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民国最牛的“关系网”,杜聿明家绝对榜上有名。国民党大将?那是他自己。共产党员?亲弟弟。民主斗士?亲堂兄。诺贝尔奖得主?女婿!
您说怪不怪?就这么个家,哪边倒都有亲人撑场子。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杜聿明家的“关系交响曲”,保证让您拍案叫绝!

1906年,陕西米脂杜家迎来一个男婴,取名杜聿德。彼时的陕北,黄沙弥漫民生困顿,杜家却不同,父亲杜良魁是前清举人,终生从教,家中满是书香气。
兄长杜聿明后来考入黄埔军校,誓随蒋介石,为国民党效力,刀枪剑戟,驰骋沙场。同样一屋檐下,杜聿德却早早踏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少年时代,他进入榆林中学读书。这所学校,在1917年由杜斌丞出任校长后,成了西北革命摇篮。

校内,中共党支部、共青团支部迅速建立,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等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学者轮番上阵传播马克思主义。
榆林城墙外,反帝反封建游行此起彼伏,课堂之上,新文化运动火热展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1927年春,杜聿德经郭洪涛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杜聿德随老师魏野畴赴安徽太和,秘密从事兵运工作。杨虎城将军部队驻扎此地,魏野畴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杜聿德任军委委员。
黄土地上的兵士们,第一次听到了共产国际的声音,手握钢枪,胸怀革命理想。士兵委员会和宣传队穿梭军营,红色火种悄然点燃。

彼时的杜聿德,早已走上一条与兄长杜聿明背道而驰的路。兄弟二人,一个身着国民党将领戎装,一个藏身皖北农舍布衣潜行。历史的洪流,已然将这个家族劈成了两半。
而堂兄杜斌丞,此时在陕北榆林亦在另辟蹊径。提倡科学,反对封建,创办新学,培养了刘志丹等革命骨干。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杜斌丞依然高举赤帜,坚定不移。
1928年,杜聿德被俘后壮烈牺牲;1947年10月7日,杜斌丞在蒋介石胡宗南匪帮屠刀下英勇牺牲,毛泽东亲书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杜家兄弟,血脉相连,却信仰各异。榆林沙风继续刮着,一家人的脚印却已散落在不同的山川。

米脂小城,黄河边上,一家人拉开了各自的人生轨迹:兄长杜聿明在国民党军队中步步高升,弟弟杜聿德在党的旗帜下前赴后继,堂兄杜斌丞则在西北黄土高原为民主自由呐喊不止。
革命年代的亲情博弈杜良魁有一个外甥叫李鼎铭,自幼寄居杜家,受杜良魁言传身教,成为一代名士。1881年出生在陕西米脂贫寒人家,幼年寄居杜家读书,少时便立志济世救民。
1903年,22岁李鼎铭赴绥德府应试,获取廪生,成了当地翘楚。可他放弃仕途,1904年回乡办私塾教化乡民。1910年,他受聘任教绥德中学堂,成为陕北少数高学历知识分子之一。
辛亥革命后,李鼎铭短暂从政,历任区长、榆林道尹顾问、米脂县民政科长,始终坚持廉政爱民。

1913年,他在米东区开办了米脂第一所国民小学,兼任校长。1936年,在米脂县财务委员会任职时,他亲手惩办了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被誉为“济世神医”。
民国乱世官场黑暗,李鼎铭不改初心,面对腐败,他宁辞职归隐,不肯同流合污。1937年,抗战爆发。李鼎铭以独立民主人士身份,力挺抗战,倾向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他与毛泽东多次接触,成为党外重要朋友。他提倡“耕者有其田”,深受边区百姓爱戴。后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演讲中提及李鼎铭精神,令其名扬全国。
至此,杜家亲戚中,李鼎铭这一脉,彻底站在了人民一边。

亲缘关系,不再是信仰的障碍。血脉交错的杜家,早已在战火中选择了不同的阵营。亲情和立场,在生死存亡之际,泾渭分明。
五十年代,远在北平功德林,作为国民党战犯的杜聿明,面对昔日亲人名字时,心中滋味,恐怕唯有自知。
杨振宁来了,杜家的亲缘跨越海峡时光来到1957年,杜家的故事,又迎来新的交汇。1957年,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杨振宁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举国欢腾。
此时,杨振宁的身份不仅是物理学界新星,更是杜家亲缘线上一个重要节点。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杜聿明的长女。
此刻的杜聿明,正在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1号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周总理早有安排,通过杨振宁的老师促成了这对翁婿的书信联系。

张文裕临行前专门赴功德林,传达周总理指示,请杜聿明给女婿写一封祝贺信。杜聿明挥笔成文,短短数语,却重如千钧:“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这封信,跟随张文裕跨越重洋,抵达瑞典,交到杨振宁手中。杨振宁感动至深,回信致谢,字里行间,是对岳父亲情的珍重,也是对祖国温暖的回应。
这一年,世界在冷战中对峙,海峡两岸隔绝。杜家血脉,却因杨振宁的一封信,横跨了太平洋与黄河。
1971年,杨振宁选择回到祖国大陆,而不是前往台湾。亲情之中,有政治温度;血脉之外,有时代选择。

功德林战犯改造所的信件,成为杜家父女之间,穿越铁幕的唯一纽带。杜家这段纠缠的亲缘线,不再只关乎血肉亲情,更关乎一个家族在国家命运中无法回避的沉重抉择。
杜聿明在改造期间,受到党和国家的感召,洗心革面重回人民的怀抱。因着良好的表现,他成为首批特赦的战犯。
从米脂吕家硷出发的一条条血脉,终究在不同的河流里漂泊。命运的长河滚滚向前,杜家各脉各自有光,有影,有沉默,有嘹亮,正如这时代本身。
参考资料:民主斗士杜斌丞.炎黄春秋.2003
杨振宁四次回国探亲 与岳父杜聿明相见秘闻.中新网.2009-06-02
毛泽东的党外朋友李鼎铭.文史精华.2008
杜聿德.中国军网.2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