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开始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赞同“城市越强,人口越多”这个观点吗?
反正我是很赞同的。
最近在翻看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发现一个很可怕的数据:
2023年末,天津的常住人口数1364万人,较上一年增加1万人。
为什么我说这个数据可怕呢?
来,看下图
从2016年开始,天津的常住人口就基本稳定在1300万人左右,到了2023年,常住人口已经回落至11年前。
要知道,
天津GDP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也是大家潜意识中的“北方第二城”啊。
何至沦落至此!
01
要搞明白为什么天津最近10年人口不增反降,不如先弄清楚为什么天津之前是如何留住人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按照高考容易程度(一本录取率)来排,北京毫无疑问是第一位、上海排名第二。
毕竟北京的985、211高校就有33所,本科院校共68所,数量双双排在全国第一;
而上海,共10所985、211高校,排在全国第二。
好学校多,录取率也就相对高了嘛。
没想到的是,天津紧跟其后。
根据凤凰网统计,2023年各省高考上线率显示,天津的一本高考率高达30.65%,高出其他省市一大截。
所以,
在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景支撑下,天津也就成为了广大学子追求好学校的一块跳板。
如果我们探寻天津常住人口增长的背后原因,夸张一点地说,其实就是“买书包”导致的。
而且在2017年北京提出“疏解中心区人口”的背景下,天津由于地理较近的优势,承接了大量无法在北京落户的人口。
那为什么近几年这招就不灵了呢?
因为在2021年,天津就对这种“买书包”的行为打了补丁,要求考生不仅得有天津户籍,而且高三一整年需要在天津读书,才能用天津的高考名额。
不仅对“买书包”的行为严加控制,在其他大城市纷纷放开、放宽落户政策的时候,天津依旧保持十分严格的落户政策,直到2024年10月份才放宽落户条件。
这个节点甚至比广州放宽落户政策的时间还要晚。
除了学位这种外因,那内因是什么呢?
02
我们常说“人跟着钱走、钱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政策走”。
这个观点,在天津同样成立。
说起天津的产业结构,还是重工业为主,尤其是石油化工产业,行业资产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产业利润更是占规上工业利润接近一半。
这也印证了那句天津以“工业立市”。
并且,近几年天津一直在进行产业转型,将以往重污染、低投入产出比的企业进行外迁或者关停,并努力发展新兴产业。
根据2023年天津的统计年鉴显示,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利润占比仅18.3%。
老旧传统产业的退出,但是新兴产业的扩张无法跟上步伐,导致天津第二产业GDP占比连年下降,从2008年的占比51.3%下降至2022年的37.0%。
不仅如此,天津似乎更受中小型公司青睐。
根据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天津仅7家企业上榜。
这个数字,不仅少于其他直辖市,甚至比很多城市企业数量都少。
那有没有好的方面呢?也不是没有。
2024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成立,终结了天津此前无央企总部的局面。
这也算是滨海新区建成后的另一个好消息吧。
但整体来说,天津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03
用内忧外患,前有猛虎,后有追兵来形容天津的处境一点也不为过。
从2024年各城市公布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
天津前三季度GDP是12674亿元,比青岛的12399亿元高出275亿元。
如果沿着今年各季度的路径来看,两座城市的GDP差距在逐步扩大,看着好像天津2024年依旧能保持“北方第二城”的名号。
但是这么比较是不对的
因为每座城市的产业不同,导致每座城市各季度的GDP分布也是不同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今年与去年同期的差值进行对比。
所以我从两地的统计局找了2020年一季度至2024三季度的相关数据。
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找再往前一点的年份,只能给点提示“挤水分”。
从这张图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天津的GDP在过去4年每一个季度都是领先于青岛
但是
当我们横向连接每个年份同一季度的差值时就会发现
线都在往一个点收缩,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图形是收敛的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青岛与天津的差距在缩小
而且根据图形收敛的幅度,我大胆地预测,在2025年一季度,青岛的GDP大概率就会首次超过天津。
