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长安城被蝉鸣撕成碎片,玄武门上的铜钉在月光下泛着血锈般的暗红。李世民赤足踩过甘露殿前的青砖,每一步都像踏在烧红的铁板上。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与更漏声纠缠在一起,最后一滴更漏坠入铜盘时,他终于跪倒在父亲膝前。
紫檀案几上的龙泉青瓷盏突然爆出裂响,李渊手中把玩的玉貔貅碎成齑粉。老皇帝望着儿子被泪水浸透的衣襟,忽然想起二十三年前窦氏临产时,这个次子降生时裹着血红的胎衣。太史令曾说那是战神临凡的征兆。
"明日卯时三刻。"李渊的声音像浸在冰水里的刀刃,惊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他伸手抚过李世民颈间狰狞的箭疤,那是去年征讨刘黑闼时留下的,"让太子与齐王都来太极殿,朕要亲眼看看,朕的骨肉究竟在玩什么把戏。"
最后一缕月光被乌云吞噬时,李世民退出大殿。他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突然想起十四岁那年,大哥手把手教他射落北归的雁群。那时的宫墙还没有长出这么多带刺的藤蔓。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恭和秦琼等人的陪同下,早早就到了玄武门。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商量后决定,在玄武门安排些伏兵,等着大哥和三弟一起来宫里见皇上。
这时候的李渊,正带着大家开心地划船玩呢,压根不知道就在附近的玄武门,马上就要发生一场能改变他和整个大唐命运的大乱子了。
【玄武门世民杀兄,海池边敬德护驾】
李世民刚到玄武门没多久,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朝着玄武门的方向赶来了。
跟李世民不一样,他们俩出门没带随从和护卫。其实,早在李世民安排埋伏的时候,就有密探把这事告诉了他们俩,可李建成根本没往心里去。
一方面,他觉得京城的防守很牢固,加上自己身为太子,李世民应该不会傻到做出“冒犯上级”这种糊涂事来。
另外,他心里也不相信,那个一向以讲道义出名的二弟,会真的对自己动手。
眼瞅着就要到玄武门了,他俩突然感觉不对劲,赶紧掉转马头,打算回自己府上。
但李世民不肯错过这个一闪而过的时机,他催马赶上,喊着让两个兄弟掉转马头,一起回宫去见父皇。
听到后面马蹄声越来越近,李元吉坐不住了,他急忙拿起弓箭,率先向自己的二哥射去。这一举动,正好让李世民有了反击的机会。就算李渊事后追究起来,他也可以说,是对方先动的手。就算不小心把对方射死了,也不过是防卫过了头嘛。
就这样,李世民在连连避开李元吉的攻打后,终于开始反击,一箭就把太子李建成从马上射了下来,而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带的那些弓箭手给射伤了。
不过李元吉确实挺勇猛,他居然能在尉迟恭这个猛将和几十名骑兵的追赶围攻下,还差点儿用弓弦把李世民给勒死了。要不是尉迟恭赶紧出手相救,那后面会不会有贞观之治,可就难讲了。
就这样,李世民只用了半天工夫,就把自己的两个兄弟给处决了,把继承皇位路上最大的两个绊脚石给踢开了。
但如果我就这样去见父皇,很可能会被扣上“谋反”的帽子,毕竟被我杀掉的是当今太子,而且,说不定早就有人把这事儿告诉李渊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管理的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反倒帮了李世民一把。
两队人马竟然高举“替太子雪恨”的牌子冲向玄武门,这对李世民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他正发愁怎么跟李渊解释自己杀了两个兄弟的事呢,没想到对方就送上门来个大“惊喜”。
这下事情就清楚了,李建成那边成了想要造反,李世民杀他们就是制止叛乱,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这样一来,所有事情都能讲得通了。
于是,李世民一边调动秦王府的军队,和玄武门的守将、禁军一起对抗“叛军”,一边又命令大将尉迟恭去皇宫里面保护皇上。
说起来是保护皇上,其实主要是想让尉迟恭赶紧把太子和齐王打算造反,还有李世民在护驾时不得不杀了他们的事情告诉李渊,这样李渊以后就不会拿这事儿来找他麻烦了。
第二条原因是为了看看李渊和大臣们对自己这次保护皇上的举动有啥看法,说白了,就是想给李渊和大臣们展示下自己的力量。
不出所料,尉迟恭拎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站在李渊面前,说秦王平定了太子和齐王的叛乱。这一下,皇帝李渊可慌了神,赶紧找自己的心腹大臣裴寂他们商量对策。
裴寂他们几个都挺“机灵”,连忙说太子和齐王在朝廷里没啥大功,还一直嫉妒秦王。他们对李世民在这次“平定叛乱”时下手果断狠辣,给出了很高的赞许。
现在那个“叛徒”已经没了,皇上为啥不直接立秦王做太子呢?
