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防御体系有多拉跨?从“庚戌之变”中可以看出端倪

阿平历史谈 2022-10-14 22:54:27

全文共1411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明史上,制衡从来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孱弱的军力被世人所知,然而明英宗却出人意料地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并且完成了自己的复辟。

而且,他还杀死了守城第一大功臣于谦,一百多年后,嘉靖朝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但这一次,皇帝并没有被绑架,而是被迫接受了“纳贡国”。

在嘉靖朝,明廷北部最大的威胁,已由瓦剌人转变为土默特的头目俺答。

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和北元有些关系,因此,对于互市的事情,明廷对于北元的态度十分的保守,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交易,但是对于那些部落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01朝贡制度

明朝对外政策是不干涉的,但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却经常收“小弟”,朝贡制度在明朝达到了巅峰。

这倒不是说,明朝的军力不如唐朝,而是明廷愿意拿出足够的钱,让周边的小国都愿意向他们进贡。

在明朝初期,朝廷给藩属国的贡品,往往是十倍于其他国家的贡品,而对于那些注重利益的小国,他们只需要磕头,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对于北方各部族的进贡请求,明廷一直保持着警惕,没有人是笨蛋,明廷与北疆部族之间的仇恨由来已久,谁会舍得将自己的资源用在敌人身上?

02甲午之乱

既然来软的不行,那我就开始考虑用武力了,通过调查,他发现,在长久的和平环境下,明王朝的九个边陲重镇,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军队中的人员年龄差距太大,完全没有自保之力。

蒙古的部族还保留着他们的尚武习惯,他们的力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嘉靖二十九年,吾答带兵入京,一路畅通无阻,京师之战,又一次打响。

但光靠京中的那些老弱妇孺,根本不是俺答大军的对手,嘉靖陛下无可奈何,只能命令皇帝陛下,调集大军,准备迎战。在这场守城之战中,明朝已经找不到像于谦这样的人了。

明军采取坚壁清野之法,固守京城各城门,以防都城失守,而阿答又不肯强攻京师,将大明逼入绝境,反而派兵在京郊大肆劫掠,连明皇陵都被拆了。

此后,两国之间数次通信,俺答明确提出,要承认自己的纳贡身份,开放互市,好让自己退兵,实际上,这等于向大明要钱,要物资,要贸易,为了维护大明江山,嘉靖帝不得不答应阿答的请求,让他们撤军。

隆庆皇帝陛下不仅取消了部分海上禁令,还册封了土默特部阿达拉为顺义王,双方的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如果明朝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那么他们就会继续南下抢夺资源和人口。

03防御力不足

经过这一战,明王朝的九个边陲重镇就显露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原因就是军队与农民不分,长期的和平,让他们变成了农夫,失去了战斗的能力。

而在南方,长久占据岛屿的倭寇,更是让明朝很难抵挡。明朝从朱棣开始,就一直坚持皇帝的政策,但是长期不改革,反而会削弱明朝的实力。

而且,京师和北疆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以至于现在的京师都被包围了,连瓦剌、土默特部这些少数民族,都能轻易的进入京师,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明廷虽然立即采用征兵制度来招募士兵,但为时已晚,而且他们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支撑太长时间。

明朝土木堡之乱的仿制品-庚戌变法,源自于明朝在外交上的小心谨慎,使北方部族再度攻入京城,以威逼皇上。军力的孱弱,让所有的势力都意识到了明朝的强大,虽然他们是附庸,但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所以,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是建立在明朝的经济基础上。

庚戌之变,让明君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改用了征兵制度,不但没有缓解战局的颓势,反而让国库更加紧张,于是,明朝就在这种“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情况下,内耗殆尽。

参考文献《明史》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