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703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宋朝汪洙的《神童诗》很直接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科举的影响,很多古人都觉得,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学无术,成为平民百姓的必由之路。
时至今日,科举制依然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词。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的进步相比,无疑是进步的,因为西方人一直到近代才发生了变化。
科举制的由来可以上溯至隋朝,从其创立之初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度(1905),历时1300余年。但是,这种公平、公开、择优、自愿的人才选拔体系,却不是无中生有。
其实,科举制度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最早的体制,是一种允许除了豪门贵族之外的普通人,可以进入政坛的制度,被称为“察举制”。而察举制在经历了700多年的发展后,终于产生了“科举”这种改革。
秦灭六国之后,中国变成了一个集中的国家,同时也产生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它的起源,是从王侯后裔和亲戚中继承下来的。
但是,随着国家的扩张,人口的增加,或者有没有可以选择的人,人才的短缺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种“近亲”的方式,极有可能导致“一家独大”,甚至危及到皇帝的权威。
1、察举人制度的形成及其弊端
汉文皇帝时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察举制”。察举制“操作原则”是指地方长官要在其辖区内进行考察、甄选,然后将其推荐给自己的上司或朝廷,然后由他们进行考核,然后被指定为官。
由此,察举制就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察举制以后,选科逐步增多,每年都会有一科,其中有孝廉,茂才,廉,光禄四行,还有专门挑选人才的特科,种类繁多。
虽然最初的时候,察举制的确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也渐渐显现出来。
这是因为地方官员推荐人才的主观因素很多,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很容易变成个人的意愿和利益,而且还会受到自己的眼界和习惯的影响,而且很难判断真假,很难做到唯才是举。
例如,在察举制岁科中,最有名的就是“孝廉科”。在中举之前,平民百姓晋升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做孝子。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赵宣的孝子,为父母守孝二十年,名声大噪,但后来才知道,他有五个子女。
更关键的是,因为大部分都是大族和名士,所以察举制与各大家族、大族的利益息息相关,就像是“运动员兼裁判”,由他们来控制,让底层的人很少能看到。
原本只是低级人才的渠道,现在却被堵得水泄不通。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监察使更是完全变成了任人唯亲,唯利是图,唯利是图。
2、九品中正制度的纠错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破除“选官无标准”的弊端,缓解了朝廷与世家间的矛盾。
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人才选拔的作用,是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型的一个很好的过渡。
九品中正制度,改变了地方官员的选拔方式,改为各州、郡、县设立专门的“大、小中正”,即主管选拔,然后由“中正”评定。
后来,国家根据这些官员的品级,决定了他们的官位。
换句话说,九品中正制是一项选拔体制,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监察监察机构,将监察的级别和类别划分得更加细致,有效避免了监察体制下的弊端,这对于选拔人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九品中正制度实行时,以家世、德、才并重,确实缓解了官场与士族的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的标准逐渐被忽视,只看家世,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除了家族的血脉和姓氏之外,其余的都是不重要的,所以整个家族的选拔制度,都被世族彻底掌控。于是,就有了“上等不是寒门,下等不是贵族”的可笑局面。
因此,这位九品中正军官改进了察举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人才选拔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必然会被“下架”,迎来一次变革。
一方面,他不想让家族内部的权力被门阀家族把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选拔人才,巩固统治,隋文帝登基之后,他废止了九品中正制度,宣布选拔人才,不以门第为尊。
1、科举制度的产生
隋文帝还命各州每年从朝廷中选拔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举,通过者,便可入仕。至大业时期,明经、进士两科正式成立,“试策”,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形成。
科举制度使读书、考试、做官成为“一条龙”,使士大夫们“入仕”的目的更加清晰,而且在公平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世族和家族对官员的任用和选拔,让平民子弟有了升迁的可能。
对士大夫的选拔,由大族向中央过渡,制约了士族大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但是,与后来的科举相比,隋朝的科举制度又有了一些不同。
这更象是隋文帝反对察举制的一种表现。隋朝的科举制度没有专门的行政机关,他选拔人才的方式也与“察举制”有些类似,都是地方官员举贤,但后来却被朝廷通过了科举。
而后来的科举制度,则是“自由报名”,只靠考试的结果,就可以有出仕的机会,而且不受“他人看法”的影响。
同时,隋朝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也不甚明朗,只是根据当时官员的品德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了察举制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科举制的产生和产生,都是从隋朝开始的,在先进性、公正性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科举制度在后世的发展
至唐代,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唐代科举有两种,一种是普通,一种是制。
常科每年都会举办数十科,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为最。明经科以经学为主,以科举为主,以诗文为主,难度相差甚远。朝廷以举人,以明理为先。
那个时候,虽然科举制度是庶民上位的途径,但依然规定商人、戏子、下九流的门阀子弟都不得参与,大诗人李白,正是因为商人家族的原因,才没有资格参加科考,不过,这也让他有了一位诗仙的可能。
宋朝的科举制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官员们对于科举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隋唐,而且为了进一步选拔人才,进行了许多改革。
宋太祖赵匡胤甚至亲自“面试”,以确定出最杰出的人才,然后再由“殿试”开始,“金榜题名”的传说便层出不穷。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必然会逐渐僵化,走向衰落。而后世留下的,则是关于范进与孔乙己的故事。
原因在于,在古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根据才干的种类,可以给出不同的职位。因此,除了经论、策论之外,还有更多的才艺展示。
到了后来,“八股化”的时候,不仅是四书五经,而且还对结构、字数、句法都有严格的规定,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和才华,这是一种腐朽的结果,违背了选拔人才的本意,被时代所淘汰。
博超谈历史寄言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与察举制相比,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使有才华的士子能够走上仕途,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同时,科举制度给民众带来了读书的希望,进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对科举制度的重视,也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当然,后来的科举也逃不出落后的命运,科举的死板,也导致了统治者的奴隶制,“八股”的影响,也影响了科研的发展,这是必须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