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旅伪军进攻绥远,戴笠连续策反4个,剩千人逃回还被鬼子缴械

雨后彩虹映天边 2024-11-23 07:09:54

《5个旅伪军进攻绥远,戴笠连续策反4个,剩千人逃回还被鬼子缴械》

世人皆知戴笠是民国时期的特务头子,却鲜有人知他在绥远抗战中立下的不世奇功。1936年深秋,德王部下的"大汉义军"五个旅、近万人马,在日寇的策划下向绥远发起猛攻。谁能想到,就在这支伪军来势汹汹之时,戴笠早已在其中布下了天罗地网。一场看似凶险的战事,却在特务处的暗中运作下,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谍战大戏。这位特务头子是如何在敌后布局?又是怎样一步步瓦解这支来犯之敌的?而那最后逃回的千余人,又为何会遭到日本关东军的缴械?

一、德王的野心

1936年的春天,内蒙古大草原上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札萨克和硕亲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在化德县公开宣布成立"蒙古军政府"。这位被人称作"德王"的蒙古王爷,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德王此举并非一时冲动。早在1935年冬天,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就多次秘密前往德王府邸,两人在内室密谈至深夜。土肥原承诺,只要德王愿意配合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关东军不仅会为其提供大量军火和资金,还会扶持他成为内蒙古的最高统治者。

就在德王犹豫不决之际,一个意外的访客打消了他最后的顾虑。这个人就是绰号"小白脸"的李守信,此人原是奉系军阀的骨干将领,在张作霖被炸死后投靠了日本人。李守信带来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这让德王看到了实现野心的希望。

但德王清楚,光有李守信这支部队还不够。通过日本特务机关的牵线搭桥,他很快就说服了另一位地方实力派——绰号"草原王"的王英。这位王英虽然表面上是土匪出身,但手下却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在当地颇有声威。

1936年初夏的一天,德王在百灵庙大召集,正式宣布了军队编制。李守信的部队被改编为两个军,编号第一、第二军,共计八个师,德王自任军长。王英的部队则被改编为"大汉义军",下辖五个旅,号称有五千多人马。

日本人对这支新组建的军队格外重视。关东军很快就派来了以田中隆吉为首的军事顾问团。这些日本军官不但带来了崭新的武器装备,还开设了专门的军事训练班。在训练班上,日本军官们不但教授军事技能,还灌输"王道乐土"的思想。

眼见部队规模越来越大,德王的胃口也跟着水涨船高。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绥远省。这里不但物产丰富,还是通往西北的咽喉要道。1936年深秕,德王在日本顾问的怂恿下,开始调集兵力,准备向绥远发起进攻。

就在德王摩拳擦掌之际,却不知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张开。在绥远省会归绥城内,特务处早已设立了秘密电台。一份份情报,正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些隐秘的电波,传向南京...

二、暗流涌动的谍报战

在德王集结军队的同时,南京的力行社特务处总部内,一场秘密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早在1935年底,戴笠就接到了一份来自绥远的密报,报告中详细记载了日本特务机关在内蒙古的活动。

1936年2月的一个深夜,特务处绥远站站长张北平收到一封加急电报。电报中说,日本特务机关正在策划拉拢德王建立傀儡政权。接到这个消息后,张北平立即派出多名情报员,分别潜入德王府和日本特务机关周边区域。

很快,第一批情报就传回了南京。根据情报显示,日本人不但向德王承诺了大量军火和资金支持,还计划在内蒙古建立一个类似"满洲国"的傀儡政权。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人还在积极拉拢当地的军阀和土匪势力。

得知这一情况后,戴笠立即制定了一个代号为"春雷"的秘密计划。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德王的新军中布置情报网络。为此,特务处挑选了一批精通蒙古语的特工,让他们假扮成流民,分批渗透进德王的军队。

这些特工中,有一位叫做刘明远的年轻人,他不但精通蒙古语,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通过精心伪装,刘明远成功混入了日本军事顾问团的翻译班子。借助这个身份,他不但获得了大量军事情报,还打探到了日军顾问团的具体部署。

与此同时,特务处在归绥城内也建立了一个秘密联络点。这个联络点表面上是一家茶馆,实际上却是一个情报收发站。每天都有大量情报通过这里传递出去,然后再通过隐藏在城外的秘密电台发往南京。

