得了肾病后,每个人对饮食的担忧都不一样,有些人担心吃肉,尿蛋白肌酐涨的快,有些人担心吃水果蔬菜引起血钾高,还有些人担心吃不对了会伤肾。其中有一类食物让肾友避之不及——它就是发物。
而发物类中又有一种代表食物——虾,让不少肾友忍痛割爱,再不吃了,原因就是认为虾属于发物,不仅伤肾还会导致嘌呤爆表,伤不起啊!
是不是得了肾病,这辈子再也不能吃虾了?其实没这么绝对,如果你了解了虾的内在后可能就后悔说吃这句话了!事实上,科学吃虾不仅能补充优质蛋白,还能降低心血管风险,反而对身心好处多!今天,我们用临床数据和营养学证据,为虾正名!
一、虾的营养密码:肾友的“护肾黄金”
1. 低脂高蛋白,完胜红肉
相比于猪牛羊肉来说,虾类属于白肉类,含有优质高蛋白,脂肪含量却很低,比红肉类更好。
每100克虾肉与100克猪肉营养对比:
蛋白质含量:16-22克,13-15克
脂肪含量:1-2克,15-30克
嘌呤含量:180-230mg,100-150mg。
可以看出虾的脂肪含量仅为猪肉的1/15,研究还表明虾富含Ω-3脂肪酸(DHA+EPA)丰富,可显著降低肾病心血管事件风险,达到23%。其中优质蛋白质吸收率比较高,更易转化利用,减轻肾脏代谢负担。
2. 肾衰患者的“蛋白救星”
慢性肾病患者每日需控制蛋白摄入0.6-1.2g/kg体重不等。如果存在明显尿蛋白的流失情况,超过3.5克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g/kg体重,1-3.5克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为0.8-1g/kg体重,低于1克正常摄入量1-1.2g/kg。
肾衰竭阶段的患者摄入量需要降低0.8-1g/kg体重,减轻肾脏代谢负担。
除了肉之外,虾的蛋白“含金量”还远超蛋类和奶类。
对于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还可以这么吃:1个鸡蛋,100克豆腐(等豆制品),4-5只虾约含蛋白质50克,可以替代红肉类,替换吃,这样既能减轻肾脏代谢负担,营养也足够了。
二、破解谣言:虾不是“发物”而是“护肾使者”
很多人都有“鱼虾”是发物的误解,其实“发物”是中医的概念,也是相对而言,主要是对指诱发过敏或炎症反应的食物。如果肾病朋友们你本身对虾不过敏就不需要忌口,适量食用,控制好蛋白质的摄入量就不会加重肾病,但过敏体质者人群肯定要需忌口。
三、这样吃虾,肾功能越吃越稳!
1. 优选淡水虾
不少肾友因为嘌呤含量高对虾敬而远之。虾的种类有很多,相对来说有些含嘌呤不算太高,比如常吃淡水虾如基围虾(101mg/100g)、草虾(121mg/100g)、河虾(137mg/100g),海虾比如皮皮虾(200mg/100g)、黑虎虾(180-200mg/100g)、竹节虾(180mg-230mg)等等,含量都比较高,就需要忌口了。
安全清单如下:
河虾、江虾、罗氏沼虾(嘌呤<150mg)
避免:龙虾、对虾(嘌呤>200mg)
安全法则:
如果处于肾病早期,无肌酐,尿酸高,无痛风:每日≤60g(约5只)比较合适。
如果处于肾损伤中后期,包括肾衰竭,肌酐尿酸均升高,有痛风风险,就需要控制量,以淡水箱虾为主。
2. 黄金食用量
CKD1-2期,每日推荐量50-100g,蛋白质摄入约为7-14g,比较适宜;
CKD3-5期,每日推荐量30-50g,蛋白质摄入约为4-7g,不会超标加重肾脏负担。
换算示例:
50g虾 ≈ 4只基围虾 ≈ 7g蛋白质 ≈ 1个鸡蛋
3. 烹饪生死线
推荐做法:
白灼(100℃沸水煮3分钟)
清蒸(姜片去腥,保留鲜味)
蘸料:醋+蒜末(忌高钠酱油)
禁忌做法:
油焖(油脂↑300%)
麻辣(钠盐↑500%)
醉虾(寄生虫风险!)
四、这3种虾,一口都别碰!
1. 小龙虾:暗藏“肌溶解”危机
致病元凶:哈夫病毒(高温难灭活)
血泪案例:32岁患者连吃3天小龙虾,肌酐从90飙升至520μmol/L!
2. 生虾:寄生虫的“高速通道”
肝吸虫、肺吸虫感染率高达15%
肾友感染后急性肾损伤风险↑5倍
3. 死虾:毒素炸弹
组胺含量超标↑10倍(引发呕吐、腹泻)
病菌滋生速度:死后2小时↑1000倍
五、肾友吃虾必读
透析患者能吃虾吗?
如果血磷控制达标(<1.78mmol/L)可每周吃2次,每次3-4只,需搭配磷结合剂。
吃虾后尿蛋白升高怎么办?
需要立即停食并排查过敏,非过敏者需注意摄入量,需排查是否吃的太多蛋白摄入超标导致蛋白流失,清淡饮食后3天后复查。
虾头到底能不能吃?
绝对不能吃,不少人爱吃虾头,但其实相对来说富集重金属(铅、镉),且不干净,感染风险大,肾病患者务必去除,别贪这一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