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青山|人生难忘青山故乡情

汉都事 2024-08-26 17:56:41

关于乡愁

唐代贺知章

在《回乡偶书》中这样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故乡犹如心头的白月光

曾是我们长大出发的地方

也是我们难以割舍的情结

《诗话青山》

第四十一期

带您一同

品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青山人

王 保 安

笔下与故土青山的故事

在时光交错的画面中

品味出人生难忘的故乡情

感受青山的变与不变

(文章略有删减)

在我两岁时,婆婆把我接回故乡一青山王家大湾。懵懵懂懂的我,什么也不知道。未曾预见,这片土地将如何伴随我的一生。

在这个荒野的小山村,我祖居已经十三代人。家里有三间很老很旧很破的黑瓦屋。屋子后面是块菜园,四周长满竹子,树木围着。菜园中间有两棵橘子树,屋后门口有棵葡萄树,一棵栀子花树。果子熟了,哥哥们爬上树去摘,我只能在下面捡。家里人高高兴兴吃点,左邻右舍也尝点,还有多余的,二伯就挑到青山镇上去卖点。

在我的记忆里,全家人哪时吃不饱,穿不暖,却总是依旧开开心心地生活。婆婆裹着小脚,自认命苦,吃斋念佛修来世。每到夏天的夜晚,万籁俱寂,偶尔有青蛙在叫,萤火虫在飞,在这美得不可描述的山村里,我伴着婆婆轻轻地念经声睡去。

△20世纪50年代初,青山建区前原貌。

再长大点,婆婆带我去摘棉花。从家里山上下来,沿长江堤往上游走,不久就到了一个叫荒五里的平原地,从北往南看,棉花田一望无际,吐絮的枝头上开满一朵朵白色的棉花,露出洁白的笑脸。

婆婆教我,五个手指头抓住棉花,轻轻一拉,棉桃里的棉花就摘了出来,放进腰间的小口袋里。不一会,小口袋变得鼓鼓的,就倒进田边的大口袋里。尽管日头高照,汗水浸湿了衣衫,收到棉花的喜悦,让所有的疲惫随风而散。

到了中午,在田头吃着简单的午餐,饼子,油炸小鱼,别有一番风味。午休会,又接着摘棉花。傍晚收工,看着满筐的棉花,心里美滋滋的。

△ 武钢开工建设

不知不觉,我7岁啦,到了该读书的年龄,走进了法华乡法华小学。那时,青山属武昌县管辖,县的首府在纸坊。青山划归武汉市,是1955年建武钢的时候。当时,新中国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决定在青山兴建我国第一座大型钢铁厂。

国家派公路二师这支部队参加建设,又从东北鞍钢抽调大批技术工人来到青山。几万人集结在青山王家大湾附近,住的芦习棚子,吃的大锅饭,每歺吃的菜都是用脸盆装,吃不完剩下的,工人们还挨家挨户送到山民家中。一时间,青山方言,北方口音,在这山间混杂着流淌。

从青山镇到山里工地的一条碎石路,是当时唯一南北走向的行车大道,沿着这条道的两旁,开始建房子,开商店。土改分给我家里的一块田,做了沔阳饭点的房基。再往后,我们整个王家大湾,就要搬迁了,让出宅基地建工人宿舍,取名工人村。我家搬到了小洲,我转到北洋桥小学继续读书。

△ 庆祝武钢“一号高炉”出铁

站在小洲村往东望,一座座青山相连。在山上,武钢的厂房,烟筒,高炉,拔地而起,新中国的钢铁长子,横空出世!1958年9月13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临武钢一号高炉平台,见证了新中国钢厂第一炉铁水出炉。

在北洋硚小学,我遇到了恩师赵静宜老师。她刚从师范毕业,平时不仅仅耐心教我知识,还给我钉过衣扣,补过衣服,教我爱心待人,让我从内心感到师长的温暖。在她的教导下,我戴上红领巾,成了少先队员。

1959年,父母把我接到汉口读书。临别时,赵老师送我一程又一程,嘱咐我好好学习,抽空给她写信,送我一本“小学生字典”留念。

转学到汉口大董家巷小学,心里舍不得青山的亲人,师长,同学,小伙伴。就像外面飘荡的风筝,筝线还系在青山亲人的手中。每年寒暑假,都要回青山度过。

1969年元月,得知婆婆病重,我忙赶紧回青山。医生拿脉后告诉我,老人家没有病,是油干灯要熄了。元月十九日,我痛失婆婆,肝肠寸断,不禁嚎啕大哭!我似乎明白了,原来生活不总是快乐的啊!

