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周拉锯战,美乌双方于2月26日达成矿产资源合作框架协议,乌克兰承诺将国内矿产及基础设施收入的50%投入两国共建的“重建基金”,直至总额达到5000亿美元。这一条款较此前特朗普要求的“全盘收割”有所缓和,但依然引发国际社会对乌克兰主权让渡的担忧。
根据公布的11条框架内容,美国虽放弃了对乌克兰资源的完全掌控主张,却通过“共同所有权”机制嵌入深度干预空间。协议允许美资企业优先参与顿巴斯等战区的矿产开发,并规定基金董事会中美方代表占多数席位。分析人士指出,这实质是将乌克兰经济命脉交由华尔街主导。
欧洲智库“东方战略中心”报告显示,乌克兰已探明的锂、稀土储量价值超1.2万亿美元,而5000亿美元的基金上限意味着该国半数战略资源将被抵押。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尖锐评价:“这份协议堪比殖民时代的特许经营条约。”
在协议敲定当日,泽连斯基同步抛出停火条件:要求国际社会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保障,并确保俄罗斯不再发动进攻。此举被解读为向美国施压的战略铺垫——基辅希望以资源出让换取华盛顿的安全承诺。
然而美方态度依旧暧昧。特朗普政府虽同意泽连斯基28日到访白宫,却提前划出红线:财政部长耶伦明确表示“安全保障仅限于经济领域”,五角大楼则对直接军售态度消极。这种“有限保护”政策,与乌克兰期待的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机制相去甚远。
协议中“需要欧洲参与”的表述,暴露出美国的算计。美国务院内部简报显示,白宫意图将欧盟拉入“重建基金”分担成本,同时限制其决策权。德法两国对此强烈不满,马克龙公开质疑:“难道欧洲要为美国的资源掠夺背书?”
柏林方面则陷入两难。德国经济部测算,若拒绝参与基金,本国企业将被排除在乌克兰重建市场之外;若参与则需承担政治风险。这种战略被动,折射出欧洲在美俄博弈中的尴尬处境。
协议签署前夕,俄罗斯突然宣布向顿巴斯地区增派三个机械化旅。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透露,此举意在警告美国“资源攫取需付出代价”。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重申政治解决危机立场,并加速推进与乌农业合作——黑海粮食走廊的中国商船数量环比增加23%。
国际观察家指出,乌克兰危机正演变为大国资源争夺战。当基辅被迫押注国家未来时,全球南方国家悄然调整策略:印度暂停与乌克兰的军工合作,巴西转向非洲寻求稀土替代,这些动向或将重塑后冲突时代的资源供应链。
泽连斯基的华盛顿之行,注定是场不对等的谈判。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模拟推演显示,即便乌克兰全面履约,其获得实质性安全保障的概率不足30%。这场交易的最大赢家或许是华尔街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已着手组建乌克兰资源投资基金。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31年前乌克兰用核武库换取安全承诺,如今再度以资源换保护。当国家主权在强权博弈中不断缩水,基辅的明天或将比今天更加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