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12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一个特别的群体,那就是太监。在明代以前,太监的地位是最低的。
有些贫苦人家,为了保住自己的子女,不得已把自己的子女送入宫里当了阉人,不但被人瞧不起,而且还要承受着天下人的非议。
但是,这种情况在明代以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明代太监不但在朝堂上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某些时候还能和内阁平起平坐。
魏忠贤是明代最有名的太监,他的权力已经到了可以参与政治的地步,甚至皇帝都叫他“干爹”,对他言听计从。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明代的太监能够参与朝政?
一、明代太监体制明代建立之初,朝廷就建立了太监系统,目的是为了提高太监的权势,以约束官员。太监相对于其他朝臣来说,更好掌控,因为他们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让皇帝更加强大。
一开始,很多太监都像前朝一样,在皇宫里做着最肮脏的工作。但是,由于太监体制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太监的身份也随之改变。
朱元璋在位时,明朝曾数次改革太监内阁。朱元璋不但设立了内使司,而且对太监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对每个职务的具体责任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此外,明代还设置了《史记》和《内务》。
至洪武年间,明代已有一套完整的太监制度,运行较为完善。司礼监是太监的最高权威机构,也是古代著名的太监二十四个衙门之一。
司礼监的权限,在以前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它既是内廷的总管,也是朝堂上的重要事务。
在那个时候,太监们被称为“无名丞相”。历代有头有脸的太监,都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
大体上,司礼监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环节,便是司礼监的组建与形成。司礼监是在洪武十七年正式设立的。
从最初的微不足道,到后来,在明末历代帝王的大力支持下,司礼监正式成为明代官府的头等机构。司礼监现在还在处理朝堂事务,权力还没有触及到政治。
到了第二个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司礼监进行了一次大的变革。在宣德时期,司礼监的性质与权利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其在明代具有最高的权力,具有内外奏章,并能代皇帝批阅奏章。
这是以前任何一任宰相都没有的权利,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朝廷的政治几乎都被太监们掌控了。
据史料记载,宣德时期,皇帝最得宠的太监大都是在礼部任职的。金英、范宏更是被皇上赐死,可见太监在明朝的地位。
太监有批阅奏章的权力,实际上是自明英宗登基以来就已出现的。明英宗即位时尚幼,尚需群臣及太后相助。
但按照规矩,太后是不能与朝臣直接联系的,所以将通风报信的责任推到了内阁的身上。从那时起,在内阁中有一种明确的权力。
也正是这个关键的变化,让司礼监一跃成为了明代最大的太监,位高权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随着司礼监的势力迅速膨胀,几乎可以和内阁平起平坐。司礼监是明朝二十四衙门的总管,将所有衙门的权力都集中在一起,所以才能任命提督东厂等要职。
而且司礼监的批红权,可以直接干涉明朝的政事,因此,他就成了明代最大的宫廷官吏。
从史书上看,可以看出,当时的礼部大宦官,是可以与内阁大臣直接对抗的,其权力,与前朝的宰相差不多。司礼监掌握着朝堂上所有的奏章,有些官员看起来和司礼监一样,甚至比司礼监的大太监还要高一级,但实际上,他们对大太监的权势还是很忌惮的。
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国之君,他在执行自己的政见和政策时,都要和冯保商量一下,然后由司礼监批准,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明代太监的势力很大,在一些时候,甚至可以说是篡夺了皇权。不仅有着“批红”的权利,更是可以与“内阁首辅”平起平坐。
但物极必反,明末,皇帝软弱,荒淫,太监横行,其中不乏贪赃枉法之徒,造成了明朝政局混乱,与锦衣卫的斗争,更是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没落。
参考文献:《明史》
而且能与内阁互相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