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加油打螺丝,过几年,就能换我们的大飞机了

明方风林界 2025-04-08 14:56:43

最近,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的一段采访,可真是把中国网友们逗笑了。

4月6日,卢特尼克在CBS节目《与玛格丽特·布伦南一起面对国家》中,用一句"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将拧小螺丝制造iPhone",让中国网友们集体陷入乐子之中。

这位西装革履的部长,以懂王般的激情描绘蓝图:我们需要造船、造药、造芯片、造钢铁……美国将建造数万亿美元的工厂,这是巨大的GDP!

这个叙述场景给人的感觉很魔幻,美国什么时候也开足马力要搞生产了?还要工业带动GDP,你不金融帝国么,印钞机搭配全球金融流动,股市债市汇市,各种金融创新,GDP蹭蹭蹭地往上涨。

他强调,尽管美国工人薪资更高,但"技能更好",因此制造业回流势在必行。

然而,当他说出"拧螺丝"这个关键词时,画风突变——仿佛21世纪的美国梦,突然倒带回了20世纪的流水线时代。看到有网友调侃:建议白宫改名叫螺丝宫、原来自由女神像手里举的是螺丝刀。

那一瞬间,时光似乎倒流,美国也想苦哈哈地打螺丝?努力007来换取我们的大飞机吗?

来源网络图

卢特尼克的言论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是自动化与人力拧螺丝的矛盾。

部长先生一边宣称工厂将高度自动化,一边畅想数百万工人拧螺丝,真不知道他有没有下过工厂。

他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这是自动化工厂!伟大的美国工人会让它们运转!

但当主持人追问具体岗位时,答案却成了"修理机器的技术工人"。

这让人不禁疑惑:到底是机器人拧螺丝,还是工人修机器人?若真如他所言,流水线已高度自动化,百万螺丝工又从何而来?

更讽刺的是,苹果近年推动的供应链转移,恰恰以"去人力化"为方向。在印度和越南的工厂,自动化程度已超60%,而美国工人时薪约30美元,是中国工人的好几倍。

若真在美国组装iPhone,要么苹果亏本,要么iPhone涨价——摩根士丹利测算,对华加征关税可能让iPhone 16 Pro Max售价飙升至2300美元。

卢特尼克坚称"美国工人更贵但更好",却选择性忽略产业现实。

半导体制造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工程师,而非拧螺丝的流水线工;造船业依赖成熟产业集群,而非临时搭建的"万亿美元工厂"。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持续数十年——2023年制造业就业占比仅8%,远低于中国的27%。

当部长畅谈"重建伟大美国"时,美国却连很多基础民生消费品都弄不出来。

当然,需要明确,美国都能造,都能做出来,但是需要时间去研发、设计、上厂房、培训工人、打造供应链,这,这一套弄下来,成本至少比我们的贵个十倍八倍,产量还不能保障。

从经济学的角度,他们生产的这些消费品毫无市场竞争力。

更荒诞的是,美国政府试图用关税大棒逼迫制造业回流。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导致苹果股价暴跌,东南亚供应链濒临崩溃。

这种"自残式"政策,被彭博社斥为"让普通美国人承受四年高通胀后,再补一刀"。

卢特尼克的豪言,暴露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层矛盾。

我们知道,21世纪的高端制造业,比拼的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生物科技。

而堂堂商务部长却将希望寄托于"拧螺丝",被网友戏称"用马车追赶高铁"。

事实上,苹果近年在美国的投资集中于数据中心和芯片研发,组装环节仍牢牢扎根亚洲。

即便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投资650亿美元建厂,其工程师也坦言:"最复杂的工艺仍需台湾团队支持"。

这几年,美国政府一直要求各国和地区配合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也确实有不少企业去美国投资了,但是效果并不好,从政府政策到配套设施,再到人员素质,不能尽如人意,就像台积电去投的企业,花了几百亿,都没什么大动静。

这个也没办法,政府四年一届,企业就算被忽悠过去了,大的项目,往往从建造到生产,再到稳定运营,都需要三五年时间的运作,等项目弄得差不多了,这一届美国政府也就拍拍屁股走了。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这场"螺丝喜剧"引发了现象级调侃。

有网友模仿美国历史课本体写道:2025年,伟大的螺丝工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将iPhone价格拧上了天际,这是自由市场精神的胜利!

更有人制作梗图:自由女神像手持螺丝刀,脚下刻着新铭文——"赐我廉价劳动力,赐你天价iPhone"。

这些戏谑背后,是对美国产业政策的尖锐质疑:当中国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时,为何美国反而沉迷于低端组装叙事?当全球产业链追求高效协作时,为何美国执意挥舞关税砍刀?

懂王一门心思要重振所谓的制造业,但是却不想去了解制造业复兴需要什么?

真正的工业化不是螺丝刀堆砌的GDP,而需三大支柱:

首先是教育与人才,比如中国,严格的基础义务教育,坚持几十年,培养出全世界最庞大、最能干的工程师队伍、产业工人队伍。

美国呢,去工业化几十年了,学校教育缺乏相关培训,现有的工人平均年龄都40多了,都断层了。

当年福耀玻璃去美国建厂,找几百个合格的工人都很费劲。

此外,配套的产业链、基础设施、配套,这些都需要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这些,美国都断了几十年了。

最后就是战略耐性,我们可以以国家意志进行长期产业规划和投入,美国那些私企愿意吗?不可能的,股东至上、利润至上,他们只做短期回报的事情。

美国政府呢,除了嘴炮和税收政策,他们严重缺乏产业调控手段,毕竟,资本立国,他们不可能指挥企业该生产什么,研发什么。

想当年,我们用2亿件衬衫换一架美国大飞机,搞不好,以后老美要摸着我们过河,用工业品来换我们的C919。

现在,美国卖给我们东西的大头是农产品和石油,我们卖给美国的大头是工业品。

以后啊,老美可以努力007拧螺丝,我们努力做好光刻机、宇宙飞船,这个画面,美国人可以琢磨琢磨。

1 阅读:149
评论列表
  • 2025-04-08 18:00

    摩登时代又回来了

  • 2025-04-08 19:39

    鹰酱啥都外包出去了,甲方做久了,想要干总包,分包的活,很难那。四年过去,换届之后,有可能政策全变

明方风林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