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三次违抗老总命令,报告眼前有大仗打,我暂不能执行你的命令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5-01-19 11:24:42

中国的“巴顿将军”

1928年7月22日,平江城的上空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彭德怀、滕代远发动了那场震惊湘鄂赣边的平江起义。由于时间仓促,起义部队当时并未与平江的党组织取得联系。起义的枪声如同惊雷,打破了小城的宁静。

在钟伟家的地下党袁克歧,听到枪声后,立刻断定城里出了大事。他深知,这绝非寻常的动静,于是,他迅速做出决定,派年仅17岁的钟伟进城了解情况。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枪声。”钟伟将军后来回忆道,“开始我还以为是谁家办红白喜事放的鞭炮呢。当袁老师告诉我是枪声时,我心里其实害怕得要命,但还是硬着头皮进城了。后来大家都说我勇敢,其实我那天腿肚子都发抖了。世界上没有天生勇敢的人!”

钟伟的勇敢,并非天生的无畏,而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被时代的洪流和革命的火焰锻造出来的。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容不得半点退缩。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39年。钟伟被调到了李先念的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后来支队改编为豫鄂挺进纵队时,他担任了第3团政委。然而,由于与支队领导脾气不合,钟伟一气之下带着老婆、刚出生的孩子和警卫班出走。这一走,可谓是历尽艰辛。他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边打边走,从湖北八面城五圣山一直行至苏北阜宁。

在阜宁,钟伟找到了他的老领导黄克诚。黄克诚不仅收留了他,还让他担任了新四军3师10旅28团团长。有人说,如果钟伟被李先念追了回去,没准就会被当作逃兵给毙了。但钟伟就是这样一个有脾气、有性格的人,他从不畏惧困难和挑战。

钟伟的脾气一上来,那可是相当粗野。甚至粗野到拿枪威逼自己的上级。1949年部队渡江后,钟伟率领的49军孤军深入,在湖南中了白崇禧的埋伏。随军指挥作战的兵团副司令员下令部队撤退,但钟伟坚决不同意,他坚持顶着等援兵。两人争执不下时,钟伟一急,拔出手枪吼道:“...,谁再说撤,我就毙了谁!”结果,副司令还是依了他。

抗日战争中,钟伟任新四军支队长。在苏北一次打日军的战斗中,有两个炮楼需要攻打。其中一个炮楼很快被打下了,但另一个却怎么也打不下来。连长是新调来的,不知钟伟的脾气,有点犹豫。钟伟对警卫连长说:“你去告诉他,一小时内打不下来,提头来见!”警卫连长跑去传达命令:“快打吧,打不下来,支队长要枪毙你!”那个连长一咬牙,终于打下了炮楼。

人们称钟伟为“中国的巴顿将军”,是因为他和巴顿一样桀骜不逊。在军队中,军人应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钟伟却属于另类。战场上,他屡屡违抗命令,却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

1947年3月,四野发起了“三下江南”战役。那时钟伟是四野2纵5师师长,奉命率部南渡松花江,途经靠山屯准备东进德惠配合1纵和6纵围歼国民党新1军一部。然而,当他率部到达靠山屯时,却发现大批敌军正往德惠方向撤退。

钟伟眉头一皱,立时下令停止前进,围住了屯子内的敌军1000余名。但是在打与不打的节骨眼上,钟伟却和政委产生了意见分歧。政委认为以东进大局为重,不能动摇上级的决心。但钟伟却坚持己见,他认为不能贻误了战机而影响了全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战机转瞬即失。钟伟当即下定了决心:“就这么定了,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打!”他的这种果敢和担当,让部队士气大振,最终成功歼灭了敌军,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钟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勇敢、倔强、果敢、有担当。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勇往直前、为国效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什么是中国的“巴顿将军”。

战场上的“猛将”与智者

一声令下,双方便交上了火。那场战斗,从1947年10日凌晨5点开始,一直打到下午2点,仍然难分难解。战场上硝烟弥漫,枪声、炮声震耳欲聋,双方的士兵都在拼尽全力,为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荣誉而战。

这期间,钟伟一连接到老总的3个电报,要他即时东进,配合其他部队的行动。但钟伟却丝毫不为所动,他深知,眼前的战局瞬息万变,任何一丝的犹豫和动摇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他紧紧地盯着战场,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当侦察兵报告说,敌人一个整师正在赶来增援时,钟伟立即向老总报告:“眼前有大仗打,我暂不能执行你的命令。”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得到电报后,老总终于改变了决心,他相信钟伟的判断和勇气。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5师全歼了敌军88师一个团,同时还拖住了前来增援的87师。林彪率一、六纵西进,一举在郭家屯全歼敌军87师,从而取得了“三下江南”战役的全胜。

战后老总表扬钟伟:“要敢于打违抗命令的胜仗,如5师在靠山屯那样,三次违抗命令。”这句话,不仅是对钟伟勇气和智慧的肯定,更是对他在战场上的独特风格的赞赏。钟伟由此名声大噪,成为了军中的传奇人物。

