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好男人”,比渣男还要渣

冷爱 2025-04-19 13:30:59

"爸爸去哪儿了?",十年前综艺节目抛出的这句提问,如今成了很多家庭的真实叩问。

先是家长会上的签到表,紧接着是孩子陪护,再接着是家庭事务,以及婆媳矛盾的发生,背后都藏着一个残酷事实:父亲正在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隐形人"。

但家庭像一架跷跷板,需要两个人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

所以,今天想来聊一聊:为什么男人在家庭中渐渐隐身了?

01

价值不被认可

读者小娜(昵称)在结婚后,辞掉稳定工作来了她丈夫的城市。由于没有经济收入,她丈夫一直帮她还贷款。

现在婚姻关系越来越紧张,她丈夫对她说出了抱怨的话“我付出金钱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得到了你的负能量”。争吵时,甚至还被侮辱“你不就是为了我的钱吗?”

为了改善这段婚姻关系,她向丈夫聊过要出去工作,但她丈夫不同意。后来让她到自己的工厂帮忙,但一闹矛盾,她丈夫就不让她插手工厂的工作。

上述关系其实已经从平衡走向了失衡,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原先小娜学历高、有稳定工作,她丈夫事业上有发展、有赚钱能力,两个人是互相欣赏的状态,可一旦辞职、没了经济独立,只能靠她丈夫还贷款、给生活费,平衡就被打破了。

婚姻的合作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搭把手”模式:两个人都工作,一起为家庭赚钱。

一种是“主内主外”模式:一个人负责赚钱,一个人负责照顾家庭、情绪支持。

两个人曾经是第一种,但在小娜辞职后,就默认进入了第二种。

但问题来了:小娜还没有做好“主内”的准备。而家庭劳作长期以来都被很多既得利益者认为是价值极低的。

她丈夫觉得:“原本希望你来上海之后,是队友,是温柔的大后方,是陪伴他一起打拼的精神支撑,可你带着情绪进场了,我也很累。”

而小娜觉得:“我为你放弃体面的工作,你却觉得我‘负能量’;我失去了收入,还要看你脸色、被你怼‘图钱’。”

一个有怨气,另一个有压力,双方都过得很不容易,都有各自的逻辑思考,但谁也无法真正理解谁,也就越来越难以走进对方的世界。

02

让权

许多人在面对家庭矛盾时,会选择让权式地说“都听你的”、“你说了算”,表面上是退让,实则是为了抽离。

好比读者小紫(昵称),她现在的婚姻矛盾主要来自她公公,她公公希望从她这儿拿到小家庭的财权,但她不愿意。

因为她公公一直在画大饼,给过她各种承诺,但从来没有实现过。她丈夫在很多方面是迁就她的,无奈是比较愚孝的人。

后来她和丈夫商量着出去买房,就在马上要买房时,她公公跑去单位跟她的上级说她不孝。

她现在自己一个人出来租房住,她丈夫一家人都不知道,以为她住在娘家。

现在两个人的情绪都上头,她能感觉到双方离婚的意愿并不大,也知道自己丈夫现在偏向原生家庭那边,如果继续住在一起,肯定还会因为公公而争吵。

很多人会认为迁就是爱的表现,但也很可能是一种懦弱,或者叫讨好。

上述小紫就觉得如果没有公公,丈夫就不会这样子。错,没有公公就不会有她丈夫的这个性格。

正因为有那么强的一个公公,所以她丈夫会变成这种性格,不能和父亲分离、独立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一起面对家庭的矛盾。

大家千万别觉得找一个自己能掌控的男人就很好了,要知道:他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一定是被别人创造成了这么一个人。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有些时候是丈夫跟妈妈的关系很紧密,可能是因为母亲很强势,所以对太太也是很懦弱、很讨好的。

很多婆媳矛盾产生的本质原因,就在于丈夫没有足够的男人人格。

但如果他是一个很独立的、能够跟父亲母亲划得清边界的人,他跟你也会划清边界,他不会什么都让着你。

这叫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显然,现在是小紫在跟公公争夺家庭的权利,而小紫的丈夫把这个权利让出来了,以此来逃避家庭的纷争,但也最终让小紫独自承担决策的压力和情绪的重量。

因为“让权”换不来和谐,“共治”才能长久。

03

缺乏责任感

现代男人责任感缺失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来自于:体谅太多,分担太少。即“我理解你的辛苦” ≠ “我来分担”。

读者小春(昵称)当年因某种因素,与丈夫在认识三个月后领了结婚证。

她丈夫是家中最小的一个,总希望得到别人照顾、胆小懦弱,对外人比对家人客气,还天天抽烟喝酒打牌。

在她需要人的时候,她丈夫总是不在,导致她女儿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是单亲。

虽然她丈夫是个好人,善良传统,出差会给她买东西,但她一直觉得对方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感觉不到呵护、保护与担当。

多种原因所致,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太少,没有亲密感。

后来她丈夫遭遇生意重创之后,直接被打倒,不吃不喝不睡,如今都过去几年了,还没有走出来。

当时她带女儿带孙子,还要安慰她丈夫。而她丈夫不但帮不上家里忙,还总找她事。

绝望中,她提出离婚。但离婚后,俩人一直没有离家,她担心对方自理能力很差、懒、内心脆弱不堪,一旦她离开,对方就生活不下去。

上述这段关系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深邃主题——“消失的父亲”。

这个“消失的父亲”有表面的含义,也有深层次的含义。小春提问里所讲到的“女儿小时候以为自己是单亲”,就是一个表面现象。

一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当中认为自己是单亲,是多么荒谬的事情,说明这位父亲在家庭里毫无存在感。

当然,这种“消失的父亲”现象不是个例,我们看到现在有非常多的家庭,都缺乏了父亲的形象:

白天上班消失,晚上回到家也不说话、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吃完饭就是上厕所、洗澡继续玩手机,紧接着就是睡觉。

一天24小时下来,跟孩子和妻子都没有任何真正的连接和真正的彼此看见、哪怕聊聊天都没有。

“明明在一起生活,但彼此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这种家庭带来的最扎心感受。

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怎么可能会有存在感?哪怕表面上孩子不说自己是单亲,内心也会感觉到类似单亲。

但是,为什么上述故事的丈夫在这段关系里会退化成了一个巨大的婴儿?因为小春主导了家庭中的一切。

之所以会在离婚之后仍不离开、担心离开之后丈夫的生活,是因为她已经习惯照顾家庭当中的所有孩子。

然而,在这样的位置上,丈夫不可能成为父亲、只会继续成为家里最大的一个孩子,这也是这段关系的一切本源。

所以,如果想要让一个人有责任感,应该适当的体谅,分清楚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做的,要让男人真正成为男人,成为真正有男性力量的代表。

当然,男性的力量不仅是生理上的男性或女性,而是高情商的女人和男人,最后成为雌雄同体的人、同时驾驭阴柔和阳刚。

家庭不该是默剧,父爱不该只有片尾字幕,女人的"为母则刚"、“贤良淑德”也不该是合理化家庭中某一个人责任缺位的理由。

所以,我们要懂得在付出的同时,温柔而坚定地为对方铺就付出的道路。

要知道,当一个人选择在家庭里隐身,真正消失的从来不是存在感,而是爱本该有的温度。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