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早期叔牝方彝 藏于洛阳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方彝是很好辨认的一类器物,长得像小房子的就是。方彝,亦是盛酒器,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出土较少,目前一共只出土了150件左右,且只出现在较高等级的墓葬中。
“彝”,本来是商周青铜礼器的通称,青铜器铭文常见“作宝彝”。宋朝人开始系统研究青铜器时,发现有一类像小房子一样的青铜器没有自名,于是宋朝人名之曰“方彝”。

这件叔牝pìn方彝高32.6厘米、长23.5厘米、宽19厘米,横截面为长方形,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
整器的四条竖向边线和四面中线各起一道钩状透雕扉棱。再加上器盖上脊扉棱,共九道扉棱高起,气势不凡。
方彝的器盖很有意思,为“四面坡形”,也叫“庑殿顶形”,是传统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

器盖四面各有两层纹饰。前后两面上层饰两只相对而立的凤鸟,圆眼钩喙、长冠垂尾;
下层以中线扉棱为鼻梁,饰一个倒置的兽面纹,突眼粗眉、张嘴呲牙、弯角尖耳、翘身利爪。

左右两面受限于三角形空间,上层饰羽翅纹组成的三角;下层亦饰倒置的兽面纹,但有些压缩。
盖顶有一个同样单脊四坡屋顶状的盖钮。前后面饰兽面纹,左右面饰三角几何纹。

器身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由两条素带分为颈、腹、足三部分。
颈部和圈足都以中线扉棱为界,饰相对而立的长尾凤鸟纹。前后面各饰两只,左右面各饰一只。凤鸟造型与器盖的凤鸟纹差不多。
腹部略鼓,四面各饰一个与器盖差不多的大兽面纹,当然是正置的。

盖内和器底各有三列十二字铭文:“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
大意为:叔牝从王姒那里得到了赏赐的贝,制作了这件青铜礼器。
有研究者认为,“叔牝”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成叔武。而“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也就是叔牝的母亲。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早期,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郊区小李村,藏于洛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