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赓因病逝世,临终前对妻子说:有两件事我怕你承受不起

漫步心灵田野 2025-01-14 14:09:24

1961年3月16日,一颗火热的,为了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闻听这个消息,粟裕痛哭不已,李克农摔杯戒酒,周总理悲恸的双手颤抖,亲手题词。

这个突然去世的人,是共和国最早的元勋之一,开国大将,陈赓。

临去世前,陈赓叫来陪伴自己十八年的妻子傅涯,嘱托了人生最后两件事,随后溘然长逝。

是什么事,能让作为开国元勋的陈赓将军念念不忘,直到人生最后的时刻都特意交代出来?

陈赓临终托付的第一件事,和一位名叫王根英的女士息息相关。

他告诉妻子傅涯,王根英的母亲年迈拮据,希望她能在自己故去的岁月里代为照顾。

傅涯含泪答应了丈夫,之后每个月都为王根英母亲寄去存款,直到老人去世。

那么,王根英究竟是谁?陈赓又为什么要在临终之际特意嘱托妻子照顾她的母亲。

答案是显然的。

王根英,是革命烈士,1939年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三岁。

那时候的她,已经和陈赓成婚十多年了。

王根英,是陈赓的第一任妻子。

1906年,王根英出生于上海浦东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家境贫苦,王根英不得已早早工作谋生,不到十岁就在纱厂当童工,受尽了列强和资本主义的欺压。

过早地领略民生疾苦,以及对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的仇恨,使得王根英心中渴望平等自由的火焰熊熊燃烧。

恰逢此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解救中国的先进思想,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曾经被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蒙住双眼的民众第一次认识到,这种传自海外的“舶来品”思想,更能拯救他们的余下的未来。

这种指路明灯式的思想和王根英心中那朦胧的想法一拍即合。她觉醒了,正如那之后千千万万觉醒的中国人一样。

1923年春,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组织在上海工人区开设了夜校,以便共产主义进一步传播,并为党的早期组织筛选力量。

怀揣着心中的信念,王根英踊跃报名,试图通过革命的思想武装大脑,来冲破自己面前弥漫着阶级压迫的迷雾。

她像一株坚韧的水稻,孜孜不倦的汲取着知识的水分,在马克思主义的海洋中实现人生新的成长。

她不知道的是,她未来的革命伴侣—陈赓,此时正受党组织委托,在这所夜校当一名教师。

于是,她们第一次相遇了,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员。

缘分在努力上进的人身上,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志同道合年轻人汇聚在一起,往往就会诞生出爱情的萌芽。

陈赓博学多才,高大帅气,又出身开明的书香世家,身上自有一股吸引人的翩翩君子特质。加之当时不过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

理所当然的,陈赓的爱慕者不在少数,其中不仅有年纪相当的女教师,甚至不乏情窦初开的女学员们。

王根英正是其中一员。

只是当时受限于革命工作的需求,并不像现在的大学生能投入充足的时间谈情说爱。革命者更多的只是把仰慕埋藏在心中,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随后不久,夜校被反动派查封,陈赓也收到调令前往湖南,两人就此分别。

但是,短暂的分别绝不意味着永别。恰恰相反,离别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再见。

再见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王根英由于工作出色得以参会,并在会上再次见到了四年不见的陈赓。

爱情的烈火在这次的相遇中点燃了他们彼此。他们早已不是四年前稚嫩的女学生和年轻的教师,而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工作者和共产党员。

与会期间,陈赓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最终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牵线搭桥下结为革命伴侣。

那一年陈赓二十四岁,王根英二十岁。

会议结束后,王根英向北出发,回到上海继续指导工人运动;陈赓则一路向南,赶赴南昌准备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起义。

新婚夫妻才刚刚结婚伊始,就不得不因为各自的使命暂时分离。

乱世夫妻,聚少离多,这是特殊时代条件下的无奈,但挡不住两颗彼此热爱的心跨越时空紧贴在一起。

南昌起义之后,陈赓因腿部受伤前往上海治疗,并被周总理点将,一手参与了中央特科上海情报部门的建立。

王根英与陈赓终于在上海再次团聚了。

那时候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反革命政变的高潮,上海一时之间成了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噩梦。

