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少将总结朝战:聂荣臻的参谋部不专业,只有毛主席能帮彭德怀

乐蓉评历史 2025-04-01 12:36:38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部分关于朝鲜战争内情的绝密档案陆续公开,其中就有一份题为《关于中国军队情况》的分析报告,署名人为科切尔金。

这份报告发出于1951年6月16日,由苏联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什捷缅科接收,其中详细分析了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作战情况,包括官兵的战斗素质以及战役评价等各个方面。不过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科切尔金还着重强调了这样一段话:

“在军队的指挥官中,聂荣臻比较年轻,但因为中国墨守成规的传统,他经常犹豫不决,总是为了人情世故去避免做一些决策,这也导致了总参谋部在战争中没有发挥作用。”

1951年6月10日,志愿军结束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因为是仓促应战,又接连出现指挥系统沟通失误的问题,所以这一仗其实打得并不圆满。

科切尔金挑在这样一个时间致电什捷缅科,又毫不客气地将矛头指向聂荣臻,很显然是想告上一状,毕竟苏联总参谋部经手的作战文件,最后大都会呈送给斯大林审阅。

这个科切尔金到底是何来头,竟要如此言辞犀利的评价聂荣臻?这份被定义为绝密的内部报告,又到底是信口开河还是真有依据?斯大林对此又持怎样的意见?

一、苏联态度:聂荣臻在“袖手旁观”

科切尔金是谁?

报告中,只注明他的军衔为少将,却并未透露具体职务。不过根据一些线索,也不难推测出他的身份。毕竟在原文的开篇,他就开门见山的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是1950年11月至1951年6月,我在中国工作期间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1950年11月,正是中苏因为朝鲜战争交流最密切的时期。彼时的苏联因顾忌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愿直接与美国开战,但在中国决定抗美援朝后,斯大林还是履行了承诺,向中国派驻了一批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

科切尔金的军衔为少将,自朝鲜战争打响后就被长期派驻于中国,又拥有向苏联总参谋部直接汇报的特权,这足以证明他就是苏联顾问团的成员之一。

从报告内容来看,科切尔金是具备一定军事素养的,比如他对志愿军的总结就非常贴切:

“这支军队有很好的战斗素质,善于山地作战,能广泛利用夜间和恶劣天气,广大指战员坚忍不拔,战斗勇敢顽强,不怕流血牺牲,能够通过出色的政工工作来保障士气。”

但同时,科切尔金也分析了志愿军的不足之处:

第一、 后勤保障不力。

第二、 没有充分运用炮兵部队。

第三、 指挥力量薄弱。

尤其是第三点,科切尔金显得颇为在意。他认为第五次战役之所以打得不好,根本原因是志愿军指挥系统松散。因为通讯能力薄弱,上级司令部常与一线部队断绝联络,作战任务的下达与执行都大打折扣。

此外,报告中还提出:

“中国尽管形式上设有总参谋部,但至今它都没找到自己的位置,战争中也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科切尔金的观念中,总参谋部作为中国军队的指挥中枢,应随时为志愿军提供战略援助。但事实上,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没有得到后方参谋机构的任何意见。实际能够给予他指示和帮助的,只有毛主席一人。

从科切尔金的话中不难看出,这位苏联少将对志愿军的指挥系统可谓愤愤不平,从前线指挥部到位于北京的总参谋部,他都挑出了一堆毛病。其中,他对两个人的评价最是激烈。

首先是聂荣臻。

“这位代理总参谋长‘因为担心损害与其他指挥员的关系’,有意的在避免参与决策,对前线提出的战役计划既不研究,也不提出任何看法。”

其次是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的李涛。

“作战部只是一个由10到12名军官编成的小组,他们根本没有研究形势和制定提案,只满足于被动地收取情报,然后也不去核实和查明,直接就发给了彭德怀,让他自己去判断。”

对于聂荣臻,科切尔金是耿耿于怀。他说自己和这位中国的总参谋长打过交道,苏联顾问团在军事方面给出了很多意见,但聂荣臻显然是担心这是在过分干涉志愿军指挥,所以常常是借口“观念不同”来回绝帮助。

聂荣臻的强硬态度,无疑是让科切尔金丢了面子。这种被边缘化的挫败感,成为其报告中情绪化表述的重要诱因。他选择在这个敏感时期发难,显然也是意图通过斯大林来向中方施压。

二、战略大师:苏联对中国的警告无动于衷

但聂荣臻真的在“袖手旁观”?