好了,结论已经提前说了。
但这是结果,我们还得找找顺藤摸瓜,找找原因。
04
首先,是科技创新上落后了。
如果我们翻阅全国科研投入前二十强的城市的科技研发投入情况(R&D经费投入情况)就会发现:
天津近五年科研创新投入增幅仅21.7%,在二十城里最低。
这个数值还不足第二低的一半呢。
与之对应的是青岛,近五年科研投入增幅高达53.7%。
不仅如此,
天津的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仅3.58%,在二十强城市中也属于偏低水平。
如果我们把时间维度再往前拉到近十年(2013年)就会发现,十年间,天津R&D经费投入增速还不足40%。
正是因为科研投入不足,导致城市的产业转型向新兴产业困难。
根据2023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天津共有有效发明专利63761件;
青岛是73676件,多了一万件。
要知道,这可是含金量最高的有效发明专利。
正如前文所说的,天津是以工业立市,重工业是其产业特色,其中支柱产业是石油化工产业。
但由于近几年“淘汰落后产能”,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利润率为负。
也就是说这两个行业在2023年的底色是亏钱。
除了科技创新投入上的落后,还有一个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渐饱和。
前几年天津的GDP增速很大程度是由于滨海新区的基础建设投入带动的。
随着滨海新区的建设日渐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减少。
从2023年天津统计年鉴数据来看,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下降17.2%,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管道运输以及水上、道路运输行业。
如果说从单行业不能说明问题,整体体现得更加明显。
根据天津、青岛两地的经济运行情况,青岛1-11月的规上工业增速为9.4%,而且往前看,今年各月累月的增速均在9%以上。
而天津1-11月规上工业增速为3.8%,已经创了近5个月的新高。
但仍低于全国规上工业增速平均值5.4%。
作为中国工业前十城,这样的答卷难言满意。
05
最后再补充几点:
要判断一座城市后续的发展潜力,最重要的还是看这座城市是否有钱,而这“钱”又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首先是财税收支
2023年天津的地方财政收入是2027亿元,但这部分是不包含上缴部分的,如果包含在内,天津的组织税收收入是3567亿元。
我们再来看看青岛,
2023年青岛地方财政收入1338亿元,组织税收收入是2004亿元。
晃眼一看,天津的财政收入水平比青岛高出不少。
但如果把当地的财政支出纳入考虑范围,情况就有点不同了
2023年天津的财政支出是3280.5亿元,同比增加了20.2%,财政收支比是40.8%;
而青岛的财政支出是1718.9亿元,同比增加1.3%,财政收支比是77.8%。
上面的数据怎么理解呢?
毫无疑问,两个地方都在很努力地建设城市,按收入来看,天津的财政收入水平更高
但财政支出也相对应地更高,而且近年也在大幅上升,换句话说,天津在大力举债发展当地城市。
而青岛财政收支水平相对平稳,仍有较大举债空间。
第二是居民收入
根据2023年各地统计公报,天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1271元,而青岛的是56961元。
两座城市之间的差距也不少。
我们还是得仔细拆分一下两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
为了方便观察,我直接做成了下图:
两座城市的工资性收入相差不大,但在经营性收入方面,青岛是天津的近三倍。
经营性收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家饭店或者开间五金店又或者出租车位、广告位所赚的钱。
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小老板”。
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点是天津的转移净收入是10875元,比青岛高出接近3000元。
而这个转移性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退休金以及养老金。
也就是说,在天津的平均退休金会更高。
文行至此,相信大家对青岛将在何时取代天津成为北方GDP第二城已经有各自的答案。
我可不是唯GDP论者,但GDP确实能够作为我们研判一座城市经济情况的重要指标。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岛的财政赤字空间、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处于优势地位;
并且在结合两座城市的主要产业经营指标对比后,我大胆预测青岛的GDP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最迟第二季度超越天津,成为北方GDP第二城。
咱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