除了布置情报网络,戴笠还同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双方约定,在必要时刻相互配合,共同对付日伪军。地下党的同志们发动群众,暗中破坏日伪军的补给线,为后来的策反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特务处的情报网络不但渗透了德王的军队,还打入了"大汉义军"的内部。通过细致的调查,特工们发现"大汉义军"中的许多军官其实并不认同日本人的做法。特别是石玉山、金宪章等几个旅的主要将领,都对日本人的傲慢态度极为不满。

为了策反这些将领,特务处制定了一套周密的计划。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向他们传递国内外的真实信息,让他们了解到日本人在中国的暴行。同时,特工们还利用这些将领的亲友关系,暗中与他们建立联系。

到了1936年秋天,特务处在德王军队中的情报网络已经非常完善。通过这个网络,南京方面不但掌握了德王军队的部署情况,还了解到日本人计划在冬天发动进攻的消息。这些情报为后来的反击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德王准备对绥远发起进攻的前夕,特务处的策反工作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几位重要将领已经暗中表示愿意在战斗打响时倒戈,只等合适的时机...

三、大汉义军的溃败

1936年11月初,德王军队在日军顾问的指挥下,向绥远发起了进攻。其中,"大汉义军"的五个旅被安排在进攻的第一线。这支号称有五千多人的部队,在日军的策划下分三路向归绥城推进。

第一个倒戈的是"大汉义军"第二旅旅长石玉山。11月14日凌晨,当其部队行进到离归绥城约四十里的沙梁地区时,石玉山突然下令全旅停止前进。就在日军顾问质问原因时,早已埋伏在周围的特务处人员突然现身,将日军顾问当场扣押。石玉山随即向部队宣布起义,整个第二旅近千人随即倒向中央军。

这个消息传到德王军中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更令德王始料未及的是,仅仅两天后,"大汉义军"第三旅旅长金宪章也带领全旅投诚。金宪章的起义方式更为巧妙,他假装遵照命令向归绥城推进,却在半路上突然改变方向,带领部队直接开进了中央军的防区。

第三个倒戈的是第四旅旅长王德胜。王德胜原本是绥远本地人,对日军的暴行早有耳闻。在特务处的策反下,他选择了在一个夜里带领全旅悄然撤离。当德王派人追查时,这支近千人的部队已经安全转移到了中央军的防区。

到了11月底,"大汉义军"的第五旅也在特务处的运作下宣布投诚。这次起义的过程更为戏剧性。第五旅旅长李长春在接到进攻命令后,先是按兵不动,然后趁着一个大雾天,带领全旅向南转进,不但成功脱离了德王军的控制,还缴获了大批日军提供的武器弹药。

至此,"大汉义军"的五个旅中已有四个旅相继倒戈。这支原本号称有五千多人的部队,现在只剩下第一旅的千余人马。第一旅旅长高占元虽然也接受过特务处的策反,但因为身边日军顾问盯得太紧,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德王军队的主力在得知"大汉义军"大部分投诚后,立即调整了进攻计划。日军顾问团认为不能再让高占元的部队单独行动,于是将第一旅并入德王亲军序列,由日军顾问直接指挥。

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由于之前的四次倒戈事件,德王军中已经开始互相猜疑。日军顾问对剩余部队的将领也产生了怀疑,导致军令难以顺利传达执行。更重要的是,特务处安插在军中的情报人员仍在持续活动,不断散布各种消息,进一步动摇了军心。

高占元的第一旅虽然未能成功起义,但在后续的战斗中也并未发挥多大作用。由于军心涣散,加上补给线被破坏,这支部队最终在战斗中损失惨重。剩余的残部在12月初仓皇撤回了百灵庙,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更为屈辱的结局...

