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深秋,吉隆坡双子塔豪华的办公室里依然洒满了热带的阳光。92岁的郭鹤年站在全景窗前凝视着北方,在海南的洋浦港,由这位大马首富投资150亿元的粮油基地正建设得如火如荼。在问及他为何持续40年不断在大陆投资时,他用潮汕方言回答说:不能忘本!每年清明郭氏族人都要回乡祭祖,证明了这种来自于血脉、发自于内心的身份认同。

郭老先生故去,其女郭惠光接过了传承。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一直以来,从小父亲就教导他们不能忘本。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郭家就开始投资于大陆。之所以最开始投资于宾馆,是希望让来大陆的客商能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然后决定在这里投资。以前的“杭州旅店”变成了“香格里拉”,现在的香格里拉酒店遍及全国,这是郭氏集团跟随祖国一起发展、一起成长的见证;我们贡献很小,受益很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每一个海外华人生活得更有底气、拥有更多的机会。是啊~自19世纪以来,下南洋的帆船载着闽粤先民到马六甲海峡谋生。他们在红头船上装载的不但有樟木箱和铁锅,还有一整套完整的华夏文化基因。优秀的华夏文明,到了哪里都会落地生根并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但母国贫弱时,身在异域的人也受尽了欺凌、甚至杀戮!这也越加让他们明白:没有根的人像没有根的浮萍,经不起一点的风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类学教授陈志明研究发现,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普遍存在“文明双螺旋”现象:商业决策遵循现代企业制度,但核心价值内核始终围绕着儒家伦理。这种文化基因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让它们渡过了市场和Z治的风雨。在中华文明的光芒再次照耀世界的情况下,南洋的华侨华商归国寻根和投资更加踊跃。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当月,他们就组建了跨境投资联盟。这不是简单的商业投资和资本流动,而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经济共振。像郭氏集团在大陆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从粮油基地到香格里拉酒店网络;从嘉里物流的跨境通道到丰益国际的研发中心,他们深深地把自己融入在了大陆的经济血脉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投资行为还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文化贴现率”现象:相比西方资本,南洋的资本决策效率、项目落地周期、收益率等都更高、更有优势!这就不是简单的商业因素能解释的了,只能说这是母国对心怀善意的华夏子孙的馈赠!

看过一位博主对大马华人的一次民间访问,接受采访的华人绝大多数从来都没有到过一次中国,在问到他们祖国是哪里的时候,大部分人回答是马来西亚,但随后都会加上一句:我的根在中国,也算是中国人。少部分人回答祖国是中国,这真的就很难得!已经过去几百年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曾祖父母等都没有回过中国,但就因为他的祖先来自中国、身上华夏的血脉,就坚定地坚持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它不是虚无的没有作用的,在80多年前的那场中华民族的理念里,南洋很多人变卖家产捐款捐物捐飞机;很多青年男女拜别父母亲人,回国拿起钢枪殊死抗击侵略者;到了现代则是商人回国投资兴业,普通人回国旅行、寻根。

有的人说这是南洋华人为自己留的一条后路,并不能说明有多爱国,但这又有什么不对呢?跟母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出于利益还是本心,这是对双方都有益的事;不管是为了求得安心或者庇护,只有他的行为与祖国相向而行,就可以了。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君子。从他们一代又一代地教导“不要忘本”这一点,咱们就认这门亲戚!该走动走动,该撑腰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