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火巨头大跌,美媒:F35应该放弃,把资金投到下一代空中项目

南斋孤风中 2025-01-07 21:10:36

我国六代机横空出世,美国一下还没缓过劲来。

美国五代机F-35虽然技术先进,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根据美国问责局(GAO)2023年报告,F-35项目年度维护成本高达近70亿美元,每飞行小时花费约3.3万美元。

这些高昂的使用成本,确实让美国国会和纳税人颇有微词。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作为F-35的主要承包商,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

德意志银行评级“降级”

最近金融圈有个大新闻:

德意志银行,对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的投资评级来了个“降级”。

说白了,就是德银对洛马的前景不太看好了。

具体来说,德银把对洛马的投资建议从“买入”降到了“持有”,预期股价目标也从611美元降到了523美元,一下子降了差不多15%。

德意志银行可不是一般的银行。

作为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它管理的资产超过1.3万亿欧元(约合1.4万亿美元),在全球银行业排名前二十。

这样的金融巨头对洛马投资评级的调整,影响力不容小觑。

为啥德银会这么做?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洛马的拳头产品F-35战机最近麻烦不断。

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数据,F-35项目的维护成本高得吓人。

每架飞机每年光维护费,就要花掉约680万美元。

其次,全球军费开支可能面临天花板。

美国国防部,2024财年预算虽然达到8420亿美元的新高,但增速已经放缓。

欧洲多国受经济压力影响,也在缩减军费开支。

这些都可能影响洛马未来的订单量。

再看洛马近期的财务数据:

2023年,第四季度净销售额为189亿美元,增长速度确实不太令人兴奋。

华尔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往往一家大行调整评级后,其他投行也会跟进重新评估。

如果美林证券、高盛这些大行也跟着降级。

那洛马的股价压力就更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美国最大的军工企业。

洛马手上有1600多亿美元的订单储备,短期内基本面还是稳固的。

但从长远来看,如何控制成本、提高利润率,将是摆在洛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中国第六代战斗机诞生,欧洲的“台风”战斗机、法国“阵风”战斗机都在不断升级。

沙特、印度等传统军火市场的订单竞争更趋激烈。

美国自己的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预计2030年前,将投入2000亿美元研发经费。

这些因素叠加,将影响洛马未来3-5年的盈利能力。

可能会迎来新一轮变革

二战时,美国曾创造了惊人的军工生产奇迹。

以P-51“野马”战斗机为例。

1940-1945年间总共生产了15586架,B-17“空中堡垒”轰炸机也生产了12731架。

这在当时的工业水平下,确实是惊人的数字。

但现代战机的故事完全不同了。

以F-22“猛禽”为例。

虽然被誉为史上最强空优战机,但只生产了187架就被迫终产。

主要原因就是单价过高——每架造价高达3.5亿美元。

这放在二战时期简直难以想象,要知道整个曼哈顿计划的支出也不过20亿美元。

现在的军工产业格局,是经历了多轮整合才形成的。

让我们看看“四大天王”:

洛克希德·马丁:

1995年由洛克希德和马丁·玛丽埃塔合并而成,坐拥F-22、F-35两大现代战机项目。

2023年营收达670亿美元,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波音防务:

手中的F-15已经服役近50年,累计生产超过1500架,堪称现代战机的“常青树”。

虽然新一代项目较少,但2023年防务部门营收仍达238亿美元。

诺斯罗普·格鲁曼:

主攻隐身轰炸机领域,B-2轰炸机虽然只造了21架,但技术价值连城。

新一代B-21“突袭者”预计将制造100架,总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

雷神技术:

导弹领域的绝对霸主,从爱国者到战斧,产品遍布全球。

2023年併购了联合技术,规模进一步扩大。

F-35项目的3000多架订单确实创造了现代战机的记录。

相比之下:

法国“阵风”战机订单约200-300架,欧洲“台风”战机订单约700架。

俄罗斯苏-35战机订单不足200架。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现代战机系统过于复杂,已经到了一个国家难以独自承担的地步。

F-35项目,就有来自9个伙伴国的超过1800家供应商参与。

这种复杂性导致了成本居高不下,也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

未来,军工行业可能会迎来新一轮变革。

F-35项目总预算已达1.7万亿美元。

每飞行小时成本约3.3万美元。

维护费用每年增长约8-10%。

这些数字让美国国会和军方都感到担忧。

“F-35不是法拉利,你不能每次想开的时候才开出来。”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F-35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

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最近抛出了一个引起轩然大波的建议:

与其在F-35这个无底洞上继续砸钱,不如把资金转投到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NGAD)上去。

乍一听有点激进,但仔细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

先说说这个NGAD项目,这可不是一般的战斗机项目。

虽然一架要花2-3个亿美元,比F-35还要贵上一倍。

但这钱花得可都是有说法的。

它能自己选择要不要飞行员驾驶,装备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就像有个“电子副驾”一样帮你做决策,还能指挥一群无人机跟着你打仗。

更厉害的是它采用模块化设计。

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想要执行什么任务就装什么设备,很灵活。

说到更新换代,美国空军在这方面可是有丰富经验。

上世纪70年代,当F-16这个“后起之秀”刚开始服役的时候。

老将F-4“鬼怪”战机依然是空军主力,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到了90年代,当F-22这个“技术新贵”入列时,F-15“鹰”战机照样在第一线顶着。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

就算F-35问题不少,但至少在未来20年内,它还得继续当美国空军的主力。

毕竟空军家大业大,3000多架战机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倒是美国国会很懂得未雨绸缪。

2024年一口气批了19亿美元研究NGAD,比去年多了将近一半,这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新老交替要提前准备。

1944年,美国空军还在用螺旋桨战机称霸天空时,德国就已经开始试飞喷气式战机了。

当时美国空军上下一度争论要不要跟进发展喷气机,最后幸亏做出了正确选择,这才没在喷气机时代落后。

现在的情况何尝不是如此?

当无人机、人工智能、高超音速这些新技术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

死守着传统思维不放,恐怕真要吃大亏。

但这个转型也得讲究方法:

既要大胆创新,投入新技术研发,又不能把现有的家底都推翻重来。

二战的时候,美国政府发现一个大问题:

只靠政府造武器不行,得把民间企业都发动起来。

于是,福特汽车厂开始造轰炸机,可口可乐也给大兵供应饮料。

这一招真管用,美国很快就成了“军火库”,源源不断地给盟军提供武器。

战争结束后,美国琢磨:

这些军工企业可不能散了,万一再打仗怎么办?

就这样,一批专门造武器的大公司被保留下来,比如现在的洛克希德·马丁就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

这些公司越做越大,和政府的关系也越来越铁。

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军工复合体。

军工复合体也有弊端。

企业和政府捆在一起,反而限制了军队的选择。

比如越南战争、海湾战争,每打一仗,这些军工企业就赚得盆满钵满,但武器未必是最适合的。

F-35战机,这可是个天价项目,花了1.7万亿美元,比一些国家的GDP还多。

为啥这么贵?

因为这些军工公司和政府签的合同特别霸道:

一旦签了,政府要是想反悔,得赔一大笔违约金。

所以现在就算美国空军看到中国在搞六代机着急得不行,也不敢轻易砍掉F-35的订单。

怎么才能既让军工企业好好发展,又不让它们太“任性”?

军工企业太强势,反而可能拖了军队发展的后腿。

但这个问题不是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企业需要操心的,他们只管按合同造武器、收钱就行了。

这种体制已经运行了几十年,想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0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