陈赓作为中央特科上海情报组织的领导,更是处在漩涡的中心,随时都有暴露在枪口下的风险。

好在有王根英陪着他,好在还有王根英为他生下的孩子陪伴着他。

一家三口在一起,总是不算孤独的。

家的窗外是血腥气蔓延的“白色恐怖”,家里却是难得的一片温馨。

可这对夫妻永远不会想到,上海这段危险而甜蜜的岁月,会成为他们彼此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温馨时光。

1934年初,王根英遭到叛徒的出卖,被捕后被关入江苏第一监狱,受尽严刑拷打,依旧坚贞不屈。

王根英这一关就是四年,直到1937年国共二次合作之后,才在周恩来的营救下辗转出狱。

出狱后的王根英是兴奋的,她原本以为自己也许会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度过余生,没想到还有朝一日能看到监狱外的黎明,再继续为革命工作添砖加瓦。

当然,也能再实现夫妻团聚,再看看陈赓。

收到消息的陈赓火速赶来八路军总部和妻子相见。四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两个人在容貌上都变化颇多,唯一不变的,是连接这两个人的,那份真挚热烈的感情。

“上午还乌云密闭,下午就微露日意。昨天根英从西安抵达云阳总政治部,小平同志为我们夫妻团聚而庆贺。

“根英在狱中受苦思念,但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她仍坚持党的立场不动摇,这也令我对她更加敬佩,从此我们两个的爱情更加稳定且不可动摇。”

陈赓在日记里这么记录这次相见。久别重逢的两人格外珍惜,他们几乎就再也无法相见了。

可两人永远不会想到,命运的不幸又将突如其来,并带来了永远的相隔。

那之间的距离,是生与死,人间与天国。

1939年3月8日,八路军第129师供给部财经干部学校遭到日军突袭,学校全体师生紧急转移。作为政治指导员的王根英,在抢救尚在师部的党内重要文件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闻此噩耗,陈赓几近昏厥。

“三月八,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此生不能忘怀。”

陈赓在随身日记中如此记录了那一天,并随后陷入了长久的悲痛和消沉之中。他决心为妻子在心中守灵三年,并且三年内不考虑和别的女性再次组建家庭。

这里要插一句,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伴侣中的另一半不幸牺牲的情况有很多,诸如邓小平,朱德等人也遇到过。毕竟枪炮子弹并不体会两个人之间来之不易的感情,只是无差别的毁灭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生命。

重组家庭在当时是常见的,无论男女都是这样。那种为了牺牲伴侣终身守节式的故事并不符合人之本性,只是单纯的作为一种封建时代的糟粕伦理出现在小说话剧的片面情节中。

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者不屈从于封建糟粕,新的革命队伍也不搞大清朝贞节牌坊那一套。革命伴侣不是另一半的私人物品,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的完整的人。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后,毛主席也致信催促儿媳刘思齐再寻良人。主席的原话是这样的:

“还有总是要结婚,你为什么老劝不听?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

毛主席尚且如此规劝儿媳,他人又如何能强求别人呢?

陈赓临终嘱托的第二件事,是嘱咐妻子傅涯,不要因为自己的死轻生,要好好保重身体,还有一家老小要托付她照顾。

陈赓和第二任妻子傅涯的结缘,是另一个故事。

王根英去世之后,陈赓在精神上陷入长久的消沉。他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战斗中去,以此来减弱些思念亡妻的悲痛。

但身体是骗不了人的,埋头在妻子去世的痛苦中,极大程度影响了陈赓的身体和精神。

他日渐消瘦下去,瘦得像一把柴火,好像要把自己烧光!