已经手忙脚乱的李渊哪里还有心思多想,连忙说自己其实早就这么想了,于是,这场关于太子的争斗就算结束了。
【霸大殿太宗震怒,敲边鼓高祖迁宫】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上了太子,开始帮李渊一起管国家大事。
但李渊心里清楚,他现在这个皇帝只是个空头衔,真正的大权都在太子手里了。所以,他打算把皇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到幕后当太上皇。
经过一番谦让,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两个月后,接过了父亲李渊让出的皇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大家称他为唐太宗。
而李渊终于达成了心愿,当上了太上皇,继续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
要是李渊能一直安安稳稳地在后宫享受他的悠闲生活,那他晚年肯定会过得超级幸福。
但他就像脑子短路了一样,不停地试探自己儿子,也就是当今皇上的耐心极限,一会儿追求富贵,一会儿又落魄不堪,来回折腾。
接下来,咱们来瞧瞧李渊退位后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举动。
就是说,你在哪个位置上就得好好干那个位置的活儿,一旦不在那个位置上了,就得赶紧把自己的事情理清,别掺和了。
但李渊却不这么想,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皇上的老爹,以前还是老大,又或者是因为他退位并非自愿,心里不痛快,所以退位后他还是在太极宫住着,继续过着奢侈享乐的日子。
李世民对他老爹晚上干啥从不过问,想想也是,老爹正当壮年,却被自己逼得交了大权,心里头肯定憋屈着呢。
况且,自己已经背上了“杀害兄长”的恶名,要是再对老爹步步紧逼,那我的名声可就快赶上杨广了(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后,他在东宫的行为,明白人都懂)。老爹打了一辈子仗,难道还不能让他享享清福吗?
不过太极宫这地儿,从隋朝一开始,就只有皇上和太子能住进去。
李渊虽说是以前的皇帝,可毕竟他已经把皇位让出来了,现在还住这儿,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呀?
再说了,这三年里,李世民虽然已经当上了皇帝,但因为老爹李渊还住在正宫,他只能憋屈地在东宫处理国事,这像什么话嘛,外人看了得多别扭!
现在的皇帝,竟然住在东宫,那他到底是真正的皇上呀?还是只是太子呢?
可李渊见李世民对自己没什么办法,索性就放出话来:“我这条老命还在,太极宫我是住定了,李世民啊,你就老实待在东宫办公吧!”他甚至跟裴寂等人说:“我就是不挪窝,看他能奈我何!”
时间一长,李世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碰巧,那时候大唐碰上了一场大干旱,李世民跟房玄龄他们一合计,就在朝廷上讨论起来,说“这场大旱是因为朝里有人太过分,享乐过头惹恼了老天爷,所以才降灾惩罚我们”。
李世民同样听取了很多大臣的意见,着手整治皇宫内部。
他先是大幅减少了太极宫里的太监和宫女,只留下几个负责重要差事的人来照顾太上皇,然后又找了个理由,把李渊的亲信裴寂赶出了京城。
这回就连李渊再糊涂,也总算看明白了,儿子这是在对他表达不满呢,要是自己还不搬走,儿子说不定就要对他采取措施了。
所以没办法之下,李渊只好搬离太极宫,去别的地方住了。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李渊离开太极宫后,李世民把原来的秦王府换了个名字,叫大安宫,让给李渊住。可没想到,这大安宫却成了李渊晚年孤寂生活的囚禁之地。
从住进大安宫的第一天开始,李渊的日子就变得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首先,大安宫因为好久没人住了,破得不成样子,冬天冷得要命,夏天又热得不行,李渊住在那儿,日子肯定不好过。
再者,因为有了“太极宫”那事儿作为教训,为了让儿子放心,李渊从大安宫住进去以后,就变得很少出门,说得直白些,就是怕随便走出宫门。
不过,就算是这样,李世民好像还是一直记恨着自己的老爹,说起来,他对老爹的不满,可能从李渊把李建成立为太子的那时候就开始了。
大家都知道,从李渊开始起兵到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出的力可比他哥哥李建成大多了。但可惜他不是老大,所以就没法当上太子。
