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极具争议的一幕。
单从过程来看,这场战役中志愿军和美军都展现出了顶尖的军事素养。从彭德怀的正面突破、两翼迂回、分割围歼,到李奇微的紧急防御、全线反击、磁性战术,双方主帅临阵搏杀,在每个阶段的较量都堪称“教科书级别”。

但同时,这也是让中美指挥员都饱受批评的一仗。
李奇微先败后胜,算是给美军在朝鲜的惨淡战绩挽回了些许颜面,但他在坐拥海空优势的情况下,搞出来的多国、多兵种联合作战,却无法破解志愿军的土办法,以至于最后连一个临时构建的铁原防线都拿不下。倾尽国力却深陷战争泥淖,全然看不到取胜的希望,这也让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日渐高涨。
1951年6月16日,也就是第五次战役结束的6天之后,同样有人撰写了一份长篇的军事报告,毫不客气地指责志愿军战术失误。并且这份报告几乎是“指名道姓”,说志愿军有一位兵团司令出现了诸多指挥问题。
一场高质量的对局,评价为何会呈现出如此消极的一面?又是谁对志愿军不依不饶,要在背地里告上一状?他到底是信口开河还是真有依据?
一、苏联视角:3兵团司令部全程瘫痪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关于朝鲜战争内情的绝密档案陆续公开。其中就有一份题为《关于中国军队情况》的报告。署名人为科切尔金。此人是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军衔为少将。

应该说,科切尔金的视角很特殊,他没有去过朝鲜,也不是战争的亲历者,但作为苏联顾问,他又能通过两层权威途径去了解志愿军的情况,一是苏联国内的情报系统,二是中国提供的内部军情。
所以在科切尔金的报告中,基本是站在苏联立场去阐述问题,难免会带有大国的傲慢与偏见,但他所分析的战役细节,也确有一针见血的独到之处。
比如,科切尔金对志愿军的指挥系统就颇有微词,其中最主要的抱怨有两点:
第一、过于简单地组织战斗,没有进行预先侦察,勘测地形和组织协同动作。
第二、对战斗没进行集中指挥,导致战斗自行发展,部队在战场上甚至相互干扰。
对此,科切尔金还做出了这样一段结论:
“指挥部队是志愿军最薄弱的环节。早在国内战争时期,司令部就不是真正的指挥机关,没有被赋予相应的权力,在部队中没有威信,直到现在事情也没有好转。”
这段话如何理解?
科切尔金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3兵团司令员全程都在12军军部指挥战斗,却把自己的兵团司令部留在距前线100公里外的后方,这也导致整个战役期间,3兵团司令部都处于瘫痪状态,既无法掌控前线局势,也没有军情上报总部。
科切尔金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司令员不依靠自己的司令部和参谋班子,居然跑去独立指挥战斗,这是对兵团指挥力量的削弱和浪费。整个第五次战役期间,3兵团的司令部等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此外,科切尔金还认为,战役过程中3兵团多次同部队失去联系,但司令员无动于衷,没有丝毫着急,也并未制定和采用应急预案,这是指挥层的严重轻敌。
科切尔金为何单拿3兵团出来批评?
第五次战役中,3兵团曾出现过一次重大失误:60军180师在撤退途中被围,全师作战力量被成建制打散,教训非常深刻。指挥松散,通讯失联,这正是180师失利的根本原因,科切尔金显然对此是耿耿于怀。

而被他点名批评的这个“3兵团司令员”,正是王近山。
二、偏爱嫡系:王近山也有苦衷客观的讲,科切尔金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也有以偏概全的地方。
比如王近山的靠前指挥,是否真的打乱了3兵团的指挥体系?
事实上,12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承担的任务,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4月22日起,12军作为3兵团的先头主力,承担中线突破。
第二阶段是5月16日起,12军被调归宋时轮的9兵团,负责东线穿插。
按科切尔金的说法,王近山是全程在12军指挥战役。但实际情况是,志愿军总部曾明令禁止高级将领随意靠前,彭德怀对兵团主官“指挥越级”的现象更是多次批评。王近山确实申请过要上一线指挥,但均被彭德怀严词拒绝。

此外,即便王近山真的去了12军,那也只可能是战役的第一阶段,因为12军后来配属给了9兵团,直到战役结束前还在东线承担掩护任务,王近山又如何做到跨战区指挥?科切尔金说3兵团司令部整场战役都处于闲置状态,这显然不可能。
当然,要说王近山对12军有偏爱,这倒是不难理解,毕竟是一手带出来的老部队。当年的中野6纵,每逢硬仗恶仗,都是铁打的头号主力。
第五次战役发起后,王近山曾对兵团兵力进行重新配属,其中就包括将60军一分为三,180师归军部直属,179师、181师则分别加强给了15军和12军。
179师配属给15军容易理解,毕竟还在兵团体制之内,但把181师配属给12军,却是难以捉摸的一点。12军被9兵团要过去,王近山还要额外搭上了一个师,9兵团的战斗力是加强了,但3兵团和60军呢?可能王近山也确实想照顾老部队,让12军“出门在外”底子厚实一点。