直到傅涯的出现,像一泓清泉,温润了陈赓心中仇恨与悲恸的火焰。

陈赓与傅涯的初次相遇,是在老战友王智涛家中。王智涛当时是延安抗日大学训练部长,后在1955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1940年的那一天,陈赓应邀前往,恰巧遇见了身为抗日大学艺术团团员的傅涯前来收拾演出用的道具。

两人的目光在不经意间交汇,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彼此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傅涯出身于传统的书香门第,但是思想性格极为开放前卫。诞生于封建时代同革命时代交界处的她,身上既有着传统女性的温婉,又有着革命者特有的独立与坚强。

她热爱艺术,更热爱那个让她愿意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

陈赓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还是自从遇到王根英之后的头一回。

这是两个人的第一次相遇,自此之后,一段长达十八年的缘分就此开启。

陈赓是个很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一旦认定了的事情就要主动去做,而不是空余的等待。

在爱情的方面,他也是如此。在对待傅涯的态度上,他选择了主动出击。

英雄总是令人仰慕的,在女人的心里更是这样。陈赓是毫无疑问的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轻的傅涯,同样被这样的英雄吸引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赓与傅涯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他们在一起讨论革命理想,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也在不断加深。

陈赓欣赏傅涯的独立和才华,而傅涯则敬佩陈赓的坚毅和忠诚。

在陈赓的心中,傅涯不仅是一个温柔的伴侣,更是一个能够共同承担革命重任的战友。

革命的理想和男女的情感交织着。他们在一起,不仅是因为情感的吸引,更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这种基于共同理想的相知相守,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与此同时,陈赓在和傅涯的交往中,从不避讳自己对于亡妻真挚热烈的思念,也不避讳自己曾经许下的为王根英心中守灵三年诺言。

这是何等的坦荡!

一个男人,如果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用欺骗式的方法追求新的爱人。这样的男人是没有责任担当的,反而会更使得女人看不起。

毕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人能预言到自己是会否会幸运的和另一半走到最后。

陈赓曾经问过傅涯,是否愿意再等自己两年,完成和亡妻的约定后再行结婚。

傅涯感慨于陈赓的坦诚,答应了下来,决定两人等到1943年再准备结婚。

1943年春,陈赓在守节三年之后,准备和傅涯完婚。当时的高级干部结婚需要党组织的批准,两人按时上交了结婚申请,准备等待批准后就举办简单的婚礼,约定终生。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傅涯的大哥是国民党员,傅涯受到牵连,被认为有特务嫌疑。

按照组织纪律要求,结婚申请被驳回了。

陈赓痛苦不已,傅涯也暗自神伤。两颗相互倾慕的心,本来已经碰撞在一起,如今却不得不因为外力因素强行分开。

幸好,也许是真诚爱情总会遇到成全,贵人的出现让事情迎来了转机。

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得知了陈赓的遭遇,最终施以援手,还了傅涯政治上的清白。

两个人终于能携手共度余生了,无论今后是风雨还是阳光。

婚后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了爱与温暖。陈赓在前线指挥战斗,傅涯则在家中默默支持,两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战火与生死的考验,却始终坚贞不渝。

他们共同在一起生活了十八年,直到1961年突如其来的噩耗。

陈赓的身体经过战争的多年摧残,最终垮了。

临终前,陈赓拉着傅涯的手,嘱托了人生最后的两件事,还担心地对妻子说我怕你承受不起,然后闭上了眼。医生来了以后才发现,将军的瞳孔已经涣散了。

这标志着,一位英雄的历史落幕了。

故去的人已经走了,活着的人还要活着。

曾经陈赓经历过的痛苦,傅涯也要在命运的不幸中被迫承受了。

傅涯悲痛不已,但没有忘记陈赓的嘱托。

她在丈夫去世后,坚守着对陈赓的爱与承诺,独自抚养孩子,并将陈赓的日记与文稿整理出版,让后人得以窥见这位将军的风采与思想。

同时,傅涯之后每月按时为王根英母亲寄去生活费,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多处走访调查,为王根英烈士写出完整传记。

王根英的英勇事迹,也因此没有因为陈赓去世消失在历史长河,而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共和国的史书上,让后人也能瞥见她曾经历过的恢弘历史。

2010年,傅涯去世。临终前托付儿女,把自己同陈赓的骨灰,与王根英一同合葬。

这位陪在陈赓大将身边,经历了共和国开国历史的伟大革命女性,在看到了共和国几十年发展成就之后,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至此,经历过那段璀璨岁月的功勋们,又少了一位。

但在世人无法触及的地方,也许他们终于能够团聚。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