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2007年逝世,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妈妈葬在一起,守着妈妈

采蓝说历史 2023-06-10 21:36:02

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却活得低调而内敛,他一直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当他离开的时候,却让更多的人知道,他这一生所做的贡献,比大家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正如邵华晚年回忆他时所说那样,“默默无闻地工作,他觉得这是自己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街头卖报,用力写下六个大字,惨遭毒手

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为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的安全,党组织把兄弟三人带到了上海。到了上海之后,毛泽民将三个孩子安排进了由地下党组织创办的大同幼稚园。

毛泽民安排好兄弟三人之后才放心地和妻子到苏区工作了。没想到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意外,完全改变了计划的初衷。

先是毛岸龙突发疾病去世,接着地下党组织受到迫害不得不解散大同幼稚园,而岸英、岸青则被送到大同幼稚园的创始人董健吾前妻的家中生活。

起初每个月党组织都会支付30块大洋的生活费给他们,后来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高压,地下党员一个个被捕,兄弟俩的生活费也被中断了。

而董健吾也不见了,到处找不到人,这可把他的前妻给吓坏了,看着一大家子生活艰难,就把怨气都冲着两兄弟撒,不但给他们吃饱饭,还一言不合就揍孩子。

两兄弟性格刚烈,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可是偌大的上海滩,要靠自己吃饱穿暖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为了生存两兄弟没少吃苦,卖报、捡烟头、捡垃圾、当童工,这些苦活累活他们都干过,也能忍受,可就算是靠着自己的努力生活,他们也依旧吃不饱、穿不暖。

卖报纸是兄弟俩主要的挣钱来源。这天,岸青正在沿街叫卖,淅淅沥沥的雨已经下了一天,没有任何雨具的他身上早已被雨水浇湿,没有卖出的报纸也已经湿透,一天的活儿又白干了,这让他情绪非常低落。

“看报啦,看报啦——赣南残匪已完全肃清,伪师长毛泽覃已被击毙,第八师在会昌俘匪千余!”

听到“毛泽覃”三个字,岸青的心像是被刀子狠狠地捅了进去,他不愿相信这个伤心的新闻。他一边忍住泪水,一边将手中已经湿透的报纸拿起来仔细看,报纸上大字刊登着毛泽覃在战斗中遇难的消息。

看着看着,岸青的眼睛模糊了,眼泪一滴滴打在报纸上,三叔敦厚温暖的微笑在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

慈祥的妈妈没了,亲切的三叔牺牲了,可爱的弟弟也病死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三个至亲的离世,对于小岸青,是多么大的打击!

虽然年纪小小,但出生在红色家庭的毛岸青,从小耳濡目染,他知道杀害亲人的敌人是谁,他内心充满了悲愤,扬起手抹了一把脸上留下的雨水和泪水,从口袋里拿出半截粉笔,在被涂得黑漆漆的、陈旧的电线杆上写下他跟哥哥早已谙熟于心的六个字:打倒帝国主义!

就在他认真注视着自己写下的字时,突然,一个路过的巡捕对着毛岸青的肩背就是狠狠地一脚,毫无防备的毛岸青,直接被踢倒在地上。毛岸青还来不及起身,路边一个烟店老板跑了过来,他谄媚地对巡捕笑着,原来这是个以开烟店掩人耳目的特务分子。他对着毛岸青的头部,一掌接着一掌地殴打着。

瘦弱的毛岸青躺在湿漉漉的地板上,被两个牛高马大的成年人一阵拳打脚踢,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可他却始终不求饶,嘴里还勇敢地说:“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

“你个小赤佬,嘴巴还真硬,看老子不打死你!”

巡捕和特务一直打到毛岸青晕倒过去,说不出话来,才得意洋洋地离开了。

毛岸英找到毛岸青的时候,岸青身体佝偻着躺在地上,浑身是血,腋下还夹着没卖完的报纸,已经昏死了过去。毛岸英心疼地扑到弟弟身上,嘴里大声呼喊着岸青的名字。

周围看不过眼的老百姓议论纷纷,一个黄包车师傅见状拉着车快步走过来:“小兄弟,快,上我的车。”

说完把毛岸青抱起来,轻轻放到车上,转身问毛岸英:“小兄弟,拉到什么地方去?要赶紧快找人看病呐!”

毛岸英四顾茫然,他当然想带岸青去医院检查,但身无分文,于是领着黄包车到了他们居住的破庙。

庙里的流浪小伙伴看见岸青的样子,一拥而上,关心地询问状况,得知岸青被打伤之后纷纷跑出去寻找土方药,大家七手八脚灌岸青喝下药。过了好一会儿,毛岸青终于缓缓苏醒了过来。

“岸青,还疼吗?”毛岸英轻轻地抚摸着岸青的头,关切地问。

岸青轻轻地摇了摇头,嘴角上露出了一阵苦笑。

围着的小伙伴也连忙问:“岸青,你感觉怎么样?”

