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政策对朝廷东南沿海的发展产生影响,但统治者却别无选择

阿平历史谈 2022-10-15 23:06:26

全文共1706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中国封建社会,海上贸易大约始于宋代,以前的汉唐,我们的贸易多依赖于朝廷所办的“丝绸之路”,到宋代,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向海外贩卖瓷器、茶叶、丝绸等特产,赚取不菲的利润。

宋代提倡海上贸易,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经营,至元、明、清三代都继续实行这种制度。然而,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海禁,比如倭寇,第一个实行海禁的就是明,海禁令更是被写进了律法之中,进入了一个封闭的时代,不过,统治者们放弃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与世隔绝。

按理说,明朝的海商发展的很好,再加上海路可以将明朝的特产卖给其他国家,所以明代的贸易一直都是顺差,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经济来源。

明代专门设立了专门的织造机构,向国外供应丝绸。既然如此,为何明王朝还制定了严格的海禁制度,禁止私人出海交易,甚至禁止捕捞?

一、明代海禁的内容

1、禁止民间组织

明代海禁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严禁民间参与海商活动。这是因为明王朝刚刚建立,政局不稳,百废待兴,所以明太祖才会在这个时候实行海禁,以维持国家的政局。

不过,因为这件事,百姓们没有了谋生的机会,所以经常会有走私的事情发生,所以,明帝皇帝制定了一条禁令,禁止百姓出海,而在经济上,明朝对“舶来品”也有了一定的防范。

禁止私人和外国货物的交易。从政策的目标来看,明代的海禁主要是针对民间的海商,同时也是为了控制和维护社会稳定而制订的。

2、对买卖的控制

明代的许多物品都要从国外输入,所以明朝就颁布了禁止民间流通的法令。在严格的法令下,百姓们只能私底下做生意,甚至太祖陛下还下令,严禁百姓出海捕鱼。

甚至禁止粮食供应,这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限制贸易对民间经济的影响,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却可以通过海禁来充实国库。

二、明代海禁制度的历史背景

1、小农经济

封建社会的经济命脉,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工业之间的基础上,而统治者,则是要用土地来束缚人民,让他们不去想别的。

如果所有人都从事海洋贸易,那么国家的处境就会变得岌岌可危,与国外的人打交道太多,必然会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实行海禁是必须的。

2、倭寇猖獗

明朝实行海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盗的猖獗,不仅会骚扰官府的船只,还会给百姓带来麻烦。而且,倭寇和北元的人也是有联系的。

这是明朝的统治者们最头痛的问题,1368到1374这七年来,已经发生了十多起大规模的海盗袭击。甚至有不少本地人跑到海里去做海盗,这对整个东南海岸的治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明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对付倭寇,像戚继光和俞大猷这样的人,实行海禁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明朝海上禁运的影响

1、稳定需求

明末立国之时,政局不稳定,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为了避免与倭寇勾结,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多夺一些诸侯来朝,逼迫他们承认自己是宗主国,这样才能开启明朝的海上贸易,所以,关海禁是必须的,这样既可以促进北元的政治,也有利于稳定。

2、损人不利己

由于经济原因,民间的海商被禁止,但官方的渠道依然开放,海禁限制了民间的贸易,将所有的交易权都集中到了国家,形成了一种独裁的制度,将大量的利润国有化,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百姓的贫苦,许多人铤而走险,做了海盗,与倭寇为伍,成了明末的心腹大患,这一招虽然伤民致富,却也不能阻止民间的商业繁荣,明隆庆年间,明廷废除了海禁。

明代沿袭宋代以来的海运方针,以国有专营的形式进行专营,销售茶叶、丝绸等特产,积累巨额财富,以充实国库。为稳定政局,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明太祖年间制定了海上禁令,禁止东南沿海的人出海,不准捕捞。

在封建时代,小农经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统治者想要用自己的土地来束缚百姓,但是很明显,朝廷并不想让民众参与到海上的生意中来,而且,在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和北元的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还有一些本地人为了谋生,抢劫了沿海的村庄,所以,朝廷对海禁也是有原因的。

然而这种损民利民的方针并没有实施多久,海上贸易带来的庞大利润,使得许多人都敢于冒险,甚至公然违背朝廷旨意,明隆庆年间,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海商开始兴盛起来,这一次的朝野之争,终于在民间取得了胜利,海禁终于被取消。

参考文献:《明史》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