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世人评价曹操的时候,都不会忘记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然而他的个性十分复杂,世人对他的看法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也有一个人,堪称是曹操的“师父”,他就是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而且,对于曹操的这个评语,更符合郑庄公。
郑庄公何许人也?他其实周王室的一个分支,他的爷爷是周宣王的弟弟,也就是说,郑庄公与周天子实际上是一个家族的。由于郑庄公的爷爷守护王室有功,于是被分封到郑地,于是郑国这个诸侯国就产生了,而郑庄公则是郑国的第三任君主,也是郑国历代君主中最为强大的存在。
在西周末年,周幽王兵败,西周灭亡,原本被废的太子姬宜臼在郑、晋、秦三方的护送下,成功东迁,建立东周,姬宜臼是为周平王。东周开国十来年,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去世,郑庄公继位后,他对内解决了弟弟姬段的谋逆,对外开疆拓土、富国强兵,让郑国在东周初期成为众多诸侯国中的第一强国,郑庄公也就成了春秋第一小霸王。郑庄公真是个牛人,不过历史风评却很差。
尤其是,郑庄公安内攘外的手段,却被人诟病。郑庄公在解决内乱时,后世文史学家大多给他扣上了一个兄不友弟不恭的“失教”罪名。但实际上,郑庄公一边忍受母亲的偏心,一边在给弟弟机会,只可惜事与愿违,最后不得已,以雷霆手段将弟弟姬段打败,逐出郑国。
但是后世文史学家都认为郑庄公在处理他亲弟弟谋逆的事情上,既是蓄谋已久,又是假仁假义。但其实,郑庄公对于他亲弟弟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他弟弟没有恪守“臣弟”的本分,“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终招致失败。正所谓“言为心声”,郑庄公能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来,想必应该并非是一个“欺世盗名”之辈。所以,春秋早期的郑国内乱,完全是武姜和共叔段造成的,而郑庄公并没有做错。
郑庄公在解决外患时,后世文史学家大多给他扣上了一个“乱臣贼子”的罪名。但实际上,郑庄公只是善于运用兵法韬略。比如假借王命攻打宋国,虽然成了后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导,但终归只是“假王命以令不臣”,应当是褒义的;比如诈败设伏,大败北戎,毕竟“兵不厌诈”,这并不能说明郑庄公为人诡诈;比如与齐鲁联盟,击败偷袭的宋、卫、蔡三国联军,联合齐鲁,灭了许国,联合齐、卫,攻打鲁国,这些与后世的鲁肃所提倡的“刘弱曹强,联刘抗曹;刘强曹弱,联曹抗刘”是如出一辙的。这些都是娴熟的运用兵法韬略的结果,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生存,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错的,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至于郑庄公与周天子的繻葛之战,郑庄公面对周天子的御驾亲征,以及虢、卫、陈、蔡等联军,郑庄公只是自卫,郑庄公反败为胜,也没有追击周天子,相反还去看望周天子。诚如《庆余年》中的范闲所说,“有人要害我,我就还手,这要我才能活得快活”。而当时郑庄公与周天子的繻葛之战,郑庄公是有能力“大杀四方”的,但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做。
总体来讲,郑庄公其实是春秋早期的一个牛人,只是他的运气不好,成了第一个将周王室颜面扫地的诸侯王。有道是,“有些事虽不是你起的头,但却由不得你说结束”,郑庄公也是无奈,他既踩中了时代的“红利”,但同时又踩着了时代的“雷”。平心而论,郑庄公的确是个奇才,而且还是一个有情有义、忠孝两全的人。只可惜,他这样的枭雄、能臣,终将被儒家所不容。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