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早期虎食人纹带辖车軎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车軎wèi,是青铜马车的重要部件,形如圆筒,安装在车轴的外端。车辖则插入车軎,跟车軎一起固定车轮,防止车轮在快速旋转时从车轴脱落,同时也减少对木质车轴的损耗。在商周墓葬中,常以随葬辖軎来代表马车。
这一对带辖车軎高8.6厘米、最大径7.4厘米,套筒首端有折起的边沿,目测在5毫米左右。
早期的车軎没有折沿,在使用过程中套筒边沿容易开裂。到了西周晚期开始出现了带折沿的车軎,既能增强车軎首端的牢固度,又能更好地起到阻挡车轮滑脱的作用。西周晚期到春秋的车軎折沿较薄,战国时的较厚。这对车軎就是典型的“薄沿軎”。

套筒靠折沿的四分之一处起一圈凸棱。凸棱内饰回形纹,一侧有一半环耳。上下有对穿的孔,内插入车辖。
车辖的顶部有一小兽首,卡在上方。辖的下端也开有一长方形孔,用铁丝或皮条穿过,再与軎上的半环耳相连。车辆在行驶中难免颠簸,辖极有可能从軎孔中跳落。如此设计可将辖与軎进一步绑定,增加稳固性。

套筒的前三分之一部分饰有一个大兽面纹,中间是直直的鼻梁,两边有圆圆的眼睛,眼睛之上有上翘的大角。
大角之间、鼻梁之上,又有一个小兽面。小兽面头顶两边,还饰有一对向外弯折分叉的大角。不清楚是大兽面的第二对角,还是小兽面的角,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有气势!

末端平顶则是神兽大张的口。整齐的门齿和尖长的獠牙之下,有一个人头,杏眼宽鼻尖耳,嘴微翘,似在微笑。

有意思的是,在大口的左右侧面亦各含一个人头。
另外,在大口后部、套筒的侧面,还各有一条蟠绕呈横B形的大蛇。蛇头部绕一个圈,蛇尾部环绕侧面的人头亦绕一个圈。
所以说侧面的两个人头,既被含在兽口中,也被围在蛇尾里。

此器被定名为“虎食人纹带辖车軎”,但其实上面的大兽面很难说就是“虎面”。之所以说“虎”,更可能是为了归入“虎食人主题纹饰”系列。

左上:妇好虎食人钺 右上:虎食人卣 左下:司母戊鼎耳 右下:龙虎尊
“虎食人”纹饰在商代青铜器见得较多,以虎口中含人头为主题,早期多认为是以“食人”的血腥场景来威慑众生。
近代研究者多认为“食人”之说是前代的误解,因为虎口中的人并没有恐惧之色,更可能是“虎护人”。不过目前仍无定论。

图片来自网络
这对文物时间是春秋早期,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