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海警船在黄岩岛海域依法巡航时,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所谓“拦截”行动,在国际舆论场上演了一出荒诞剧,这种自导自演的“胜利”,不仅暴露了其背后的战略焦虑,更将菲律宾甘当域外势力棋子的窘态暴露无遗。
中国外长王毅在两会期间明确强调,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海上分歧,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合作进展就是最好例证。
其外交部声称“行动受国家利益驱使”的表态,与事实形成鲜明讽刺:3月以来,菲律宾在仁爱礁、黄岩岛方向的6次挑衅行动中,5次出现美方侦察机协同,3次搭载欧洲媒体记者全程跟拍。这种“提线木偶”式的操作,连菲律宾本国学者都在《马尼拉时报》撰文批评:“我们的外交政策已沦为真人秀道具。”
英国外交大臣突访马尼拉签署防务协议,宣称要“遏制中国海上扩张”,这种殖民时代思维在21世纪显得尤为不合时宜。事实是,英国海军在亚洲水域唯一常态化部署的“江河”级巡逻舰,作战半径仅覆盖南海部分水域;其承诺向菲方提供的巡逻艇,性能甚至不及中国海警现役船只的1/3。
这种象征性介入,与其说是战略布局,不如说是为转移国内经济困境的政治作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英菲签署协议次日,菲律宾农产品出口商协会发布紧急声明:由于对华贸易受阻,该国香蕉、菠萝库存积压已达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2.3亿美元。这恰印证了王毅外长的警示,充当棋子终将付出代价。
2023年南海监测数据显示,域外国家军舰非法闯入中国岛礁邻近海域次数同比增长37%,其中美舰占比达82%。这些行动往往与菲律宾挑衅形成“配合”:每当菲方船只强闯海域,美日侦察机便会在附近空域策应,形成“混合挑衅”态势。
中国海警2023年现场处置菲方越界行动时,100%实现非武力驱离;南海救助局全年实施国际救援17次,其中4次援助对象包括菲律宾渔民。这种专业与克制,让所谓“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东盟国家正在用行动作出选择:越南与中国建立海上热线机制,马来西亚重启东海岸铁路项目,印尼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突破百万人次。这些合作成果揭示根本规律,对话合作才是解决争议的正道。
当前菲律宾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是继续充当域外势力“碰瓷工具”,还是回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正确轨道?马科斯政府若执迷不悟,终将被民意反噬。毕竟当香蕉烂在仓库时,政治操弄填不饱民众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