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景德镇一瓷器店老板突被抓,周总理批示:该和他算账了

飞翔历史说 2024-12-11 08:59:07

1950年3月8日,江西景德镇街头一派节日氛围。一家瓷器店内,老板陈福生接待了两位操着本地方言的"客人",不料却被带上了一辆别克车。当这两位便衣警察道出"陈敬斋"这个真实姓名时,这位隐姓埋名二十年的瓷器店老板瞬间慌了神。原来,他就是1931年出卖革命志士邓演达的叛徒。这起发生在建国初期的抓捕案件,很快便引起了时任总理周恩来的高度关注。周总理在得知此案后,立即作出"该和他算账了"的批示。

追求革命理想 坚守三民主义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一位年轻的革命者正以惊人的速度崭露头角。邓演达14岁就进入陆军小学,17岁便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他两次率军讨伐叛徒陈炯明,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孙中山对这位年轻将领青睐有加,曾经说过"干革命,看两达"这样的赞誉之词。在革命队伍中,邓演达不仅以军事能力著称,更以对三民主义的深刻理解闻名。

1924年,国共合作背景下的黄埔军校成立,邓演达出任教育部副主任。在这里,他与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两人虽然政见有别,但都怀着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邓演达对此表示强烈反对,随后发表《告别中国国民党同志们》一文,远赴欧洲考察。

在柏林期间,邓演达向宋庆龄表达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各种反动势力均不能阻挠我追随总理的步伐,我准备牺牲生命以赴!"1930年,为了实践三民主义理想,邓演达秘密回到上海。

在上海,邓演达成立了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积极开展反蒋活动。他创办《革命行动》报纸,发表多篇尖锐的反蒋文章,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本质。

为了扩大革命力量,邓演达联络黄埔校友,成立了黄埔革命同志会。他还开办干部训练班,为反蒋事业培养骨干力量。这些行动让他成为了蒋介石眼中的眼中钉。

蒋介石派出陈氏兄弟全力追捕邓演达,悬赏二十万元。面对危险,周恩来提醒邓演达要小心行事。但邓演达认为革命领袖不能只顾个人安危,仍坚持留在上海指挥革命工作。

一个看似普通的瓷器店老板,一位为革命献身的志士,一段尘封的历史往事。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都将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最终的历史裁决。

金钱收买人心 背叛革命理想

在上海的这片土地上,一场关于信仰与背叛的较量正在上演。1931年春天,邓演达领导的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而蒋介石对这支反对力量的打击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蒋介石派出的特务组织四处布下天罗地网,但始终无法找到邓演达的下落。于是,一张金额高达二十万大洋的通缉令在上海滩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金钱的诱惑下,一些曾经的革命同志开始动摇。陈敬斋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曾经追随邓演达参加革命的人,在巨额悬赏面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陈敬斋利用自己与邓演达的旧交关系,打探到邓演达经常在一家茶楼与同志们联络。他将这个情报透露给了国民党特务组织。

1931年4月29日,邓演达如往常一样来到上海的一家茶楼。这次会面本是为了讨论反蒋斗争的下一步计划,却不料已经落入了特务的包围圈。

特务们装扮成普通茶客,在茶楼内外布下了重重埋伏。就在邓演达准备离开时,早已等候多时的特务们一拥而上,将这位革命志士抓获。

在押解邓演达的路上,特务们肆无忌惮地宣扬是陈敬斋提供的线索。这个消息很快在革命圈子里传开,陈敬斋的叛徒身份也随之暴露。

消息传到周恩来耳中时,他立即组织营救行动。但特务们加强了看守,将邓演达关押在一个秘密据点,使得营救行动无法实施。

陈敬斋拿到二十万大洋后,立即离开了上海。他深知自己背叛革命的行为会遭到同志们的唾弃,于是选择了隐姓埋名。

这位叛徒改名为陈福生,来到了远离上海的江西景德镇。在这座以瓷器闻名的城市里,他开了一家瓷器店,试图掩盖自己的过去。

二十年间,陈敬斋过着表面平静的生活。他装作一个普通的生意人,谨小慎微地经营着瓷器店,努力让人们遗忘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然而历史从不会忘记背叛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场迟到的清算即将到来,这个隐藏了二十年的秘密终将被揭开。

