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常聊起他的就是他那传奇的一生。朱元璋原本是个乞丐,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瞅准时机,一下子就当上了开国皇帝,完成了从最低到最高的阶层大跳跃。
除了朱元璋的出身,他的统治方式也经常被人们批评。有人讲他太严厉了,对身边的大臣动不动就发脾气要惩罚,但也有人觉得新朝代的开创就得靠这种强硬手段,朱元璋的做法确实给后代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不管朱元璋做事是啥风格,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很会挑大臣,从他考选官员的殿试就能看得出来。比如说有一次,朱元璋在选拔官员的大考上,故意出了个很难的题目,就是用三筐稻谷来考大家。
果然没错,这次考试不光让大家看到了考生们的真本事,还映照出了明朝统治那会儿的毛病,最后还帮忙推动了一场改革的到来。这是因为,朱元璋特别痛恨那些贪官污吏,一旦他发现哪个大臣贪污受贿成了习惯,那他肯定不会放过那个人。时间一长,朝廷里的大官越来越少,挑选新官员就变得特别重要了。朱元璋身为皇上,对自己要亲自参加的殿试也越来越上心了。
洪武四年,明朝再次举办了科举考试。这回,朱元璋亲自上阵,在最后的殿试环节给考生出题,想挑些让他满意的官员出来。就算他能叫手下大臣帮他出题,但考生的回答还得他自己来听,并判断好坏。这样一来,要是让别人出题,可能会出现考生讲得头头是道,朱元璋自己却一头雾水的尴尬情况。结果,在这一年的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中,他给所有的考生们出了一个超级出乎意料的问题。朱元璋先让人搬来了三筐稻子,然后一挥手,就让考生们围绕这三筐稻子说说自己的看法。考生们原本自信满满的脸色变得不那么坚定了,显然他们压根儿没料到会有这类问题,压根儿没准备。朝堂上的大臣们脸色也各异,有的暗暗高兴,有的则心里七上八下。为啥刘伯温会这么想呢?说到这里,真得夸夸朱元璋这一手玩得太巧妙了。
这三筐稻谷不光让考生们犯了难,也给在场的好多大臣心里提了个醒。军仓里的稻谷质量最差,粒粒干瘦,里头还混着杂草,整筐稻谷都透着“马虎”的气息。朱元璋眼里,克扣粮草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这事儿一旦被察觉,他怎么可能轻易饶过那些沾边的人呢?
在场的所有大臣都和刘伯温想到一块去了,奇怪的是,那些参加殿试的考生们却一个个都没能领会过来。有的人看了几眼后,就信心满满地说话,但净讲些不着边际的大话,一点也没说到关键处。有的人虽说提到了稻谷,却又拐到种地的话题上去了。还有的人更让人无语,连三筐稻谷的不同都没瞧出来。这些考生的表现让朱元璋既恼火又灰心,心里涌上这些感受的同时,他也不由自主地开始琢磨起来。
朱元璋觉得这种局面不能再这样持续了,不然大明的前途可就危险了,他左思右想。最后下了一个特别勇敢的决定,那就是要改变科举制度。这次改革的动静非常大,让整个大明都震惊了。朱元璋对科举考试制度做了大变动,把它改成了推荐制度。就是说,只要官员们觉得哪个学生优秀,就可以推荐他。把他请进朝廷里给政府干活,这种做法其实有不少坏处。这简直就是给拉帮结派开了绿灯,但话说回来,对当时的大明来说,这是朱元璋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官员要是不了解老百姓的辛苦,那可是个大问题,比拉帮结派还要让人担心。
不得不说,从这件事就能瞧出朱元璋的聪明和胆识,要不是他能从一件小事里看出大问题,在殿试时就发现了整个王朝的毛病。大明之后的发展肯定会不一样,说不定连根基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不是朱元璋果断出手,把科举制度改头换面,那可能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再也没有机会为大明做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