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丨医声老何
编辑丨医声老何
怕冷畏寒是许多人在寒冷季节中常见的症状。很多人认为畏寒怕冷就是阳气不足,急于补阳。而中医认为,补阳并非第一步,盲目补阳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要明白,人体的寒冷感受有多种原因。中医认为,畏寒怕冷的根本原因在于“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身体的温煦功能减弱。气血运行就像河流,一旦河道阻塞,水流不通,河水无法滋润两岸,土地自然干涸寒冷。
气机不畅的原因,往往与脾胃功能有关。脾胃是气血化生的源头,脾胃虚弱,气血生成不足,身体自然无法正常温养。脾胃虚弱还会导致寒湿内生,进一步阻碍气机的流通。打通气机,调理脾胃,才是解决畏寒怕冷问题的第一步。
从西医角度看,怕冷与机体的代谢水平、血液循环、内分泌系统等密切相关。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疾病都会导致怕冷。体温调节中心位于下丘脑,当下丘脑功能出现问题时,身体的体温调节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怕冷。
中医的调理方法,讲究整体观念。脾胃虚弱常常伴随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而这些正是气血不足的表现。通过饮食调理、针灸、推拿等方式,可以逐渐改善脾胃功能,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许多患者在调理脾胃后,畏寒的症状会逐渐减轻。
西医则强调针对性治疗。如果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怕冷症状,可通过服用甲状腺素药物进行治疗。贫血患者则需要补充铁剂,改善血红蛋白水平,增加血氧的携带能力,增强机体代谢,从而改善怕冷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补阳的时机非常重要。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过早补阳,可能导致虚火上炎,反而加重身体的不适。调理脾胃、打通气机后,才是补阳的最佳时机。补阳可以通过温补药物、艾灸等方式进行,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有些人畏寒怕冷,可能是由于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导致的气血虚弱。熬夜会损伤阳气,长期下来,阳气亏虚,身体自然容易感觉寒冷。饮食不规律则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虚弱,进一步加重怕冷症状。
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改善畏寒怕冷的重要环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身体生成足够的气血,提升体温调节能力。
现代研究也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温调节功能。尤其是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能够有效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怕冷的症状。
在饮食调理方面,温性食物是调理脾胃、改善怕冷的重要途径。如姜、红枣、羊肉等,都是中医推荐的温补食材。姜可以驱寒,羊肉则是公认的温补佳品。红枣有补气养血的作用,长期食用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
有些人会选择通过泡脚、热敷等方式来缓解怕冷。的确,局部的温热刺激可以暂时缓解寒冷感,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怕冷的本质在于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亏虚,表面上的温暖并不能替代内在的调理。
从中医的角度看,畏寒怕冷的症状是阳虚的表现,更多的是气血不足的信号。调理脾胃、畅通气血才是关键。在此基础上,适当补阳,才会事半功倍。
西医也强调,怕冷背后可能隐藏着其他更为复杂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怕冷。查明根本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归根结底,畏寒怕冷不是单纯的阳气不足,更多是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打通气机、调理脾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适当补阳,才能真正让身体暖起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