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遭遇背叛,离婚……关系破裂就是失败吗?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看待失败才能变得更强大!

陈曼心理 2024-11-06 11:37:50

生活中很少有人不害怕失败:上学时害怕没考上心仪的学校,学业失败;工作后害怕得不到心仪的职位,事业失败;交朋友害怕被圈子排挤,社交失败;有了下一代又要操心孩子的成长,长歪了就是教育失败……乃至于在感情上,我们也恐惧于被宣布为失败者,被甩了是爱情失败,遭到背叛是家庭经营的失败,离婚更是婚姻中的终极失败。

不过有人害怕失败,自然也有人不怕失败,有一种流行的帅气说法是“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他们不仅不会被失败所打倒,反而能从中汲取养分,继续成长。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害怕失败,在失败中成长?

我以为:

在失败中成长的关键,在于不要轻易将自己的经历定义为失败,更不要为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大多时候,真正打击到你我的不是个人所遭遇的境况,而是你在痛苦的情绪中选择否定自己,陷入灾难化叙事中难以自拔。

但只要你从负面自我叙事的桎梏中跳出来,用发展性思维和自我同情的积极心理状态来看待你的人生,就会发现你的人生中并不存在那么多所谓的“失败”,你也不需要害怕失败,只用坦然面对未知的未来,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什么值得你过度焦虑。

1

你以为的“失败”,真的是失败吗?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世界上其实不存在真正的成功或失败,失败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体验,不是你获得了某个“失败”的结果,而是你对自我产生了“失败”的认知,进而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与否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为什么我们能说某个人、某件事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如果你要评价,前提是得有一套标准,可这套标准是怎样被制定、为什么值得去遵循,其中就大有可探究的空间。

打个比方,拿一套数学考卷给一个班的学生做,要是规定六十分及格,那么没有及格的人可以说是失败的,这是大部分人都习以为常的标准。但如果我在考完之后忽然说,咱们考察的其实是书法,所以字写的难看的人就算全答对了也没分,这时合格与不合格又要换一批人,这时被判定为不合格的人,难道能说是失败者吗?你瞧,只要轻易置换一下标准,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就可以天翻地覆。

你可能觉得这是诡辩,因为只要那是一张数学考卷,不就应该按数学题的正确与否来判定分数吗?那当然做不出题的就是失败者,全部做对的就是成功者,不应该存在其他的判定标准。你想的也没错,放在试卷与考题这样有据可依的事物上也许的确是如此,但如果是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呢?放眼望去,你看不到一张可以切实握在手里的“考卷”,也没有标准答案来告诉你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了。

怎么可能没有?或许你又想提出质疑。你觉得,大众不是有一套公认的成功人士标准吗?赚到很多钱,和另一半恩爱,家庭幸福,子女孝顺……拥有这些才能被称为成功,反过来不就是失败者吗?

没错,个人心中对成败的标准通常受到社会文化以及大众期望的影响,这些标准多半来源于身边人以及各类文化产品中潜移默化的灌输。但问题在于这些标准未必与我们心中的感受一致,甚至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现状而挫败,只是因为没能达到他人心中的标准而痛苦。

比如,年纪较大的老一辈曾经被灌输的观念是“结婚生子家庭完整才是成功”,许多人被迫与不喜欢的人走入婚姻,生下孩子,在对另一半的不满中度过大半生。结果到年老的时候,社会的舆论标准又颠倒过来,像这样为了婚姻而委屈自己成了一种失败的标志,离婚不再是一种耻辱、不能提起的选项,而是正常的选择。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剩余的人生里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从家庭中出走,在民政局里掀起一波银发离婚潮;也有的老年人秉持着旧有的观念,还想把这种观念继续在儿女身上发扬,逼着他们不论如何都要结婚,否则便觉得自己脸上无光,没能让儿女结婚就是自己的失败。

