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关系里,让女人上瘾的关系,从来不是真心

张德芬空间 2025-03-26 12:06:44

有人说:每个女人一生中,最难过的是情关。

就像有人在网络上倾诉:

虽已和他断了联系,但看着他在微信通讯录里躺着,哪怕看一眼,还是有无限遗憾涌上心头。

也有人说:

总是忍不住给那个人发信息,想要挽回他,但却依然石沉大海……

还有人深陷婚外恋情,痴缠对方……

这说出了很多女性的痛点:希望有一双慧眼,不要让自己的真心错付。

然而,很多女性却容易受控于一段关系,无法进退自如:

明知关系有毒,却无法戒断,不能抽身而退; 投入越来越多,自己的能量却越来越低,失去自己; 不断在重复不被爱、不被重视的负面感受。

执着于“有毒关系”的背后,是一个人失去了关系中的“主体性”。

一个人为什么会在关系中失去主体性呢?

在更微细的层面,是内在的“不配得感”。

“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我不配”,会将人禁锢在有毒的关系中,从而对痛苦上瘾,内耗不已。

只有看见并深深托起自己的不配得感,才能真正戒断痛苦,告别过去,爽利地走向美好的人和关系。

不配得感,是如何让人陷入有毒关系的?

在一个情感倾诉平台,一位48岁的女性和主持人说了这样的故事。

她离婚后单身10年,独自带大女儿,这些年不知经历了多少孤独和艰辛,尝尽了多少世间冷暖。

后来,一个男人走进了他的生活。

男人工资不高,还有欠债。

在最初交往的几个月,男人还会时不时她发个红包,带她逛街吃饭。

可过几个月,男人就开始到自己家白吃白住,不付任何开销,连红包也不发了。

她工资也不高,不仅要养孩子,现在又白养了个男人,也渐渐有些捉襟见肘了。但她不好意思开口问他要钱。

更让她疑惑的是,男人似乎还和其他女性暧昧,却又不承认。

面对内心的不甘和纠结,她问自己:我是不是太物质了?是不是太多疑了?

但身边的朋友都好意提醒她:

你仔细想想看,他有尊重你吗?他对你实际付出过什么?还是只会画大饼?

这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明眼人都看得出的有毒关系,为何令她如此上瘾?

哪怕在消耗自己,哪怕利益受损、感受越来越糟,却依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这往往是因为内在的“不配得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对待,不相信自己足够好,才会在一段错的关系中沉沦。

首先,带有“不配得感”的人,往往会被对方的“光环”吸引,过于迷恋对方。

正如俗话说: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

这位女士在文中说:

“认识男友后,无论风雨,都有人为你留一盏灯,那是家的方向,是温暖的港湾,有人等你回家,便是心灵最深的慰藉。”

她却忘记了,“家人”是相互付出的,是通过实打实的经济和情感支持、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人。

这种被放大的、虚幻又廉价的情绪价值,令人丧失判断力,难以区分精神现实和关系现实。

其次,拥有“不配得感”的人,容易在关系中单向付出。

好的关系是做加法:有了这个人,你比独身时更好、更有力量、看到更大的世界、走向更高的地方。

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关系中,自身的需求是无法被满足的,却反而在被不断消耗。

她无法尊重自己的需求,却忽略自己去迎合对方,忽略了经济的倒贴、自己的窘迫、内在的需求。

在这类关系中,付出的那方似乎在“一寸寸往后退”,不停的献祭自己;

为了与对方融合,简直可以让自己的边界、需求、感受通通消失。

同时,“不配得感”还会使人持续性地投入,难以戒断。

有人说:渣男就像是甘蔗,一开始是甜的,可吃到最后全是渣。

可即便尝够了苦,不断内耗,不停痛苦,身心俱疲,还是坚持投入,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罢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如果把每个人比成一棵牢牢扎根的大树,在关系中感觉“我不够好”的女性,就像是根基未长稳的树,东摇西摆,迟早会被风雨打倒。

高配得感,要看得见自己的“核心需求”

“我不够好”,这是真的吗?

“我不配拥有美好的关系”,这是真的吗?

“我没了他不能活”,这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

但为什么我们的潜意识会误以为自己是不值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丢失自己的?

在电影《错爱双鱼座》中,女主郑爱莲就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对爱情产生执念的痴情女。

男主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帅气又有才华,和爱莲有着同样的观影爱好,还给她深情地唱过歌,完全满足爱莲对美好爱情的想象。

渐渐地,爱莲陷入对男主的深深迷恋中,无可自拔。

然而,男主已有家庭。尽管他也享受和爱莲的暧昧,但对于两人的感情进一步发展,他是明确拒绝的。

但爱莲却依然疯狂而偏执:

她不顾对方的拒接,一次次坚持拔着对方的电话: 在午后的台阶上,她可以一坐几小时,呆望着对方公寓的窗口; 她甚至撬开对方的公寓门,在男主的冰箱内塞满她最爱的柳橙汁,抚摸室内的每样东西,感受对方的气味。

但她换来的是男主的冷漠和回避,甚至在醉酒后对她粗暴无礼,扇她耳光。

爱莲一边心碎,一边坚持,最终男主选择了搬家来逃避这一切,而她自己也陷入爱情梦破碎的痛苦中。

爱莲的偏执看似极端,却隐射了生活中的我们,何尝没有放不下的时候?