四、关东军的震怒

1936年12月初,当"大汉义军"残部撤回百灵庙时,他们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更大的羞辱。日本关东军派出了一个联队的兵力,突然包围了这支败军。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关东军强行对这些残部进行了缴械。

这场缴械行动的起因要追溯到11月下旬。当时,关东军特务机关获悉"大汉义军"四个旅相继倒戈的消息后,立即展开了秘密调查。特务机关很快就发现,在这支部队中竟然潜伏着大量中国特务处的情报人员。这个发现让关东军司令部震怒不已。

12月2日,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议上,特务机关的调查报告显示,不仅"大汉义军"中有中国特务处的人员,就连德王军中也已经被渗透。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都已经泄露给了中国方面。

土肥原贤二立即向关东军司令部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中指出,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整个内蒙古计划都可能付之东流。关东军司令部在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对"大汉义军"的残部进行缴械。

12月5日清晨,当"大汉义军"第一旅的官兵们还在营地中休整时,一支关东军部队突然出现在营地四周。日军军官宣称要对部队进行整编,要求所有人员放下武器。高占元虽然心有不甘,但在日军的武力威胁下,最终只能下令部队解除武装。

缴械过程中,关东军的态度异常蛮横。他们不但没收了所有的武器弹药,还强行搜查了每个人的随身物品。期间,但凡有人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整个缴械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这支曾经号称有千余人的部队被彻底解除了武装。

更令人愤怒的是,在缴械之后,关东军并没有遵守整编的承诺。相反,他们将这些被缴械的官兵集中关押起来,并开始逐一审讯。关东军特务机关怀疑在这些人中还潜伏着中国特务处的人员。

审讯持续了将近一周时间。在这期间,不少官兵遭到了非人的折磨。关东军特务机关试图找出潜伏的特务处人员,但最终却一无所获。这些特工早在部队撤退时就已经悄然撤离,留下的都是普通官兵。

12月中旬,关东军终于结束了审讯。但他们并没有放过这些被缴械的官兵,而是将其编入德王军中的杂役营,沦为了搬运物资的苦力。这些曾经的"大汉义军"将士,就这样在关东军的控制下,过着连畜生都不如的生活。

这场突如其来的缴械行动,不但打击了德王军的士气,更暴露了日本人对其扶持的傀儡武装的真实态度。当这个消息传到其他蒙古部落时,许多原本对德王抱有期待的部落首领也开始动摇...

五、绥远战役的胜利

1936年12月中旬,在"大汉义军"被关东军缴械的同时,绥远战场上的局势却发生了重大转折。傅作义将军抓住德王军军心动摇的有利时机,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攻。

12月16日拂晓,傅作义调集了三个主力师,分别从三个方向对德王军发起突袭。第一路由第35师担任,从大同方向北上,直取百灵庙;第二路由第3师出击,目标是德王军的补给线;第三路则由傅作义亲自率领第7师,从归绥出发,准备与敌军主力决战。

这次反攻的时机选择极为巧妙。由于之前"大汉义军"的倒戈和被缴械事件,德王军上下已经人心惶惶。加上特务处在军中散布的各种消息,许多蒙古将领对日本人的态度产生了怀疑。正是在这种军心涣散的情况下,傅作义的反攻开始了。

第一个突破口出现在百灵庙方向。第35师在向北推进时,遭遇了德王军的一支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原本负责警戒,但在发现中央军主力后,竟然没有发出任何警报就直接撤退了。这使得第35师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推进到了百灵庙外围。

第二路军的行动更为顺利。第3师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德王军的许多补给站都是空的。原来,负责运送补给的部队已经纷纷逃散。没有了补给保障,德王军的处境更加困难。

真正的决战发生在归绥以北的地区。傅作义的第7师在这里遭遇了德王军的主力。战斗一开始就十分激烈,但很快就出现了转机。德王军中的几个蒙古部落首领,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率部投诚。这些部落的倒戈,直接导致德王军的防线崩溃。

12月19日,傅作义的部队攻占了百灵庙。德王不得不带着残部向西北方向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又有多支部队脱离了德王的控制。到12月底,德王军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这场战役中,日本关东军的表现令人费解。当德王军遭到重创时,驻扎在当地的日军部队竟然按兵不动,没有给予任何支援。有传言说,这是因为关东军对德王军的表现极为不满,认为这支军队已经不值得再投入资源。

战役结束后的统计显示,德王军共损失兵力一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投诚、逃散等方式离开的。而在整个战役中,中央军的伤亡还不到两千人。这场战役不但粉碎了日本人在内蒙古建立傀儡政权的企图,还为后来的抗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德王最终带着不到三千人的残部逃到了察哈尔,在那里得到了驻扎当地的日军的庇护。而他那个野心勃勃的建立蒙古国的梦想,也随着这场战役的失败而彻底破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