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的风潮,是创新还是陷阱?
科技旋涡作者|孙浩南
近日,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的爆火,让不少人再次想起了2023年的山寨版《我是哪吒2之英雄归来》,凭借相似的片名、海报风格,模糊了与口碑爆棚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界限,成功吸引了一批观众走进电影院,最终斩获了1700多万的票房。
无独有偶,DeepSeek的爆火也掀起了一股仿冒热潮,在苹果App Store搜索“DeepSeek”后,会出现DeepSeed、DreamDesk等高仿App,用户一不留神就可能下载错误,甚至被误导支付了198元的永久会员费用。
可见,一个爆火出圈的产品带来的不只是行业的进步,还有跟风与碰瓷的仿冒者。AI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之Meta Ray-Ban的出圈,无疑让AI智能眼镜站在了风口上,无数企业纷纷加码,但这对行业以及市场会是件好事吗?盲目的跟风是否也会像山寨版哪吒一样让用户愤怒呢?
AI浪潮中的智能眼镜
第一代谷歌眼镜(Google Glass)问世十年后——Meta Ray-Ban的爆火预示着新一代智能眼镜的浪潮已经兴起。
Meta、亚马逊、Snap、三星、百度、小米和谷歌(通过其 Android XR 操作系统)都押注智能眼镜将成为下一个流行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除此之外,国内外众多XR厂商例如Solos、Halliday、Rokid、雷鸟、XREAL、INAIR、李未可、Viture等也在向着AI智能眼镜进军。
与旧款笨重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AR/VR) 耳机不同,这些AI智能眼镜采用各种款式的传统镜框,让用户接受度有着明显提升,即便在在公共场合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它们都搭载了强大的AI大模型,以支持在线搜索和翻译等常用功能。
人工智能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高通扩展现实 (XR) 总经理齐亚德·阿斯加尔(Ziad Asghar ) 在去年9月份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真正的价值在于生成式AI与了解你的偏好和需求的数字助理的整合。”他表示,除了向用户提供信息外,AI现在还可以理解图像、视频和音频,这为智能眼镜增强竞争力。
谷歌前高管、智能眼镜公司Viture首席执行官姜公略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人工智能让智能眼镜“在日常使用中更加直观和实用,无论是流媒体、游戏还是探索周围的世界”。但除了娱乐之外,嵌入式AI还可以充当个人助理,预测用户需求、简化日常任务并执行订餐、叫车等活动。
智能眼镜为用户提供免提连接,用户可以使用嵌入式人工智能助手进行在线搜索、拍照或录像、读写短信、实时翻译外语等功能。随着互联网、5G的兴起流媒体服务无处不在,消费者希望以更好的方式体验内容,而不受小屏幕的束缚。”
今年以来,AI眼镜领域动作频频:扎克伯格曾透露Meta与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Meta Ray-Ban 将于2025年迎来“决定性时刻”,支持AI语音助手和实时翻译;Rokid与BOLON眼镜联合打造的AI+AR眼镜Rokid Glasses增加多种迎合大众需求的AI功能;雷鸟创新发布消费级V3 AI拍摄眼镜,主打轻便与智能化;INAIR在CES期间展示了其AR空间计算机套装,进一步提升了交互体验。
除了老牌AR企业目光开始转向AI眼镜外,不少此前并未从事XR领域的企业同样开始入局,但百镜大战的开启也意味着竞争的激烈与产品的参差不齐。AI眼镜这一行业内是否会发生如山寨版哪吒2一般的只图收割不图发展的产品呢?
面对AI眼镜,用户和行业需要包容的心
日前,有媒体报道了一款新入局的AI眼镜的困境。闪极AI拍拍镜因延期交货,导致有部分用户不满,据市象报道,有不少用户冲到自称闪极创始人的小红书账号张千隐的评论区,打卡“今日发货没”。因为对于不少以999元价格抢购的早期用户而言,从五月份预订开始,至今已经等待了237天。
漫长地等待消磨着早期种子用户的耐心,并且交付后的产品体验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在蓝牙连接状态下无法通过蓝牙接打电话的问题。闪极一时间成了众多不看好AI眼镜入局者甚多之人冷嘲热讽的对象,甚至在市象报道中提到有业内人士认为:“AI眼镜的口碑崩坏将从闪极开始。”
但深入的思考下,闪极真的“罪大恶极”吗?
