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粟裕和许世友,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是如果你打开浏览器去搜索这两个词条,就会发现这两个人之间好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恩怨,在一次战役中,许世友不满上级的安排,然后打电话回怼,而这个接电话的人正是粟裕。还有后来,越南战争的时候,粟裕不支持许世友当元帅。他们两个人之间真的存在这么多的矛盾吗,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现在也是众说纷纭,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这两人的关系是很好的,还有一些人觉得许世友不服从粟裕的指挥,那么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各位看官,不如动动发财的小手,点一下关注,让我通过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来为你们讲述粟裕和许世友的真实关系。
粟裕和许世友大不相同的过往经历虽然这两个人在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是细心的你如果去看他们两个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的成长轨迹是没有太多的相交点的,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人早些年的人生经历吧。粟裕出生于1907年的8月10日,那个时候还是光绪三十年,他的家乡是湖南省的怀化市。粟裕9岁的时候去了他的叔父创办的一所国民学校,在这里他完成了几年的学习任务。到了1918年的时候,因为家里的情况,粟裕举家搬迁到了县城,然后又在县立小学继续完成学业。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粟裕的家庭条件还是很不错的,自己的叔父是一所学校的校长,自己也是从小学一直读到师范,他们那个时候的师范生,就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了,虽然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是一抓一大把,但是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有学上就很不错了,更不要说从小学一直上到了师范,这更是稀少。在1925年的春天,粟裕考上了省里的一所师范学校,当时这个学校的校长也是一名对革命充满敬仰的进步分子,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局势混乱,反革命分子对进步人士都视为眼中钉,因为一次消息的走漏,这名校长被迫害了。那个时候的粟裕也是一名怀有崇高理想的进步青年,在他第一次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就决心要为之付出行动,要加入共产党。所以在学校期间,他也经常和一些志气相投的同学们一起组织一些进步运动。当时这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活动也是非常支持的。现在这个校长被害,就暴露出粟裕等人的身份了,所以上级决定将这些学生秘密转移到武昌,继续学习。
入党宣誓来到武昌,也是粟裕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这里,他加入了共产党。和许世友一样,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了,这也使他们原本完全不相交的人生出现了交点。为什么说他们的人生完全不相交呢?许世友1906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他的家庭条件与粟裕比起来就是差了很大一截了。许世友出生于一个贫苦人家,父亲的早逝给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更严重的伤害,全家的生计都落到了母亲的身上,他们家已经到了饭都吃不饱的状态。为了减轻母亲身上的负担,只有几岁的许世友就出来寻找事情做,后来,他跟随游历到当地的一个拳师学习功夫,后面去了河南的少林寺。在学习了8年的武术之后,他又回到了家乡。直到1926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才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结缘于一次战役粟裕和许世友都加入了共产党,这也是两人人生轨迹的第一次相交,不过这个时候两个人不认识,只是都在为革命奔波打仗。两个人真正意义上有了交集,应该是在指挥作战中。在莱芜战役中,许世友带领的9纵参加了这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9纵不仅击毙了国民党第77师的师长田君健,还在后来打扫战场的时候碰见了从莱芜逃出的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许世友带领士兵们消灭了这一波敌人,有四千余人,还俘获了国民党第73军的军长韩浚。这一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许世友第一次在粟裕的指挥下打战,也是两人的第一次实实在在的交集。
莱芜战役相比起莱芜战役,让两人交集更深的自然是孟良崮战役。从1947年的3月份起,国民党转变作战的战略,从全面攻击转为对陕北和山东这两个地方的重点攻击,为了应对他们战略的转变,中央的军委给出了应对指示。针对这个指示,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的政治委员和司令员的陈毅,以及副司令员也就是粟裕,他们一致决定,要把主力往后撤。这个举动在国民党看来却是共产党的士兵士气衰竭,不能迎战的表现。于是国民党在当年的5月10号派了3个团进攻我军。为了配合战情,华东野战军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许世友就在调整之中。我们都知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粟裕作为许世友的上司,能够发现他的闪光点,并且器重他,这其实也是许世友的福气。也正是因为粟裕的安排得当,许世友带兵打仗能力突出,这一次的仗打得更好了。