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幕后:明明是爱国救亡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何还要镇压?

博学的白云朵 2024-12-04 15:26:51

引言:

1935年的北平,华北局势风雨飘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和国民党当局的屈辱妥协,以北平各大学学生为主的爱国青年,在12月9日和16日两次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然而,这场完全出于爱国热忱的学生运动,却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军警封锁城门,开动水龙,甚至逮捕学生。一边是手无寸铁的爱国学子,一边是全副武装的军警,这场发生在民族存亡关头的较量,不仅暴露了国民党当局的软弱妥协,更揭示了其在抗日与镇压之间的矛盾选择。

大纲:

一、华北危局

1935年华北局势概述

日本关东军的"华北自治"图谋

国民党当局的态度与应对

二、学生爱国运动的酝酿与爆发

北平学联的成立背景

中共地下党的推动作用

各大学学生自治会的组建

三、国民党的镇压行动

军警封锁校园与城门

暴力驱散示威游行

逮捕学生与校园戒严

四、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

推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

揭露国民党的两面性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二九运动幕后:明明是爱国救亡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何还要镇压?

1935年的北平,华北局势风雨飘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和国民党当局的屈辱妥协,以北平各大学学生为主的爱国青年,在12月9日和16日两次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然而,这场完全出于爱国热忱的学生运动,却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军警封锁城门,开动水龙,甚至逮捕学生。一边是手无寸铁的爱国学子,一边是全副武装的军警,这场发生在民族存亡关头的较量,不仅暴露了国民党当局的软弱妥协,更揭示了其在抗日与镇压之间的矛盾选择。

华北沦陷,民族危在旦夕

1935年的华北,笼罩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阴影之下。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后,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

在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上,一派愁云惨淡。北平的达官显贵们纷纷南迁,故宫博物院的珍宝被紧急装箱运往南方。

清华大学开始筹划迁往长沙,东北大学也准备搬往西安。这些高等学府的迁徙计划,无不透露着华北局势的危急。

就在这年11月,日本关东军派遣土肥原到华北,开始策动所谓的"独立运动"。他们威逼控制平津地区的军阀宋哲元,限令其在11月20日前宣布"自治"。

日军的要挟十分露骨:如果不接受这一要求,他们将对山东和河北发起军事进攻。面对日军的威胁,国民政府派出何应钦前往北平处理危机。

12月3日,何应钦抵达北平。但他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抵抗措施,反而选择了屈辱妥协。他决定在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这实际上是一个半傀儡政权。

在这种形势下,北平的大学校园里暗流涌动。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校园,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北京饭店一楼的法国书店成了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这里陈列着《共产国际通讯》等外文刊物,成为学生们了解时局的重要窗口。

地下党组织抓住时机,开始在校园中发展组织。他们先是成立了"黄河水灾赈济会",以救灾为名义开展爱国活动。

各大学相继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在清华大学,蒋南翔、姚克广等进步学生被选入自治会。在燕京大学,张兆麟、龚普生等地下党员掌握了学生会的领导权。

11月18日,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诞生,为后来的"一二九"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首《毕业歌》在校园中传唱:"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这首歌曲道出了北平青年学生的心声。

这些年轻人深知,在这片华北大地上,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他们必须挺身而出,为民族的存亡发出呐喊。

爱国学子挺身救亡图存

1935年深秋,北平的大学校园里暗潮汹涌。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运动的序幕,要从中共地下党的一个不起眼的组织说起。

在北平这片敏感的土地上,中共的地下党组织已经被多次破坏,只剩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这个外围组织在默默运作。二十多名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没有停止活动,他们在群众中继续播撒革命的种子。

当年黄河中下游发生特大水灾,大批难民涌入北平。地下党抓住这个机会,组建了一个名为"黄河水灾赈济会"的组织。

这个看似普通的赈灾组织,实际上汇集了十几所大中学校的进步力量。清华大学的姚克广担任会务负责人,组织学生开展义卖、义演和募捐活动。

赈济会的工作不仅限于救灾,他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向师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他们讲述灾民的苦难,揭露国民党的不作为,更重要的是唤醒青年们的民族责任感。

就在这时,中共的"八一宣言"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北平。北京饭店一楼的法国书店里,那些摆放着《共产国际通讯》的书架成了进步学生的精神园地。

姚克广等人从这些外文刊物中了解到共产国际"七大"的文件和季米特洛夫的报告。这些文件在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中传阅,成为指导行动的明灯。

十月,北平各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清华大学,蒋南翔、姚克广、杨述等人进入了自治会的领导层。

燕京大学的变化更大,地下党员张兆麟、龚普生、陈洁分别当选学生会的要职。王汝梅、陈翰伯、龚维航也都在学生会中担任重要职务。

十一月一日,平津十校的学生自治会发出了第一声春雷。他们联合发表宣言,要求蒋介石开放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停止非法逮捕学生。