但从复盘看,这个决定是很值得商榷的。
60军被完全打散,这种用兵是有不小弊端的。直接后果就是在180师被围时,军长韦杰根本抽不出任何兵力前往救援。连3兵团参谋长王蕴瑞过后都认为:兵团的这个决定,既不妥也有些“擅自”。
但话说回来,王近山其实也有苦衷。
1951年3月,毛主席决定由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与西北军区调出的第19兵团一起入朝参战。当时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是陈赓,刚从越南回国不久,于是马不停蹄赶到昆明,从云南军区选调了一批干部组成了兵团机关,又将川东军区的王近山、杜义德要来,分任副司令员和副政委。
但3兵团的编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底下的3个军分别来自原3兵团、4兵团、18兵团,部队都是王牌,但临时凑成一个主力兵团,缺少磨合。再加上入朝前陈赓因病未能到职,副司令王近山临危受命,多少有些仓促。
王近山能打仗,是一等一的战将,但缺少统筹全局的经验和魄力,让他用一套不熟悉的指挥班子去协调不同体系出身的3个军,着实有些赶鸭子上架。为了打好开头第一仗,偷摸去老部队12军坐镇,也无可厚非。
此外,以苏联模式,一般每个兵团要配备45名专业参谋,含作战、情报、后勤等8个处,但3兵团刚入朝时参谋部仅有18人,且半数兼任政工干部。科切尔金用苏联视角去看王近山,认为他浪费了司令部的指挥力量,多少是带有偏见。
三、轻视通讯: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轻敌大意,与作战部队失联后没有意识到危险,任由战局发展,这是科切尔金对王近山提出的又一个质疑。事实上,在第五次战役中途,志愿军司令部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新入朝的3兵团和19兵团,普通存在由上自下的骄傲情绪,认为美军不堪一击。也正因如此,彭德怀才三令五申,告诫兵团司令们要稳扎稳打,同时又派上参与过长津湖血战的9兵团做主力,就是要给两个新兵团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因为志愿军每个军平均不到60部电台,且多为缴获的日制94式6号电台,通信距离不足40公里,所以彭德怀特意下令要加强通讯,与各兵团建立专向联络,甚至把无线电话网尽全力扩大到军、师一级。
但即便如此,还是出了问题。
战役过程中,志愿军总部曾发出过停止进攻的命令,但随后又接到了第3兵团一个师切断土耳其旅及美第24师退路的情报,彭德怀当即决定让该师继续堵截敌军退路,但因为通讯突然中断,当命令在总部、兵团、军、师之间一级级传达后,战机已然错失。
应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但3兵团并未以此为鉴。恰恰相反,到战役后期的撤退阶段,王近山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失误:他将总部规定的撤退时间提前,让兵团司令部和15军先一天北上,而60军180师则留在汉江以北构筑阻击阵地,为主力撤离争取时间。
此时的180师刚经历大战,伤员较多,严重迟缓了部队的行军速度。更为严重的是,左右友军全线后撤,180师失去侧翼屏障,实际已经孤悬敌后。

作为兵团司令,王近山并未详细了解180师的情况,也没有制定交替撤退或相互策应的撤退方案,正如科切尔金所说的那样“对战斗没进行集中指挥,结果导致战斗自行发展”。之后,3兵团司令部在转移的过程中,又因故障关闭了电台,这导致当180师和60军意识到危险时,根本联系不上王近山,无奈之下只能继续执行任务。
电台恢复后,韦杰第一时间致电王近山,请求兵团主力解180师之围。然而此时3兵团全线告急,王近山根本顾不过来,只能指示60军“迅速调整部署,准备打击北犯之敌”。不过,此时的180师已被彻底包围,命令根本无法执行。之后,当王近山再次致电60军,下达了“180师坚决突围”的命令时,180师唯一的一部报话机已经被毁,密码本也被烧掉,所有联系彻底中断。
从头至尾,因为沟通不畅,王近山几乎完全失去对180师的控制,无法了解部队情况,每一道命令都是延迟送达,不起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科切尔金说3兵团指挥薄弱,并不为过。
在后来彭德怀向毛主席提交的战后总结中,也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60军及3兵团对救援180师没有采取积极坚决的行动,此战3兵团损失很大,主要原因是指挥失当,60军更弱。”
当然,180师的问题,除开上级指挥失误,自身的问题也不小。
第五次战役,3兵团打出了两个极端战例:一是12军31师91团成功撤退;二是60军180师严重受损。两个部队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而且都是失联。但91团灵活穿插,不但没有被敌人吃掉,还消灭了一个多连,抓了100多名俘虏,最后成功突围。而180师机械执行命令,突围决心不坚定,这才遭受重大挫折。
四、陈赓救场:3兵团知耻后勇第五次战役,对于3兵团和整个志愿军来说,都是一次沉重的教训。
1951年6月,养好病的陈赓赶到朝鲜,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在第五次战役的总结会上,陈赓也是发挥自己老好人的特长,及时解围,在盛怒的彭老总面前保下了王近山和韦杰。之后,他又召集3兵团的干部进行座谈,总结经验教训。

比起王近山,陈赓就是典型用脑子打仗的将军。1952年3月,彭德怀回国养病,陈赓正式代理志愿军司令一职。在此期间,他指导全军根据朝鲜的地形和地势,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坑道防御体系,应应对美军重火力的轰炸。
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炮火密度已经超过二战最高水平,但仍然拿不下志愿军的阵地,应该说陈赓的坑道防御立下了第一功。
在上甘岭战役中,另一个打出威名的就是3兵团司令王近山。在美军飞机大炮每日数百次的轰炸攻势下,3兵团寸土不让,死咬在阵地上。王近山更是掷下严令“部队轮番上,边补边打,边打边补。”

打了一辈子进攻的王近山,在自己军旅生涯的最后一场大战中,打出了志愿军军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场防御战。王近山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为3兵团的赢得了正名,更打出了志愿军的赫赫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