岸青静默着,一言不发,眼神显得十分呆滞。

“岸青,岸青,你怎么不说话呀!?”看着情况不对的毛岸英急得哭出了声,“你快点跟哥讲讲话。”

后来经过检查才知道,毛岸青的中枢神经和大脑被严重打伤,耳朵也严重受伤。因为没钱,被打时没能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毛岸青从此落下了病根。而这个病痛,成为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他的余生。

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组织才在一座破庙里找到流浪的兄弟俩。为了防止两兄弟再遭到敌人迫害,党组织委托张学良的部下将他们送到莫斯科学习。

每当回忆起上海的流浪生活,毛岸青都非常悲伤,他曾跟秘书章庭杰说:“《三毛流浪记》是我最不敢看的一本书,因为里面的许多情节就是当时我在上海的生活写照。”

流浪的5年里,毛岸青和哥哥尝遍了世间冷暖,两兄弟虽然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有时还会饿肚子,但是他们却始终牢记妈妈说过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学习!两兄弟甚至连续一个月不吃早餐,就为买一本小学生词典来学习。

兄弟情深,遭受哥哥牺牲打击,旧疾重发

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母又不在身边,兄弟俩彼此依靠,不知不觉中兄弟情更加深厚瓷实。

1936年年底,毛岸英和毛岸青来到了莫斯科,被安排进了莫尼诺国际第二儿童院。这所儿童院里面都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孩子,他们有的是烈士的子女,有的父母正在领导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做斗争。

来到莫尼诺国际儿童学院之后,生活比较安定,读书学习时间也正常了,毛岸青跟哥哥非常珍惜眼前的机会,学习更加刻苦,多次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苏联十年制学校中,他们连跳好几级,毕业后,毛岸青考上了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继续深造。

1946年初,毛岸英学成先行回国,见到了阔别了18年之久的父亲毛泽东。

看到岸英英姿勃发的样子,毛主席满心欢喜,同时更加思念还在苏联学习的岸青,还特地给岸青去了信,信中写道:你的哥哥已经回国,知道你在苏联的情况,很是欢喜,希望你在苏联能够继续学习,学成归国。

1947年,毛岸青也学成从苏联回国,不久化名杨永寿参加了黑龙江土改试点工作。

参加土改工作时,毛岸青虽然身有旧疾,却不为辛苦,仍然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酷寒,走村串户,认真细致地向当地农民了解土改情况。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毛岸青,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来不因为自己是毛主席的儿子要求特殊对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毛岸英结婚还未满一年,就主动申请到朝鲜战场当志愿兵。临行前他怕贺子珍担心和牵挂,特地对李敏和岸青说:“你们给贺妈妈写信的时候,一定不要说我去朝鲜了,等我凯旋归来,就去看望她。”

兄妹三人依依惜别,没想到这句叮嘱竟然是兄弟最后的话别。

11月25日,美国空军在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顷刻之间,解放军司令部变成了一片火海,而毛岸英为了救出部队机密文件,被葬身在那片火海中。

毛岸英牺牲时,毛岸青正在北京进行《斯大林全集》的翻译工作。

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毛岸青简直不敢相信,从小相依为命的哥哥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虽然两人相差只有1岁,但是自从母亲英勇就义,父亲为了革命全国各地四处奔波,毛岸英就已经成了毛岸青生活中坚强的后盾和依靠。

一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使得毛岸青许久不犯的脑疾再一次发作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毛岸青将自己彻底封闭起来,不愿开口与别人说话,更不愿面对生人,常常独自一人,面隅而泣。因为长时间心情抑郁,加上原有病灶,他日益消瘦,身体完全垮了下来。

得知毛岸青住院后,李敏心急如焚,她急匆匆地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虚弱的二哥,心痛极了。但她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悲伤,轻言慢语地安慰着毛岸青:“二哥,大哥走了,你还有我,你要多保重啊!”

听到妹妹的安慰,毛岸青紧紧地握住了妹妹的手,默默地点了点头。

然而,毛岸青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先后到青岛、大连等地,后来又去了苏联疗养。时间就是治愈师,随着时间的流逝,毛岸青从哥哥牺牲的悲痛中艰难地走了出来,身体也渐渐康复过来。

树高万丈,抹不掉浓浓故乡情,魂归故里

毛岸青平时为人处事十分低调,却对韶山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怀。从1952年自己一人回韶山之后的岁月,他多次回到韶山探亲,是毛主席所有孩子里面回韶山最多的一个。

早在建国初,毛主席就写下“家风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家人无论长幼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家风,毛岸青更是牢牢用心记住了父亲的家风家训。