作为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的说法和科切尔金截然相反:

“抗美援朝那一段时间,聂荣臻来毛主席这里的次数最多。他们一个是主席,一个是代总参谋长,经常见面,直至朝鲜战争结束。”

并且,聂荣臻本人也曾不无感慨地回忆说:

“代理总参谋长那一段,真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繁忙、最累的时期。”

事实上,毛主席指挥抗美援朝,第一助手是统筹全局的周总理,第二助手就是主持总参工作的聂荣臻。说聂荣臻没有在志愿军的军事体系中发挥作用,根本是无稽之谈。他所承担的压力,丝毫不亚于远在朝鲜前线的彭德怀。

抗美援朝期间,聂荣臻都做了什么?

其一、高强度协调与决策执行

作为总参谋长,聂荣臻是连接前线和后方的战略枢纽。一方面,他需要频繁地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军情,一方面又要处理前线传来各种需求。他的工作状态,经常是在毛主席那里一谈就是一晚上,早上一到办公室,等着解决各种问题的干部又早已坐满。一个星期,起码一半的日子都要熬通宵。

科切尔金说毛主席经常给予彭德怀建议,这话不假。但如果没有聂荣臻对军情的收集汇总,以及对各种战略方案的模拟推演,毛主席一个人又如何应付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应该说,毛主席给予志愿军的每一条指示,背后都有总参谋部的付出。

其二、统筹全局的战争准备

早在抗美援朝之前,聂荣臻就立下了两件大功。首先是为应对朝鲜局势变化,迅速组织第13兵团在东北完成集结整备;其次是敏锐察觉美军在朝鲜军力的增强,建议将第9、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待命,作为第二梯队有备无患。

聂荣臻的这两次“调兵遣将”,都是对战争的精准预判,也最终避免了志愿军入朝后遭遇兵力短缺的危机。

其三、后勤与军工保障

作为志愿军的大管家,聂荣臻基本承担了后方所有的脏活累活,从部队的编组、训练、集结,到运送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军工生产、伤病员安置等等,他都要亲自过问。

在筹划抗美援朝期间,聂荣臻曾累倒在办公室。这种情况哪怕是在最初的红军时期、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都没出现过的。这足可见聂荣臻的工作负荷有多重、压力有多大。

在聂荣臻的助手当中,有一个人同样居功至伟,这就是科切尔金口中另一位“不办事”的李涛将军。

李涛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革命,也是毛主席最信赖的“贴身参谋”,他对战争的敏锐度和判断力,堪称军中一绝。

1950年8月,李涛就曾做过一次极为大胆的战略推测。

当时他综合各方资料,发现美军在不断向朝鲜增兵之后,只是在洛东江三角洲依托工事进行防御,不反击,更不决战。但与此同时,南朝鲜军却在英国、加拿大海军的支援下,接连拿下了仁川港附近的德积岛、大伊作岛、灵兴岛。

“联合国军”攻占的虽然只是几个小岛,但却引起了李涛的高度警觉。他认为此事不是偶然,这几个岛屿虽小,却是朝鲜半岛蜂腰部海岸线的门户之地。攻占这几个小岛,很可能是“联合国军”下一次战略行动的前奏,即为在朝鲜人民军的后方发动登陆作战做预演。

毛主席十分重视这一情报,当即做出两项决定:

一、督促东北边防军的各项战备工作,严令在9月底以前完成作战准备。

二、将有关情况和判断告诉朝鲜和苏联,建议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

但很显然,苏联和朝鲜都并未重视这一警告。最终,朝鲜人民军在仁川大败,整个战线被一分为二,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李涛的战略分析,不仅为志愿军出兵朝鲜敲响了冲锋号,更为盟友送去了救命的良药,但奈何苏联和朝鲜都对此警告无动于衷。话说了又不听,科切尔金最后却来抱怨李涛的作战部“根本没有研究形势”,这显然是睁眼说瞎话。

而科切尔金之所以多数观点都与事实相违背,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偏见。

三、定位差异:中国不走“苏联模式”