解放战争中,钟伟的勇猛和智慧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调兵山一线与敌展开激烈争夺战时,经6小时激战,双方均伤亡近千人。此刻,阵地上静悄悄,双方都在喘息,都在休整,都在调整部署。

钟伟背靠着沙袋坐着,嘴里叼着一支烟,一边用电话下达后撤的命令,一边仰着头观察动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和敏锐,仿佛能够穿透战场的迷雾,看到敌人的每一个动作。

突然,枪声响起,钟伟像触电似地跳起来,问:“怎么回事?”听说是左侧的敌人发起了进攻,他立即高声叫喊:“不!敌人要跑。通知部队,立即转入进攻!”他的判断准确无误,敌军的假攻正是为了掩护后撤。

钟伟命令部队乘敌后撤,从两面包抄追击,敌军惊慌失措,全线溃退,大部被歼。这一战,再次证明了钟伟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

1945年8月,新四军3师10旅攻打淮阴城。敌居高临下,特务团久攻不破。副师长刘震找到钟伟,要他率28团再攻。钟伟没有犹豫,他深知这一战的重要性,也深知敌人的狡猾和顽强。

天麻麻亮,淮阴城东门枪炮声大作。守城门的伪军奇怪地发现,城外突然冒出10多个高于城墙的射击台,并有迫击炮压制射击。原来是钟伟乘夜黑,组织部队搭起了高台,为攻城部队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援。

随着惊天动地一声爆炸,城墙被炸塌一个七八米宽的缺口。28团只用5分钟就突入城内,经2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击毙敌师长潘干臣。这一战,再次彰显了钟伟的智谋和勇猛。

钟伟的部队不仅能打,也能“抢”。这里的“抢”,并不是指抢夺财物,而是指在战场上抢夺战机和物资。解放战争时,钟伟当师长时,每遇攻城、胜券在握之际,便展纸挥毫,书写“五师缴获”封条,并命令下发到各营连。

敌城陷落,凡有枪械、弹药、粮食、物资之处,皆以“五师缴获”封之。友邻部队不服,一次状告到东野总部。钟伟却振振有词:“有封条为证!”他的这种独特做法,虽然有些“霸道”,但也体现了他对战机和物资的敏锐洞察和果断行动。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司令部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对钟伟率领的五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该部队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平津战役结束后,钟伟率四十九军南下到广西,实施千里封江封路,构成严密一线,并布置瑶山周围10多个市、县同时统一行动。他们英勇奋战50天,取得瑶山剿匪的全胜,从根本上打开了广西剿匪斗争的局面。

钟伟,这位战场上的“猛将”与智者,用他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段传奇的战史。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璀璨明星。

一生正气,两袖清风

钟伟,这位来自湖南平江的将军,他的故事在老家流传甚广。上世纪70年代末,平江县委给已在地方上任职的钟伟寄去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钟老,您的堂弟偷了一头牛,我们判他五年徒刑。如果您有意见的话,我们还可以改判。”这封信,无疑是对钟伟的一种试探,也是一种尊重。

钟伟收到信后,不加考虑,操起电话就给县委领导打了一个长途。他义正辞严地说:“我当然有意见,请改判为七年。我看谁敢去说情!”钟伟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能穿透时空,让人感受到他那份对正义的执着和对法律的尊重。

据老家的人后来讲,钟伟将军逝世后,骨灰就埋在老家的园子里。他的那个堂弟,那个曾经因偷牛被判刑的堂弟,跪在他的墓前,嚎啕大哭:“哥,我对不起你,我给你抹了黑……”那一刻,泪水与悔恨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对钟伟一生正直无私的最好注解。

钟伟的长子钟来良,8个月大的时候,钟伟就离开了老家走上了革命道路。时隔20年后,即1949年7月,钟伟率部打到了长沙。他特地派人去平江接来了儿子,想要弥补这些年缺失的父爱。然而,父子俩刚见面没说上几句话,就有报告说敌人来了一个军。钟伟乐得跳了起来,说:“正愁没有见面礼给儿子呢。”

三天以后,钟伟率部成功歼灭了国民党的那个军。他兴冲冲地回来对儿子说:“小子,爸送你一个军。”然而,钟来良却噘着嘴说:“爸爸,我想在长沙谋个事。”钟伟一听愣了,他从内心里觉得欠这孩子的太多,可是他不能给孩子谋事。自己的孩子凭什么特殊化?于是,他出口一句:“我看你呀,就是个种田的汉子,回去吧。”

钟来良也很听父亲的话,从那时起老老实实地种田,终生都与庄稼为伍,没沾过父亲的一点光。他深知父亲的廉洁无私,也明白父亲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诲。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虎父无犬”的真谛。