作为新入局的企业,闪极在一众AI眼镜中具备先发优势,但却并非如同山寨版哪吒一般不走心的跟风,碰瓷。他们没有照抄 Meta 雷朋的作业。而是在每个点上都去用心思考:外观、重量的取舍、隐私的保护、AI 的场景、续航、拍摄等等。
闪极CEO张波在发布会里提到闪极是一个百人的团队,100 人的团队在储能品牌上做到了近 2 个亿的营收,AI的兴起让他们决心杀入了 AI 智能眼镜这个赛道,甚至为此也全新升级了自己的品牌LOGO,把拍摄作为自己品牌元素里很关键的一环。
从行业角度看,一款好的产品厂商和供应商的相互协作,作为从充电宝业务转型过来的闪极在AI眼镜赛道的供应链大厂中很难取得极高的话语权,交付的延期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从用户的角度看,消费者对于大厂拥有更高的包容性,iPhone手机的缺点能够列出一大堆,每年挤牙膏式的更新也无法阻挡新品发布后加价购买的现象。强如Ray Ban Meta眼镜也有用户反馈其眼镜上的提示光在某些情况下会令人分心,影响使用体验,但依旧广受欢迎。而对于中小厂商的包容性则没有过多的耐心,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好在如闪极一般的厂商依旧在努力着,只有入局者不断才能激发起行业内创新的动力,而闪极会成为以小博大的挑战者站稳脚跟还是成为第一批出局的人,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AI眼镜商业化优先,取代手机是后话
微软人工智能和安全领域的高级工程师Mithilesh Ramaswamy认为,智能眼镜要真正成为主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智能眼镜的日益普及将推动 AR/VR 的广泛应用,因为“与笨重的耳机不同,智能眼镜以不那么干扰的方式将人工智能驱动的 AR 叠加层融入日常生活。”
Viture创始人姜公略同样认为,智能眼镜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取代智能手机,而会成为智能手机的补充,减少用户使用屏幕的时间,智能眼镜仍然面临“重量、人体工程学和款式方面难以克服的限制”。
XREAL创始人徐驰同样认为:“AI眼镜无疑是未来几年的巨大机会,只是我们还在思考清晰自己的方向。今天的Meta Ray-Ban,距离真正的AI眼镜,依然有着明显的差距。”
扎克伯格在此前Meta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投资者电话会议上,将2025年定义为“智能眼镜决定性年份”,暗示第三代产品需要证明其大规模商业化潜力。
而证明商业化的潜力显然不用做到取代手机,也远远做不到取代手机上的所有功能,诸如听歌、拍摄、翻译等。因此目前近乎所有厂商的竞争重点都在于以工业设计为主,功能开发为辅,优先降低电池体积和重量,提高眼镜的续航能力及散热功能,让重量(体积)、续航、散热在一副眼镜里都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以上发力点逐步拓宽使用场景、用户体验、社交互动等软性层面,比如无论是骑车、跑步、做饭等双手被占用的场景,还是需要频繁操作设备的工作场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或简单的手势操作来控制AI眼镜进行使用。
写在最后
不少人对于百镜大战的关注点不如此前的百模大战,甚至对于入局者是以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认为不过是看到了Meta的成功才开始盲目跟风的。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新兴事物的不断涌现就可能会诞生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
无论是以挑战者心态入局的新企业还是老牌厂商的策略转变,对于行业而言也并非坏事。硬件产品很难发展为“山寨版哪吒”,所有厂商都在做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事情,我们期待着智能眼镜行业变革的一天,也希望用户们能够少一些唱衰,多一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