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英雄豪杰辈出。明朝方面有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等,清朝有多尔衮、皇太极、洪承畴,起义军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他们的传奇事迹,构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李定国作为南明朝廷的中流砥柱,军事才能最为突出,战绩最为辉煌,且忠诚不二,成为杰出的抗清名将。
李定国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苦农家,关中大旱之时,地主官僚的剥削导致了农民起义。
1630年,生活无法为继的李定国加入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并很快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华,因其勇猛善战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在与明军的战斗中,他以20名骑兵夺取襄阳城,其英勇无畏可以与辛弃疾率领五十人杀入五万金军大营相媲美。
这一下就打破了明朝的军事布局,使张献忠的起义军势如破竹。在张献忠死后,李定国与孙可望、刘文秀等人一同执掌大西军,离开四川,转战云南。
大西军进入云南后,迅速平定了当地的动荡,恢复了秩序。而此时,南明永历政权正面临清军的紧逼,形势岌岌可危。面对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大西军李定国等将领以民族大义为重,与明朝的沐天波联手,开始了农民军与明朝的合作,共同抗清。而大西军也希望借此机会摆脱流寇的名声,获得合法地位。
抗清斗争的中流砥柱李定国在后来的抗清战争中,表现极为出色。特别是在1652年,李定国两蹶名王,功高盖世。他在湖南与广西的战役中大败清军,先后大败两名清朝王爷,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谨亲王尼堪。其中孔有德兵败后,被逼自焚而死。
清廷又派敬谨亲王尼堪,任定远大将军,率领十五万精兵直扑衡阳,遭到李定国伏击,李定国斩杀尼堪,15万清军大败而逃,极大振奋了全国的抗清力量。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黄宗羲,高度评价这次战役: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自万历戊午(1618年)以来所未有也。”
这说的是万历戊午(1618年),即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挑起了对明朝的战争,公开宣布了对明朝的七大恨,并在随后的萨尔浒战役中大败明军。此后明军屡战屡败,除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靠坚城大炮击败清军外,野战中明军鲜有胜绩,而李定国却一举扭转这种状况,获得出乎意料的大胜。
这两次战役奠定了李定国抗清名将的地位,也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一度使清廷对西南诸省的控制岌岌可危。
李定国的军事才能,让清廷很是忌惮,甚至考虑与其和谈。但大西军首领孙可望忌惮李定国的威名,意图除掉他。李定国为避免内战,转战他处,与孙可望保持距离。
孙可望的野心以及不顾民族大义之举,令他众叛亲离,最终野心破灭而归降清廷,被后世视为背信弃义之徒。孙可望将南明的底细尽数告知清廷,这一背叛使得抗清局势进一步恶化。
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到士绅阶层的转变孙可望的投降,使得李定国必须重新调整内部结构。他接管云南后,所有的事务都必须以朝廷的名义来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自主权。
尽管永历皇帝因个人软弱和种种顾虑,仍然将军权交予李定国,但李定国却自视为南明的忠臣,一切行动都以皇帝的诏令为准。他的这种行为,虽然在表面上维护了南明的尊严,但实际上却削弱了大西军的独立性和战斗力。
李定国上台后,改变了大西军对南明官员的传统态度,大量任用南明旧官,包括马吉翔、庞天寿、龚铭和金维新等人,正是马吉翔这样的佞臣,最终断送了永历皇帝。这些害群之马使得南明政权内部充满了腐败和分裂。而那些有能力的大西军将领,却逐渐失去了地位,甚至遭受迫害。
李定国的这些政策,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南明政权更加不堪一击。他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却无法阻止南明政权的内部腐败和力量的流失。他的行为,使得大西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最终无法挽救南明政权的颓势。
李定国的形象,因此而发生了转变。他从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变成了一个封建士绅阶层的代表。他的政治抉择,虽然在当时看来是为了维护南明的尊严和利益,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南明政权的灭亡。
最后时刻,忠诚不二在永历帝南撤的过程中,李定国坚守阵地,与清军在磨盘山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尽管他精心策划了伏击,但因叛徒的出卖,伏击变成了遭遇战。明军虽然英勇战斗,但最终还是败给了人数众多的清军。
李定国在抗清的最后阶段,虽然面临内忧外患,仍旧坚持战斗,拒绝投降。永历帝被缅王出卖后,李定国听闻噩耗,悲痛欲绝,跪地痛哭:“我对不起大明,对不起皇上,我以后该如何面对天下啊!”李定国经此打击,不久后病逝,终年四十二岁。
李定国的影响力之大,使得清朝为了消除其影响,防备南明余部借李定国墓聚众反清,将他的墓迁至北京卢沟桥西湖家港,之后毁于战火,尸骨不知所踪。但李定国的精神和形象,已经深深扎根人们心中。在西南,人们依然建立庙宇纪念。傣族人民为纪念李定国,捐资建李定国祠,称汉王庙,每年春节,杀猪宰鸡去祭祀。
李定国的一生,从反明到扶明,再到为明而死,展现了他对民族大义的无限忠诚。李定国的形象或许有着复杂的色彩,但他对明朝的忠诚和对抗清的决心,是值得后人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