从头至尾,科切尔金都是以苏联视角在评判中国。但事实上,在两国的军事体系中,“总参谋部”的定位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苏联总参谋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全俄总司令部,当时的职能是参与组建红军和管理部队后勤,相当于军队的大管家。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做了一个关键性的改革:成立“最高统帅部”作为苏联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由自己直接负责。同时,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能进行了调整,集中精力协助最高统帅部解决战役战略问题。

不过事实上,二战初期的斯大林更习惯于乾坤独断,指挥部队很少依靠总参谋部的出谋划策,所以无事可做的总参人员,经常是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被派驻到作战部队,负责督查军队执行斯大林作战命令的情况。

从职责上说,“最高统帅部的代表”相当于监军,只管监督各级将领,不直接参与军事指挥。但在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回忆录中,却记录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事例:

在刻赤半岛战役中,苏军大败而归。斯大林震怒之下找来副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质问他战役为什么会失败?华西列夫斯基总结了诸多原因,比如防御纵深配置薄弱,预备队使用不当等等,但斯大林对此根本不买账,反而说了一句:

“就这些?您忘了该把谁提交军事法庭了?”

斯大林口中的这个“谁”,正是当时派驻刻赤半岛的“最高统帅部代表”梅赫利斯。斯大林把战役失败的责任都归咎于此人,认为梅赫利斯只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旁观者,在意识到战场情况不对时,一味批评将领,却没有强硬的去接管部队指挥权。

从斯大林的表述中不难发现,他其实赋予了“代表”极大的权力,指挥部队的责任虽然掌握在各方面军司令员手中,但“代表”却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有职权去干预司令员的决策。正如朱可夫说过的一句话:

“在我的记忆中,拒绝执行最高统帅部代表建议的情况是没有的。”

除梅赫利斯之外,苏联“最高统帅部代表”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后来升任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这位与朱可夫齐名的元帅,一直身处前线,参与指挥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等一系列大型战役。

也正是华西列夫斯的出色表现,才让斯大林开始重视总参谋部的作用。后来华西列夫斯基就曾回忆说:

“大约从1942年9月起,斯大林明显地改变了对总参谋部的态度,开始真正依靠它了。从那时起,一切重大的战役战略问题,都是在总参机关的参与下加以解决的。”

苏联的总参谋部,在战争中数次经历转型,既要担负前线监察和实际指挥的重任,又要负责后方的战略统筹,职能繁杂又没有明确规定,直到二战结束才开始系统性建设。同样,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组建总参谋部,也恰好撞上了朝鲜战争。

因为时间紧迫,毛主席也是赶鸭子上架,让刚搭好框架的总参高效运转,承担起情报收集和战略方案制定等诸多任务。但有一点,毛主席并没有照搬苏联搞“总参代表派驻前线”的那一套模式,他认为前线有彭德怀就足够了,指挥部队最忌讳令出多门。毕竟从历史经验上看,苏联代表胡乱干预司令员指挥,导致战役失败的例子就不在少数。

不过,科切尔金显然无法理解这一点。他认为聂荣臻作为总参谋长一直身处后方,就是在逃避职责,是因为顾忌人情世故,所以要避免和前线指挥员产生摩擦。

以苏联视角去衡量中国,是那个时代苏军顾问的通病。事实上,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像科切尔金一样向斯大林打小报告的苏联顾问不在少数,中苏也多次因为观念不一致而关系紧张。不过随着朝鲜战争的推进,志愿军用实打实的战绩证明了“中国模式”是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甚至从很多方面来看,志愿军在指挥部队方面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要远胜于苏联。

32 阅读:11854
评论列表
  • 2025-04-02 05:34

    聂帅特长是创建根据地,基本和罗帅一致。在总参感觉也是军队大统筹。

    昨日的忧伤 回复:
    苏联也就那样一般般
  • 2025-04-02 19:09

    这个叫二棱子指挥专家,当时的苏联有什么称道的战略级战术,打德国完全是靠人海战术和士兵的意志力取得的惨胜,朝鲜战争怂的连空军都不敢派上场。如果当时中国有苏联三分之一的工业能力,美国在第三次战役就滚进太平洋了,聂帅是觉得他们是个屁,客气的懒得搭理他们。

