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慷慨赴死的瞿秋白,建国后毛主席为何这样评价:以后少纪念他

书生爱丽丝 2025-02-21 11:37:00

瞿秋白身处风雨如晦的旧时代,那时的中国,列强环伺,国内反动势力猖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1927年那场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使得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我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瞿秋白没有丝毫退缩,他目光坚定,内心满是对革命的热忱。在党内针对共产国际指示的讨论中,他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凭借着卓越的见识和无畏的勇气,赢得了众多同志的支持,成功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开启了他为革命奔波忙碌的领导生涯。

成为领导人后,瞿秋白一心扑在拯救革命的事业上。他日思夜想,反复权衡,最终制定出一套极具战略性的反抗计划。

南昌起义便是这个计划的关键一步,他期望通过起义,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在全国掀起革命的浪潮。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本想着在那片富饶之地休养生息,积聚力量后再进行北伐,彻底推翻反动统治。

可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起义部队在南下途中,不仅要应对敌人的疯狂围剿,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短缺等难题。每一场战斗都打得异常艰难,每一次转移都充满危险,最终,他的计划未能如预期实现。

后来,1929年共产国际又下达新的指示,这引发了党内新的行动。李立三在东北的行动引发轩然大波,而瞿秋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次承担起重要责任。

他回到国内,试图平息风波,却因为对李立三事件的处理方式,被卷入了党内的纷争。在与王明等人的观点碰撞中,瞿秋白渐渐处于劣势,最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无奈离开了领导核心,转而投身文学领域。即便如此,王明仍不放过他,将他排挤到中央苏区。

在中央苏区,瞿秋白与毛主席有了交集。毛主席性格豪爽,常以轻松的态度与瞿秋白交流,可瞿秋白因内心背负着太多革命的压力,总是显得严肃认真。早年瞿秋白在共产国际时,对毛主席的一些理念有着不同看法,这也在他们之间留下了一丝隔阂。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瞿秋白因身体欠佳,留在苏区继续战斗。不幸的是,他被敌人抓捕。在狱中,他没有被恐惧打倒,而是写下了《多余的话》。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他对革命信念的动摇,可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他在生命尽头,对自己一生的深刻反思。他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剖析自己的内心,将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思考都写进了文字里。

1935年,瞿秋白英勇就义,他用生命为自己的革命生涯画上了句号。毛主席对他的态度也颇为复杂,早期认可他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革命烈士标准的不同理解以及《多余的话》引发的争议,瞿秋白的评价变得扑朔迷离。

直到1962 年,香港报刊发表了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毛主席看过报纸之后,在上面批示道:“以后要少纪念瞿秋白,要多多纪念像方志敏这样的同志。”

2 阅读: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