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早期曾侯乙铜簠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铜簠fŭ,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及春秋。一般认为簠是从簋分化出来的,也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的。
簠的形制非常有特点:器盖与器身几乎完全一样,横截面为长方形,竖截面为梯形,器壁为四面坡。扣合为一体,分开则为两器。

这件战国早期的曾侯乙铜簠,跟其他铜簠相比,器壁的坡度很大,看起来很接近一个长方体。
器高25.4厘米、口径24*31厘米、重13公斤,器盖与器身对称。中间为竖直的口沿,然后斜折成陡坡状壁,再收为平底。

平底各从四角伸出四只外翻的蹼形足,边缘为L形。

图片来自网络
两侧上下各有一只半环耳。半环耳一端略大饰兽首,一端略小亦有纹饰。看去如同两只小兽在绝壁上嬉戏,弯拱着身体,微探着脑袋,彼此对视。

如果要说器身与器盖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器盖边沿多了六个小卡扣。两条长边各两个,两条短边各一个。
卡扣虽然很小,但也很精致,是一个圆眼尖耳的小兽首。


整器饰规整的勾连云纹、蟠虺纹。看得出来纹饰内曾经有镶嵌物,但出土时已经没有了。

这样的铜簠,曾侯乙墓总共出土了四件,几乎一模一样。四件铜簠,与之前介绍过的五件盖鼎位置靠近。研究者认为它们属于列鼎制度的“五鼎四簋/簠”组合。簠也可代替簋,与鼎相配使用。

这件文物时间是战国早期,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藏于湖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