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投票制裁,27个国家里有26个反对,到底谁唯一同意了?

书生爱丽丝 2025-03-01 14:43:09

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欧盟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而欧盟委员会关于制裁中国的一次投票结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次针对升级对华投资审查计划的投票中,27 个欧盟国家里,竟有 26 个国家投出了反对票,仅有一个国家表示同意,它到底是谁呢?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 2022 年,当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欧盟,给欧盟委员会下达了一项特殊的 “任务”——“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为了落实这一任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采取了将商品列入管制名单、开展反倾销调查、加征税款等针对中国商品的管制措施。她开始把中欧贸易中的众多商品种类列入管制名单,对这些商品的贸易设置重重障碍。同时,针对进口到欧盟各国的中国商品,频繁启动反倾销调查,并加征高额税款,想借此提高中国商品价格,使其在欧洲市场失去竞争力。

在冯德莱恩的这番 “努力” 下,中欧贸易的数据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数据显示,去年 1 - 9 月,中欧贸易额下降了 13.4%;今年 1 - 3 月,同比下滑幅度进一步达到 12%,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也下跌了 17.7%。表面上看,这些措施似乎取得了一定 “成效”,但美国方面并不满意。美国认为,这样的制裁速度太慢,且投资者总能想出办法应对。比如,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赤藓糖醇加征 200% 关税,欧盟企业却转而从越南购买,可这家越南企业的材料全部来自中国,背后控股公司也是中国的。

美国觉得当前制裁力度远远不够,便再次对欧盟施压。在这种情况下,成功连任的冯德莱恩又重启了对华投资审查计划,并对该计划进行了全面升级。升级后的计划主要包括:要求欧盟成员国按统一标准,严格审查私营企业海外投资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对被判断为军民两用的技术实施统一出口管制,政府划定为禁止出口的技术一律不准进出口;高度重视科研安全问题,将 AI、云计算等前沿领域纳入严格审查范围,未经允许相关技术绝不允许出口。

然而,欧盟与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大实体经济,双方贸易往来早已根深蒂固,形成了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中国的华为、中兴等通信技术企业,为欧洲国家数字化建设贡献巨大,推动了其通信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也愈发受欢迎,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同时,中国大量进口欧洲国家的汽车、牛肉等商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了双方经济交流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德莱恩极力推动的对华投资审查计划,无疑是要强行切断中欧经济联系,这自然遭到欧盟内部强烈抵制。在 7 月 29 日布鲁塞尔举行的对华投资审查提案投票中,结果不出意外地出现 “欧盟 27 个国家 26 国反对” 的局面。德国工业联合会率先明确反对,指出这项计划会对企业决策和国际投资流动构成重大干预,会触及国家和企业投资机密,严重影响国家切身利益。

以德国为例,德国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合作深入。汽车领域,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颇高,品牌随处可见。石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德国在华投资总额累计超 3000 亿元。同时,中国在德国芯片、医药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投资也达 348 亿欧元。这种深度合作不仅带动双方经济增长,还为德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支撑作用显著。正因德国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每次欧盟要制裁中国,德国都会坚定反对,因为它清楚若遭中国反制,自身将损失惨重。

其他 25 个国家情况与德国类似,都意识到失去中国庞大市场,会给本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在当前全球各大经济体发展普遍停滞,内部经济循环逐渐乏力的情况下,欧盟国家若再失去中国投资,经济复苏将难上加难。

那么,在 26 国齐声反对的情况下,究竟哪个国家 “与众不同” 地举起了同意的手呢?这个国家就是立陶宛。立陶宛,这个人口仅 280 万的欧洲小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频繁做出反华行为。

2021 年,立陶宛公然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允许台当局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所谓 “台湾代表处”。这一严重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遭中国强烈反对和严厉制裁。中国果断将中立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撤回大使,暂停双边贸易。立陶宛此举不仅损害中立关系,更使本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农产品大量滞销。

即便如此,立陶宛部分政客仍执迷不悟。此次冯德莱恩推进对华投资审查计划,立陶宛又毫不犹豫选择同意。立陶宛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的报复心理。因之前反华行为,立陶宛基本失去中国市场,此次投资审查计划对其几乎无实质性影响,便抱着 “破罐子破摔” 心态同意,以此表达对中国的不满和报复。另一方面,立陶宛长期试图充当美国 “马前卒”,天真认为跟随美国反华能获庇护和经济援助,提升国际地位,却未意识到自身行为让国家陷入更艰难境地。

不过,尽管立陶宛在这次投票中 “特立独行”,但该提案因未获半数以上通过最终失败。这一结果表明,欧盟内部多数国家能保持清醒,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失去中国庞大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无疑是巨大损失。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各大经济体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内部经济循环作用减弱,英国甚至陷入破产和内乱危机。此时欧盟若再失去中国投资,各国经济复苏将更加困难。

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合作才能带来蓬勃发展,对抗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的惨痛结局。

2 阅读: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