北平地下党组织看准时机,决定将赈济会改组为更具政治性的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十一月十八日,这个将在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组织正式成立。

郭明秋担任执委主席,姚克广任秘书长。一个由彭涛、黄敬、姚克广、郭明秋等人组成的学联党团,开始在幕后指导整个运动。

北平学联的成立,给了学生运动一个公开的统一领导机构。当得知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的消息后,他们立即行动起来。

十二月八日,在燕京大学召开的各校代表大会上,一个重大决定诞生了:第二天,全体学生将到新华门前,向何应钦提出请愿。

这个决定像一颗火种,很快在各个学校之间传播。当晚,学生们开始准备标语和口号,一场惊天动地的爱国运动即将展开。

铁蹄镇压难阻救国洪流

1935年12月9日清晨,北平城内的大街小巷笼罩在寒冷的雾气中。各大学校的大门前却已经聚集了大批学生,他们要去新华门请愿。

在北平学联的统一部署下,清华、燕京、北大等校的学生分批出发。他们举着"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标语,高喊着口号向市区进发。

何应钦得知学生要请愿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军警在新华门外布防。大批荷枪实弹的军警在门前列队,水龙车也开到了现场。

当第一批学生来到新华门前时,军警立即采取行动。他们用警棍驱赶学生,开动水龙向人群喷射冰冷的水柱。

学生们没有退却,他们手挽着手组成人墙,继续向前推进。军警见状更加粗暴,开始抓捕学生领袖。

在新华门外的混战中,多名学生被打伤。清华大学的几名学生代表被军警拖进了警察局,其中包括蒋南翔和姚克广。

消息传回各校后,更多的学生涌向街头。他们分成几路,有的去警察局要人,有的继续向新华门进发。

军警开始封锁城门,阻止郊区学校的学生进城。但清华、燕京的学生绕道偏僻的城门,最终还是汇入了市区的游行队伍。

下午,何应钦派人通知各校,要求学生推选代表与他谈判。但当学生代表到达时,却发现这是一个圈套。

何应钦不仅拒绝接见学生,还下令逮捕了前来谈判的代表。军警开始在街头巷尾追捕游行学生,抓捕行动一直持续到深夜。

12月10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各校停课。军警包围了校园,禁止学生外出。但学生们在校内继续集会,讨论下一步行动计划。

12月16日,北平学联发动了第二次示威游行。这一次,军警的镇压更加残酷。他们在街头巷尾设置路障,逐个盘查过往行人。

燕京大学的学生试图突破封锁时,遭到了军警的暴力镇压。数十名学生被打伤,十几人被抓进了警察局。

国民党当局开始在校园内部渗透,收买学生充当特务。他们还派人监视进步教师,企图从内部瓦解学生运动。

北平学联被迫转入地下。但他们并没有停止活动,而是改变策略,开始发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

各校的地下党组织开始印发传单,揭露国民党当局镇压爱国学生的罪行。这些传单在市民中广为传播,引起了强烈反响。

镇压不仅没有扑灭学生运动的火焰,反而使它烧得更旺。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同情和支持学生,工人、店员也开始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来。

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暴露了其反动本质。他们宁可镇压爱国学生,也不愿意抵抗日本侵略,这种态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星火燎原遍地开新局

一二九运动之后,爱国救亡的浪潮从北平迅速向全国蔓延。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学生纷纷响应,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天津的学生最先行动起来,他们在12月16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工人、店员、小商贩纷纷加入游行队伍,天津街头变成了抗日的海洋。

上海的学生在12月21日走上街头,他们不仅举行示威游行,还组织了抵制日货的活动。在南京路上,学生们检查商店,要求商家下架日货。

连远在西南的重庆、成都,学生们也行动起来。他们高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旗帜,把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到了全国各地。

这场运动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运动中得到了广泛响应。

1936年,全国掀起了建立各界救国会的高潮。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各地也相继成立了救国会组织。

宋庆龄、何香凝等进步人士积极投身救国会运动。他们发表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

在运动影响下,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一些爱国将领开始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主张集中力量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等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改变对日政策。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领袖,后来都成为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力量。蒋南翔等人继续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

在北平,虽然学校被迫停课,但爱国学生并没有停止斗争。他们改变了斗争方式,把活动转入地下,继续发动群众抗日。

工人阶级开始觉醒,他们组织了罢工,抵制日货。小商贩们也加入进来,拒绝出售日货,使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扩张受到打击。

一二九运动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意识的觉醒,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这场运动证明,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青年能够挺身而出,担负起历史重任。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一二九运动的参与者们,有的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有的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前进,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年的12月9日,人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这场运动告诉我们,在危难时刻,知识分子应该挺身而出,承担起社会责任。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那些年轻的面孔,那些慷慨激昂的口号,那些为民族独立自由而战的精神,都已经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革命的丰碑之上。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