比如,有的人习惯了从小事事就与身边的人比较,非要自己压过别人一头才叫成功,否则就是失败。他们在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之后,明明与另一半过得也和谐美满,却总是不自觉把自己的感情与其他人的“成功”故事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否定自己、否定伴侣的负面情绪。有女人嫌弃自己男人不如别家老公赚的多、社会地位高,有的熟人当初还不如自己,现在嫁了更多金的老公,就是自己做女人的失败;有男人嫌弃自己老婆不如外面随便哪个女人体贴温顺漂亮,在家里整天只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自己大吵大闹,还不如外面随便给点钱就有女人来奉承自己,说的话甜到心坎里去,像那些游戏人生的男人一样不怕老婆、左拥右抱才是成功。

又比如,很多人会觉得亲密关系持久和谐才是成功,破裂就是失败,离婚就是婚姻的终极失败。这样的定义显然过于狭隘,无法真实反映生活中婚姻关系的复杂性。就像许多在一起就相互折磨的怨偶,两人分开后总会被其他人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失败的,但只有本人才知道他们在相互的磨合中学到了许多关于自我的重要课题,包括如何去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在结束的关系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自己不觉得这段关系是单纯的失败。

在上面这些例子里就可以说明,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基于某个绝对的事实,而是建立在个人的认知之上。在标准不同的人看来,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可以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梵高在生前落魄潦倒,在周围的人眼里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死后却成了著名的画家,作品价值千金,又突然变成了成功的典范。

由此可见,一个总是感到自己失败,把自己认定为失败者的人未必是真的“失败”,而是困在了一套僵硬的标准里不自知。

2

为什么失败在你眼中如此可怕?

如果说外界的标准塑造了你对成功和失败的想象,那么你内心中的灾难化思维则放大了你对失败的恐惧,让你陷入对“失败”的不理性认知之中。

灾难化思维(Catastrophizing)指的是这样一种思维倾向:过高估计消极后果发生的概率,又过低估计自己应对消极局面的实力,对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小事上纲上线,上升到成为一场“灾难”的地步:

“我必须按部就班上学上班,结婚生子,生儿育女,随社会大流做好每一步,如果有哪一步做错了,我肯定就会落得悲惨的下场,只能度过一个失败的人生……”

“我必须擦亮眼睛,找到值得托付终身的另一半,万一识人不清,岂不是下半辈子都耽误了?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我不能犯任何错误……”

“我工作要比其他人好,婚姻也要比其他人幸福,这样大家才会喜欢和尊重我,否则其他人一定会瞧不起我、欺负我……”

在这种灾难化思维的影响下,你的每一个选择的可能负面后果都被放大了。你可能因为害怕被当做失败的儿女而不敢抗拒父母的催婚,不得不与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相亲对象结婚;你也可能因为害怕婚姻的失败而在不协调的夫妻关系中忍耐,维持着家庭表面上的完整,内心却破碎。

可是这些所谓的“失败”真的会给你的人生带来那么大的破坏性吗?许多人在惊恐中沦落,最终才发现一切也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外人标准里的“失败”不一定能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以前认知中的失败其实也是一种可以脚踏实地去过的生活。人可以不随着大众的选择违心地随波逐流,可以花一些时间等待更适合自己的人,可以选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转变身份,不被已婚和离婚的标签所束缚。

说到底,可怕的从来不是“失败”的后果,而是你对失败的想象力。

灾难化思维让你面对大众标准下的“失败”时产生强烈且不理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又驱使你在茫然中不断做出伤害自己的选择,让你的境况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当你面对你眼中的“失败”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如此害怕这次的失败?这种情绪是否来自于我对自我价值的标准定义过于狭隘?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恐惧与情绪反应的来源时,便可逐渐解构非理性的灾难化思维模式,不会被失败击垮而一蹶不振。

有的人将失败视为毁灭,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寻找可以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正是在看似无望的时刻,不被失败所定义的心态将为你提供新的视角与力量。

0 阅读:3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