毛主席对于表现优异的许世友,更是大大赞赏,将许世友提拔为司令员。粟裕的这一行为,可以说是伯乐之举,这也是这两人友谊升温的一个点。但是,电话那头的不是陈毅,而是和许世友并没有太多谋面的粟裕。粟裕听了许世友的一顿气话,也明白了什么,并没有深究。这一段也就是我们后人看来许世友不服从粟裕指挥的事件,事实上却是相反的。许世友和粟裕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产生间隙,许世友只是一个急脾气,有任何不解都会很快地表现出来。在粟裕边上的陈毅听到了许世友在电话里头的吼声,便连忙接过电话,对他说道:“世友,我是陈毅!刚刚你得知的命令,是我要粟裕下达的。不过还没有和你讲清楚情况,是这样的,你们军队去坦埠可以打74师一个出其不意,这个74师是蒋介石的宝贝战队,把他打伤了,蒋介石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再加上这里的地形多是山区,弯弯绕绕的,也方便你们躲藏,适合打埋伏战。”许世友听陈毅一番讲解,心中的疑虑很快就消失了,不仅马上答应了任务,还和粟裕道了个歉,这一下让粟裕也哭笑不得,这个许世友还真的是名不虚传啊。许世友在带兵打仗这一块只能用作战勇猛来说,在这一段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所带领的九纵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许世友带领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坦埠,在这里,他和其他的士兵们一起对这里的地形进行考察,修建了防守的工事。带领兄弟们完成了阻击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指挥战争,许世友和粟裕两个人的认识也更深了,两个人的革命友情也逐渐建立起来了。
革命时期的友情似乎比常日里的友情来得更加稀少,同时也更加的珍贵。一起上过战场,杀过敌人,这是真枪实弹的感情。1947年的6月份,因为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地区的主要进攻,华东野战军忙于应付,不能担任出击大别山的任务。这个时候,刘邓所带领的大军所要对抗的敌军相对较少,在接到毛主席的命令之后,刘伯承和邓小平也明白要从大别山入手,进而直击南京、武汉等地,这样才可以搅乱蒋介石的战术。就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后,这样考虑到为了方便刘邓大军作战,中央想让粟裕带领炮兵前往山东西南地区支援。粟裕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思考了一番,向上级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中有一个就是,组建的司令部里要许世友担任副司令。对于许世友的建议,中央在考察后就同意了。因为这个许世友也是得到了提拔,在这个新组建的司令部中,担任司令员的是谭震林,而谭震林是以政委的身份兼任的,对于很多实际战场上的问题,还是得有多次实战经验的人会更了解。粟裕因为之前对许世友的一些了解,觉得这个位置是很适合他的,许世友有的时候行为是莽撞了一点,但是带兵打仗确实是很厉害,在粟裕和中央看来,这两个人都是互补的。我们都知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粟裕作为许世友的上司,能够发现他的闪光点,并且器重他,这其实也是许世友的福气。也正是因为粟裕的安排得当,许世友带兵打仗能力突出,这一次的仗打得更好了。毛主席对于表现优异的许世友,更是大大赞赏,将许世友提拔为司令员。粟裕的这一行为,可以说是伯乐之举,这也是这两人友谊升温的一个点。小事可以见友谊新中国成立之后,许世友带领军队前往朝鲜抗击联合国军队,1954年回国之后,先是担任了华东军区的副司令员,后来又前往南京担任该地区的司令员。粟裕的工作主要就是在北京,两个人见面的机会少了很多,但是友谊却是不减反增。粟裕在中央任职,很多时候要到地方去考察。其中每次粟裕来到许世友所管辖的军区,许世友都是非常认真地接待,对于这位老战友,当然是非常珍惜可以见面的机会。
粟裕母亲在1969年的时候,许世友接到了从北京打来的一个电话,是粟裕打来的。原来是粟裕常年在北京工作,本来是想接自己的母亲来北京和自己一起住的。谁知道,母亲来了北京没过几天,就说年纪大了,习惯不了北京的气候了,要回去南京,所以粟裕的母亲一直都是自己住在南京的。但是因为现在母亲的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南京粟裕是很不放心的。自己的工作也是不得抽身,一年很少有时间回家陪陪母亲。粟裕只是希望许世友可以让人关照一下母亲,让她的起居生活没有问题就行了。许世友得知情况之后,对粟裕说让他放心,一定会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对待。电话挂掉,许世友就拨通了当地的军区管理局,让他们要对粟裕母亲的生活好好管理。因为这个时候许世友也不在北京,所以自己不能亲自过去。挂了电话之后,许世友觉得还是不够周全,得让管理局的王局长立刻到老人的家里去看望,看看老人家还缺些什么,要照顾周全些。许世友出差结束后,立马就回到了南京,回到南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让管理局的王局长过来,亲自询问了王局长关于粟裕母亲的情况。在王局长的告知下,许世友得知了粟裕的母亲身体不太好,他很着急,立刻就带了医生去给老战友的母亲看病,他还说,老人家的身体最重要,要先把身体弄好。因为许世友自己也是身居要职,和粟裕一样,基本没有自己的空余时间,所以照顾粟裕母亲的职责就落到了军区管理局的人身上。不过在工作之余,许世友总是会打个电话给王局长,向他了解粟裕母亲身体的情况。而且根据许世友的女儿许华山的回忆我们可以得知,她的父亲许世友对于粟裕一直是很尊重的,每次粟裕来拜访父亲的时候,父亲也是非常尊敬,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就像是几十年的好朋友,气氛非常融洽,也不像外面大家说的,自己的父亲不服从上级的指挥。其实我们从小事也可以看出来许世友对于粟裕的态度,就像这件照顾粟裕母亲的事情来说,就可以看出来,许世友对粟裕是非常尊重的,两个人的关系也是很不错的。在革命时期走过来的友谊,是经过生与死的考验的,但无论在哪个年代,友谊都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其实啊,朋友不在多,得有知音,一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