钟伟将军的廉洁无私,不仅仅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更体现在他对工作的态度和原则上。他一生在工作安排方面没关照过任何子女和亲戚。长子钟赉良(注:原文中为“钟来良”,此处为保持一致性,但实际可能是笔误或不同来源的称呼差异,实际应以准确情况为准,此处暂用“钟赉良”以符合一种可能的表述)一家两代人生活在老家农村,都曾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谋个好工作。但均被他以“不要给政府添麻烦”而拒绝。所以,他的长子一家7口有6个始终是农民,只有一人凭考试当上教师。

1984年,钟伟的老上司黄克诚知道这个情况后,对他伸出大拇指称赞道:“老钟,你真了不起!你真廉洁!”这句话,是对钟伟一生廉洁无私的最好评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

除了廉洁无私,钟伟将军还关爱他人,同情弱小。他临终前惦记的,竟是清贫的警卫员和保姆的生活。他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未来和幸福。这种关爱和同情,是钟伟将军人性光辉的又一闪耀。

钟伟将军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他退过组织上安排的飞机票,极少使用公车,也从不维修故居。他深知,这些都是国家的财产,是人民的血汗钱,不能随意挥霍和浪费。他更没给子孙留任何钱财,他深知,真正的财富是精神和品格,而不是金钱和物质。

他唯一的遗产,是他用过的一口锈迹斑斑军用物资箱。这口箱子,见证了他一生的战斗和奉献,也见证了他一生的廉洁和无私。它是钟伟将军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他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永恒见证。

一身正气,历史的见证者

1959年的夏天,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节。钟伟将军似乎又听到了那遥远的枪声,不过这一次,枪声并非来自战场,而是来自一场风云变幻的会议——庐山会议。会议一开始,钟伟还以局外人的身份,心情轻松地参加着。毕竟,在庐山会议期间,他正远在苏联访问,和会议的当事人没有一点瓜葛。然而,命运却似乎总爱开玩笑,钟伟自己竟不知不觉地成了“彭黄集团”的“积极追随者”。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而凝重。在分组的背靠背批判中,空军放了两颗“重型炮弹”。一颗是空军副政委吴法宪放的,他说黄克诚在长征途中下令杀害了一军团的一位团级干部。另一颗也是一位高级干部放的,他揭发黄克诚在苏北三师时贪污了许多黄金。黄克诚既谋财又害命,真是罪该万死!

这两条“罪行”如同一阵狂风,瞬间在会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而巧的是,这两条“罪行”都与钟伟有关。吴法宪说,黄克诚枪毙一军团的人时,钟伟是现场监刑的。另一位高级干部则说,黄克诚贪污黄金的事,钟伟可以作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指责,钟伟没有选择沉默。他站起身,声音坚定而有力,开始讲述那段尘封的历史。

那是在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配合作战的一军团一个干部却临阵脱逃,还要拉几个战士反水。他丢下阵地,丢下战友,逃跑了,被后续部队捉住。按照钟伟的性格,如果他是自己的部属,钟伟早就把他毙了。但因为他是一军团的人,钟伟特意问了在场的一军团的罗瑞卿:“你看怎么办?”罗瑞卿毫不犹豫地回答:“执行战场纪律!”

钟伟的声音在会场里回荡,他继续说道:“第一,这件事是我干的!彭总不在场,他也不知道这回事,和黄克诚也没有关系。第二,现在要说清楚,那人是罪有应得,该杀!如果把他交给林总,林总也会下令枪毙他。理由只有一个:我不杀了他,他就会反过来杀我们!第三,当时一军团的罗瑞卿同志在场,他也同意我们的枪决处理。”

对于第二件事,钟伟更是义正辞严:“我是黄克诚下面的旅长,不是后勤部长,不管财,有多少钱都不知道,无法证明。再说,那么多黄金不是小数目,要用汽车拉,他(黄克诚)那里放?”

钟伟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流,冲散了会场的阴霾。他的一身正气,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而在生活中,钟伟将军同样保持着这份正直和廉洁。他一生在工作安排方面没关照过任何子女和亲戚,但他却给两个人安排了工作:一个是他的警卫员,另一个是他家的保姆。在他看来,这两个人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为他付出了太多,他理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回报。

1980年12月24日,中央军委给北京军区下发为钟伟平反的文件:“经中央批准,北京军区司令部参谋长钟伟离职休养,按正兵团职待遇定为行政7级(职级待遇从公布之日起执行)。”后又提高为大军区副职待遇。平反后,钟伟将军向军委报告,要求出山。他的老首长黄克诚曾劝他:“你就安分守己呆着吧,若再打仗会去找你的。”然而,钟伟将军的心却始终无法平静。

此后,钟伟将军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一病不起。1984年6月24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遗嘱却如同他的一生一样,简简单单却感人至深:“亲爱的党,我死后不必给我补发什么薪金,因为儿子们都能生活了,我自己也未欠任何账目;我的电视机与冰箱都作为党费上交给党,不要给我举行追悼会和灵前告别,把我的骨灰撒在平江天岳书院,我们起义的地方。”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位“中国的巴顿”——勇猛善战、正直可爱、廉洁奉公的伟丈夫!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在正义和廉洁的道路上。

0 阅读:3

啸火谈明星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