但是,爱莲忽略了一点,真正浪漫的爱情是“外求”不来的。

如果她能不去求一个“完美”男人来给自己浪漫的爱,而是能反观自己的内在,她可能会发现:

自己之所以迷恋他,是因为自心的核心需求没有被满足。

爱莲需要去看见的,是自己对浪漫爱情的需求,对安全感的需求,对家庭温暖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核心需求。

它们就像心理氧气一般,是个体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精神养料。

但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求没有被得到很好地满足的时候,就会在内在留下或大或小的创伤,误以为需求是需要他人来满足的。

正如爱莲小时候,没有被父母好好爱过,经历了很多的冷暖,因此她想要紧紧“抓住”一个男人来爱自己。

武志红曾在文章里提到: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被爱过的感觉,就相当于自己不存在。

没有被爱照亮过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羞愧。

在生命早期,人是因养育者高浓度的爱而形成稳固自我和“存在”的感觉,并在养育者充满爱的眼神注视中,感受到自己是可爱的。

而那些早年未没被爱过的人,是找不到自己的。

成年后,她们会拼命在别人身上找自己:

只有得到你,才能证明我是有价值的。 只有被你爱着,我才能证明自己是可爱的。

然而事实上,一个人的需求,有千万种得到满足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能看得见自己的需求。

我们本来就有能力满足自己爱的需求,根本无需外求。

另一个核心需求,叫做“尊重”。

只有被他人尊重过,才会懂得尊重和看见自己的需求。

如果走近很多女性的内心深处,发现很多即便不被善待、却执着付出的女性,都有早年的母女关系问题。

她们往往都有非常控制、入侵、暴躁的母亲。

从小到大,母亲按照自己意愿安排女儿的生活,忽略女儿的想法,在女儿身上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从来没有感受到尊重、却一直在被入侵和施虐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是麻木的,却总在对别人退让和妥协。

第三个核心需求是:人需要被回应。

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无回应之地便是地狱”。

但是,很多人是在情绪漠视的环境中成长的,生活在情感荒漠中,置身于长久得不到回应的绝境里。

没有被好好回应过的人,内在是虚弱的,内核是不稳定的。

她们容易理想化异性,迷恋对方,将对方当成“理想化父母”,放大他的优点,希望借助他让自己他稳定下来。

也因此,才容易从他人廉价的情绪价值中感受到虚假的融合体验,以此驱散空虚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高配得感,才是真正的富养自己

真正的融合,是与自己的合一。

当一个人可以深深看见自己,懂得自我满足,就可以把“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力量拿回来,成为滋养自己的养料。

活出高配得感的人生,拿回自己的主体性,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首先,要和负面关系好好告别,做断舍离。

要在内心彻底告别一段坏的关系,首先要学会接纳:

接纳自己不被爱的事实,哪怕再努力,也无法得到某些人的爱。

接纳一些不够好的人曾在生命中出现过,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得到了成长的契机。

经由负面关系,我们将自我治愈的能力找回来,开始好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再期待从别人身上获得爱、证明和关注。

也许,有时候还是会想念有毒的关系,没关系,需要觉知上瘾的练习,并与这种感受共存。

就像静静站在岸边观察一条河流,却不会被河水冲走。

同时,要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尊重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忽略自己的需求,却只知一味对不值得的人付出。

对此,要觉察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多问问自己:

我想要的是爱吗?是安全感吗?是连接吗?是尊重吗? 我要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我暂时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我能依然有耐心和爱心陪伴自己的度过吗?

时刻对自己内在的需求保持觉察,一点点满足自己,才能渐渐找回配得感,提升自尊水平。

最重要的,要通过成长找到自我取悦和独处的能力,才能迎接美好的关系。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曾说:

“女性成长这么多年,一辈子都没有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经营亲密关系是没用的。

它可能在某个阶段让你获得了某个人、某段美好时光,但它浪费了你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心力。”

只有把自身的成长看得比关系更重要,才能将精力转向更宏大的人生、看到更高远的世界。

通过热爱的事,去获得胜任感。通过接触更多正向的事和人,去找回被正反馈、被回应的感觉,让自体感凝聚起来。

那时候,你将学会独自站立于广阔天地,自己带给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不会再成瘾于他人创造的虚幻温暖。

先爱自己,而后爱人。

当你觉得自己值得,你也将会遇到匹配得上你的关系,让你觉得,此生真值得。

*本文由南小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丨南小希

策划|李绚彦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山茗

副主编|花花

总编|康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