    小镇做题专家 回复:
    啥大纵深,说白了二战苏联就跟美国一样用的都是钢铁洪流和火力比拼,一旦出现火力劣势只会逃跑然后打阵地战。当年苏联对德国是真玩不明白战略穿插,硬是用阵地战打到伤亡巨大。当年德军的战术,说好听的叫闪电战,说不好听的叫孤军深入。苏联有啥大纵深战术,连敌人给的战略机动包围穿插的机动战术都打不出来,初期的苏军,全军溃败!苏联俄罗斯不配战斗民族的称号。迄今为止,地表最强战力陆军非抗美援朝时的中国军队莫属,可能现在的中国陆军也比不上。
    有舍才有得 回复: 小镇做题专家
    李德这货把这套搬到红军就只知道打阵地战堡垒战
  • 2025-04-02 12:34

    那一代的领导人都是天才,而且部队也是首长制,也可以说是建国时间还短,还是游击化,还没有正规化。因为是胜利之师,所以是适合那个时代的情况的。从苏联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不懂的

  • 叮咚 21
    2025-04-02 19:56

    事后诸葛亮,,还要脸不?你有什么资格评论我们的参谋部和聂帅?随便我们这里的当时的一个排长级别的都比你强!真会胡说八道,还没有充分运用炮兵部队?你当以为是苏联当时,要炮管够,那个朝鲜战场哪里来的炮,有一点也是忽略不计。要是有足够的炮,有重炮,早就把老美赶下海喂鱼了,。还指挥不力?算了,懒得说你这个草包癫佬!!

    叮咚 回复:
    你去打呗,全是事后诸葛亮,有啥资格说打的不好,有的人啦连去朝鲜都不敢去,怕死在那里,怕打输了,也怕吃不了那里的苦,
    疯子 回复:
    看见有个跟我一样意见的,放心了,还是有明白人
  • 2025-04-05 13:25

    一个年轻少将评价一个战功着著的元帅!好大的口气!他真了解中国军队的情况和朝鲜战争敌我态势吗?!

  • 阿木 20
    2025-04-02 13:46

    总参是粟裕就好了,就是级别差了一点

    Allegory 回复:
    粟裕要是身体吃得消,应该抗美援朝总司令就是他了。他最擅长这种恶劣环境下的大兵团作战。当然,实践证明,彭老总关键时刻是靠得住的[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用户16xxx04 回复:
    所以总参还得是叶参座,平时能和各个方面搞好平衡,关键时候敢下狠手
  • 2025-04-03 07:44

    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时的总参只是汇总各类情报及做一些杂事,没有能对战略和战术的指导发挥大的作用

  • 叮咚 16
    2025-04-02 19:59

    彭,军政双优。天生打仗的料,一直在前线指挥的统帅,他去,就不指望参谋部出谋划策了,参谋部主要是更好回报战场军情及时让主席等知晓,更好协调国内有关军队和部门。😊

    杯杯 回复:
    从一开始,彭老总就是真正指挥打仗的!不过还是差毛主席很多。
  • Jason 13
    2025-04-02 08:34

    彭总在出任西北野战军领导前也做过总参谋长,这点上也可以说,朝鲜战争时期彭总也承担了部分总参谋长的职责,因此聂帅的代总长确实不能和苏联总长职责对等。

  • 2025-04-08 11:41

    现代战争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除了教员还能有谁~

  • 2025-04-03 12:28

    不要在意那些东西,想当年第五次反围剿,就是苏联的意见,再就是一个少将,远达不到元帅级别的格局跟眼光,再就是,彭德怀根本就不需要总指挥部的指导,聂荣臻是对的,彭德怀有能力一个人指挥一场大的战役!那些苏联的报告,就是个笑话,在意的人就是白痴!

  • 2025-04-04 02:07

    这些苏联解密看看得了。当做参考资料就行。

  • 2025-04-03 10:41

    总参本来就是在大后方制定大方向车统筹…具体作战还得看前线指挥部根据人员装备做详细调配…答应的战机配合入朝,战机不来,咱们硬着头皮过边境,还敢评论咱们元帅…

  • 2025-04-22 11:19

    当总参还是粟司令合适!

  • 2025-04-05 22:18

    信他个鬼,抗美援朝打的那么好,怎么听信他国人胡扯八道了。

  • 2025-04-07 16:31

    我感觉林总的打法跟苏联很相似,都是不顾一切向前冲争取胜利。

  • 2025-04-07 10:09

    元帅首先是军事家,然后才是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