童年痛苦的生活经历,导致内向的毛岸青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刚跟他接触的人都觉得跟他有距离,不太好接近。

可每次他回到湖南,回到出生地清水塘,回到曾生活了三年的长沙板仓时,他的话语就明显变得多起来,还用一口浓重湘音的长沙话和亲人们谈天说地,脸上也时常带着微笑,浑身上下都是轻松和快乐。

毛岸青曾多次听父亲提起:老家里还有两个叔叔到现在还吃不饱饭,你若是回去一定要代我去看望他们。

毛岸青当然知道原因,毛主席家风不仅仅在自家子女,整个毛氏家族都恪守自尊。毛岸青也是过过苦日子的人,深谙其中的艰辛和窘迫,尽管他自己工资收入不高,平时生活也十分朴素,但都会尽己之力慰济他们。

每次回到家乡,都是堂弟毛岸平接待毛岸青,并陪着他去看望族亲。毛岸平是毛岸青在家乡来往最紧密的族亲。

有一次,毛岸青去看望毛岸平的奶奶,临走前毛岸青特地从自己积攒的稿费中拿出200元给奶奶,老人家以为是主席的钱,担心自己给主席添麻烦,再三婉拒。毛岸青诚恳地说:“奶奶,这不是父亲让给的,是我自己的钱。”老人家这才勉强收下了。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结婚了。毛主席对邵华说,作为毛家媳妇,应该跟岸青一起回到湖南家乡看看,一来,见一见外祖母和其他乡亲;二来,也能为毛岸青的妈妈杨开慧扫一扫墓。

两年之后,毛岸青带着邵华一起回到了湖南板仓。湖南板仓是杨开慧的家乡,杨开慧牺牲后,直到党组织安排舅妈送他们去上海之前,毛岸青和哥哥就住在外婆向振熙的家里,受到周到的呵护。毛主席非常挂念老人,无奈工作繁忙,根本无法抽身回去探望。只能在工作之余,嘱托其他人去看望杨老太太,捎去衣物和亲笔信。

所以毛岸青这次回湖南,毛主席特意叮嘱他:“不要忘了外婆的养育之恩,要去看一看。”

已经年逾九旬的外婆向振熙,整整30年没有见到孙孙,想到杨开慧、毛岸英和毛岸龙,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祖孙俩不禁抱头痛哭。

斯人已去,看到高大魁梧的外孙,带着媳妇双双回来看望自己,苦尽甘来的外婆自是满心的欣慰。

看望了外婆一家人之后,毛岸青和邵华一起去祭拜母亲杨开慧。天公此时却下起了大雨。毛岸青的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不能够在户外淋雨,邵华劝说毛岸青改天再来。

但是毛岸青实在是太想念母亲了,哪怕再大的风雨他也要坚持冒雨前去祭拜。

邵华拗不过他,于是就陪着毛岸青到了杨开慧的墓前。来到母亲墓前,压抑了一路的毛岸青终于无法再控制自己的情绪,像个孩子一样抱着墓碑,放声大哭了起来。

平复心情之后,他向母亲正式介绍了自己的妻子,放下鲜花正准备跪下祭拜。被邵华拉住了,毛岸青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邵华的意思,于是站直身体恭恭敬敬地向墓碑鞠了三个躬。

邵华此举一是担心毛岸青跪下之后着凉导致旧病复发。二是杨开慧是为了推翻封建旧制度而牺牲的,用封建的跪拜仪式进行祭拜并不合适。

夫妻俩人此行之后,每年都回湖南板仓祭拜母亲,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2000年以后毛岸青的身体每况日下,不得已才停止了每年的祭拜活动。

因为杨开慧葬在板仓,所以毛岸青对这里有着别样的情感。每次回到板仓他都会使用“杨岸青”这个名字登记,可见母亲在他心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毛岸青性格内敛、平日不喜欢说话,只喜欢默默地干实事。其实低调的毛岸青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贡献,凭借着扎实的俄文功底,他翻译出20多部俄文专著,还参加编纂了《列宁全集》,同时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好多具有权威性的文章。

此外,毛岸青在研究和主编毛泽东思想、撰写纪念书籍和文章上,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2007年3月,这位前半生过得颠沛流离,后半生低调做人的伟人之子,终于放下尘世所有的疼痛,奔着他心心念念的母亲和大哥去了。

去世之前,毛岸青叮嘱邵华,他想葬到母亲杨开慧旁边,希望能日日守着母亲。妻子邵华含泪答应了毛岸青的要求。

拂去历史所赋予的身份,毛岸青只是一个努力学习深造,勤勤恳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伟人的儿子而对国家提出什么特别的要求。

他对家乡的爱深沉,对家人的爱温暖,对工作的爱执着,在细细密密的岁月里,安静而持久地奉献了一生,活成了万万千千的韶山红杜鹃中亮眼的一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