躲藏二十载寒 终露原形迹

春日的景德镇,街头巷尾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气氛。1950年3月8日这天,陈福生照常打理着自己的瓷器店,丝毫没有察觉到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

两个穿着讲究的男子推开店门,用地道的景德镇方言向他打招呼。这样的场景在瓷器店每天都会上演,生意人陈福生早已习以为常。

男子们表示有大生意要谈,却推说货物不便见人,要求到店外详谈。陈福生被这笔可能的大生意吸引,跟着两人走出店门。

街边停着一辆别克轿车,这在当时的景德镇还是十分少见的。陈福生刚坐进车里,两个男子的态度突然发生了转变。

"陈敬斋老板,好久不见。"这句话如同一记惊雷,打破了陈福生精心维持了二十年的平静生活。公安部江西省办事处的同志早已调查清楚了他的真实身份。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公安部门开始系统整理旧档案。在梳理革命烈士邓演达的相关资料时,专案组发现了这位隐藏在景德镇的叛徒。

专案组通过走访上海的老革命,收集了大量关于陈敬斋叛变的证据。他们调查发现,陈敬斋在拿到二十万赏金后,并没有得到国民党的重用。

国民党特务机关认为背叛者终究靠不住,加上当时革命形势日趋紧张,他们担心陈敬斋会泄露特务组织的秘密。这让陈敬斋不得不逃离上海,开始了流亡生活。

经过多方打探,专案组最终在景德镇找到了这个改名换姓的叛徒。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专案组派出的两名警察专门学习了景德镇方言。

在别克车上,当警察提到邓演达的名字时,陈敬斋终于露出了疲惫的表情。二十年来,这个名字一直如影随形,成为他无法摆脱的梦魇。

专案组将陈敬斋缉拿归案的消息立即上报。这个案件很快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一位对这段历史格外关心的领导人就是周恩来总理。

在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份详细的案情报告。作为邓演达的老友,周恩来对这起叛徒案件始终记忆犹新。

专案组的报告中详细记载了陈敬斋这二十年来的活动轨迹。从上海逃离后,他曾在多个城市躲藏,最终选择了景德镇这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城市定居。

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个叛徒的典型轨迹:背叛之后的荣华富贵没有如期而至,反而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生活。二十年来,他不敢与人深交,不敢暴露自己的过去,活在对清算的永恐惧中。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看到陈敬斋的案件报告后,周恩来总理立即作出了批示:"该和他算账了。"这短短的六个字,包含着新中国对历史正义的坚持。

专案组对陈敬斋展开了深入审讯。在铁证面前,这位曾经的叛徒详细交代了自己是如何出卖邓演达的全过程。

审讯记录显示,1931年4月,陈敬斋通过特务组织的中间人,与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会面。他向毛森提供了邓演达的活动规律和联络方式。

在供述中,陈敬斋承认自己收到了二十万大洋的赏金。这笔钱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足以让一个普通人一夜暴富。

然而,这笔赏金并没有给陈敬斋带来想象中的好日子。国民党特务组织对他采取了监视政策,让他不得不逃离上海。

专案组调查发现,陈敬斋在景德镇开设瓷器店的资金,就来自这笔赃款。这成为了指控他的重要证据之一。

1950年5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根据《惩治反革命条例》,对陈敬斋案进行了公开审判。法庭上,检察官详细陈述了他出卖革命志士的罪行。

公诉人出示了大量证据,包括当年特务组织的密件、知情人的证词,以及陈敬斋本人的供述材料。这些证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在庭审现场,多位革命老同志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他们回忆了邓演达被捕前后的情况,进一步证实了陈敬斋的叛变行为。

法庭上,陈敬斋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他交代了这二十年来的逃亡经历,以及如何利用赃款在景德镇经营瓷器店的细节。

根据《惩治反革命条例》的相关规定,考虑到案件的性质和影响,法庭最终判处陈敬斋死刑。这个判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判决书指出,陈敬斋的行为不仅导致革命志士邓演达牺牲,更严重损害了革命事业的发展。他的叛变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执行判决前,司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对陈敬斋的财产进行了清查。那笔来自叛变的赃款被全部追缴,上缴国库。

陈敬斋案的审判和处决,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案件表明,新中国对历史遗留的重大案件,将依法进行认真清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