和同龄人一样,1971年,我参加了工作,才从失去婆婆的悲伤中慢慢走出来,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那时的我,没有料到,未来会和知识的海洋再次紧密相连。

1977年,高考恢复了!在单位里,我辅导了三年的一个姑娘,临报考之际犹豫了。她害怕成为“孤勇者”,担心独自面对失败的压力。我催她去报名,她却对我说,你陪我考大学,我就报名。

结果,姑娘未能如愿,我却考上了大学。一进学校,面对大学英语课本,心里一片茫然。中学,我与俄语为伴,英文字母,那时我都认不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假期里,我沉浸在英语世界中,从字母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终于,英语补考及格了。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内心的欢笑。

1982年,我带着大学毕业证走出校园时,深知这一切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那段特殊时期里,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见证。回单位不久,我就被上级抽调到政府机关,成了一名公务员,开启了职业生涯新篇章。

△ 图片来源:湖北之声

1992年,我儿子参加工作,在第一炼钢厂炼钢炉前实习。穿着厚的帆布工作服,冒着60多度的高温,条件艰苦,他不让我去。

后来到第二炼钢厂实习,条件相对好些,他叫我去看看他炼钢。走进二炼钢厂炼钢車间,看不到一个工人。

儿子说“爸,你看茶色玻璃后面”,我到后面一看,工人们隔着玻璃,用电脑操控炼钢,只是要取样时,才到炉前去。当时是很科学的炼钢技术。

△ 武钢有限“一键炼钢”

如今,武钢首创炼钢操控中心,远离了火花喷溅的炉前,实时监控,一键脱硫,一键炼钢,一键开浇,一键换水口及自动扒渣,自动出钢。全流程实现了集中操控。

2023年,儿子在青山悦达社区给我们买了房子,离他们住的恒大御府一站路。就这样,我退休后又回来青山定居。

搬完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我小时候走过的小路,去爬小时候爬过的山头。先去找儿时的王家大湾,小时候放过牛的山头被推平了,建成了青宜居社区,工人村的简易宿舍也拆迁了。

从社区出来,来到青山桃园,这里居民都搬迁了,两口古井还在,井口没有了古色古香的青石台面,是水泥做的井台,旁边的文字告诉人们,这是古井。

整个山封闭育林,树木都快成材了,在山林间,建了亭台楼阁,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出桃园就到了青山镇,往日铺满街面的青石板条,换成了现代水泥路,街两旁的旧居也没有。

对面矶头山成了现代公园,石头阶梯代替了往日的羊肠小道。一步一步登上山顶,往日的三角形标高铁架还在,旁边建起了亭子,在亭子里眺望远方,可见武钢的厂房,长江上的天兴洲大桥。山下是新修的宽马路,顺路到了武丰闸,只有其名,没有闸口了,成了武丰闸江滩公园。

沿着堤往上游走,就到了我昔日摘过棉花的荒五里,曾经一望无际的棉田里,现在高楼大厦林立,建成一座红钢城。

回到家中,儿子给我一辆折叠小轮自行车。没事了,我一个人就骑自行车到处跑。找到了北洋桥,已经成为武汉的文物,被保护起来了。桥旁新建了团结大道,代替了过去的碎石马路,直通武汉的高铁火车站。

往日,青山人到汉口,武昌,只有乘长江上航行的轮渡船,得3个小时才能到,碰到天下雾,起大风,船就停航,很不方便。

现在,青山人出远门,则坐高铁,几千公里当天可到。要到汉口武昌,驾车走天兴洲大桥,十几分钟就到了。市内出游,有4、5号地铁线,还有在建的12号环行地铁线路,更多的公交路线,四通八达,方便得很。

当我再次踏上青山的土地,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那份熟悉的亲切感,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

从当初稚嫩的放牛娃,到如今白发苍苍的老人,我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山野岭蜕变为繁华的钢城。而我,也从黑发小娃步入了人生暮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变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青山人,吃苦耐劳,不断创新。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满!

/ 作者介绍/

王保安,已退休。平时喜欢摄影,旅游,写作。

0 阅读:0

汉都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