再加上太子多次设计害李世民,而李渊每次都更向着太子那边,这让李世民对父亲越来越怨恨。
上面怎么做,下面就会跟着学。李世民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手下人对李渊要如何,但他对待李渊的方式,手下人都看在眼里了。
住在大安宫的李渊,现在真的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宫里几乎没人想和他聊天,连下人们看到他都赶紧躲着走。
更让人心里不舒服的是,李世民不让嫔妃们去大安宫照顾李渊。要知道,那时候的李渊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身体还挺硬朗,李世民这么做,确实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从贞观三年四月李渊住进大安宫,一直到贞观九年五月他去世,这六年多的时间里,李世民从没去大安宫探望过李渊。就算大臣们一次次地拿孝道来说事,劝他去看看,李世民也还是不理不睬。
另外,李渊一直特别喜欢打猎,即使当上了皇帝,也没放下这个爱好。但自从他成了太上皇,搬到大安宫住后,李世民就没再让他去打猎了。
而且,不管是想故意惹恼李渊还是怎么着,李世民每次打猎回来,都会让人把打到的猎物“送给”李渊,这让老爷子气得不轻,他心里头没少暗暗埋怨李世民这种做法。
之前咱们提到过,李渊住的大安宫冬天冷夏天热,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古代皇帝们有个共同的喜好,那就是找个凉快地儿避暑。
冬天还好对付,冷就冷点,放个火盆取暖,多盖几层被子也就扛过去了。可夏天就不同了,热起来简直让人受不了。
不过,自从李渊搬到大安宫,李世民就没再让他去避暑了。每年夏天,李世民自己去九成宫(就在现在的陕西宝鸡麟游县)凉快时,都会把李渊留在热烘烘的大安宫里。
就算大臣们一再劝说,他也总是拿“太上皇年纪大了,受不了长途旅行的辛苦”这句话来推托,让老父亲在长安城里热得满头大汗。
当然,到了晚年,李渊和李世民之间也不是全然没有温馨和睦的时候,毕竟他们还得演给全天下的百姓,特别是那些外国人看呢。
比如说,贞观七年那会儿,李世民在年底摆了场大宴席,请了满朝文武和大大小小的附属部落头领。他还特意把李渊带上,让老人家接受了大家的跪拜,这一回,李渊可真是又风光了一把。
宴会刚开始时,大家的气氛还挺欢乐融洽的,不过喝了几轮酒后,场面就开始变得有点失控了。
李世民趁着酒劲,开始一一说起自己干过的漂亮事儿,不过话中总带着点对老爹李渊当政时的不满。李渊呢,心里头那个气啊,可面上还得装笑,对着儿子净说些好话。
这次宴席,就像是让李渊喘不过气来的最后一击,没过多久,李渊就精疲力尽,一病到底,再也起不来了。
在李渊晚年的时候,李世民可能觉得自己之前对父亲的行为有点过了,所以就请李渊和他一块去九成宫凉快凉快。
可这时候的李渊已经气息奄奄,就用“九成宫是杨广以前杀隋文帝的地方,他打心底里不喜欢这儿”的借口,回绝了李世民的邀请。
不过我觉得,李渊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怕自己在九成宫有个三长两短,会给李世民招来骂声。说到底,他始终是李世民的亲爹呀。
那时候,大臣们向李世民提议为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建造大明宫。但遗憾的是,李渊在公元635年6月就去世了,没能亲眼看到宫殿建成,享年70岁。
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都能算是厉害的君王、英明的领导者,特别是李世民,他开创了大唐的鼎盛时期,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不过,从李渊当上皇帝那天起,他和李世民父子间就有了裂痕。李渊选太子时,只顾着说“嫡长子最大”,把李世民的功劳全给忘了,后来兄弟俩斗起来,他又太向着太子,结果这成了玄武门事变和他晚年不顺的重要原因。
帝王之家最无情,说到底,还是权力打败了亲情。这种为了权力兄弟自相残杀、父子决裂的事情,在历史上经常发生。就像李世民,他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结果没多久,他的儿子们又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给盛唐带来了又一场大风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