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变,新世纪以来,火葬越来越成为一种传统观念,被公众所接受。
要知道上世纪全面推广火葬之时,许多基层地区透露出十分严重的抵抗情绪。
老一辈的人讲究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最早《周礼》中就曾记载到死必归土,所以一度国人认为火葬是挫骨扬灰的另一种做法。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实并不知道,中国火葬的历史传承已有上千年时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火葬如今被国人所接受,但却有人表示火葬即将成为历史,令人不禁疑惑。
火葬为什么被淘汰?新的丧葬方式是什么?
不少人听闻新的丧葬方式之后,扬言不能接受,这又是为什么?
一、火葬的传承,来自百姓的选择土葬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通过埋葬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亲人朋友的尸体不被野兽所啃食。
后代又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等儒家传统思虑,土葬就成为中国对死亡怀揣敬畏之心的一种表现。
由此与之同期出现的火葬反而变得无人问津。
根据历史考究,火葬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早期的秦国西部的一些部落就留有火葬的传统。
汉朝之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火葬被视为有违礼制,由此中国国内真正火葬的兴起,反而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改变。
李唐朝时期火葬开始被国人有所接受,不过这种接受是存在于底层百姓之间的。
当时的唐朝皇室还是规定人死后不能焚烧,但是由于百姓大多信佛,而且土葬的花费相对较高,于是在民间火葬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丧葬方式。
李唐皇室无论努力,但是火葬仍旧禁而不止。
宋朝之后,丧葬之风逐渐由民间转向社会层面,富贵人家同样如此。
这其中的功劳主要归功于佛教,由于宋朝得国不正,于是便想用一种宗教思想来控制民众。
火葬在佛教之中一直有相当的地位,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后,便是因为火葬才留下了舍离子。
而回归民间,由于封建王朝普遍存在的土地兼并,到宋朝时更加严重。
朝廷也在极力地征收土地扩大官田,由此导致百姓即便想土葬也无处可安。
明清两代火葬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只不过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火葬符合百姓的根本利益诉求,由此火葬始终禁而未绝。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特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最大,如今百姓心中土葬的根深蒂固便是清朝的功劳。
如果不是新中国后政策的演变,或许今天的百姓依旧在坚持土葬。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二、土葬与火葬,一场史诗级的交接1956年4月27号,中国开始大面积兴起火化。
新中国建国之后,党中央就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151名高级官员联合主导之下,以个人名义倡导火葬。
彼时中国正在大力的建设国家,耕地和工业都对土地面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与之相比较之下,丧葬对于土地的浪费是十分令人心痛的。
1985年2月8号国务院结合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一些人口稠密耕地稀少,但是交通方便的地方,全面推行火葬,并且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
由此可见,早期的国家领导人对于火葬的推行是十分慎重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各主要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省会城市也在一轮又一轮的继续向外扩建。
即便是一些中小县城,其县城中心的主要区域也基本上被钢筋水泥所覆盖。
如此以来,相对较好的生存环境以及城市建筑就对农村人群形成了一种虹吸效应。
尤其是自从上世纪90年中国乡镇企业大面积破产之后,许多农民不得不走入城市,成为农民工,更加进一步的推动了农民工进城的这种浪潮。
经历过过去20年的人,对农民工打工子弟学校留守儿童这几个词并不陌生。
正是这些人推动了中国过去10年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就更多了。
北京如此有限的面积,却云集了超过3,000万的人口,还有类似于上海这种几乎没有耕地的城市。
政府和社会必须做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首要解决的就是死人和活人争地盘。
火葬取代土葬就是社会经济的选择结果。
因为来自亲人的肩膀,实际上死人房地产相对于活人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通常来讲,一块墓地的产权是50年到70年,但是护墓费必须20年为一个缴费周期。
如果缴费周期到了之后不能缴费,那么墓主人就会被清理出来,这些墓也就会重新变成无主墓。
一线城市墓地的价格在6万到30万之间不等,且使用周期只有短短的20年。
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这显然是一笔不可承担之重。
由此,很多地区的郊区或边远城市经常会出现一种所谓的骨灰房,民众将去世先人的骨灰摆放入房间之中,之后再将房屋四处封上。
因为这种方式的花费投入,实际上是要比公墓便宜许多。
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昭示了眼下的丧葬机制已经不是特别符合现有的民众需求,一场来自丧葬行业的改革似乎已经势在必行。
只不过正如同火葬推行时的困难,新型丧葬方式还需要经历一段相对较长的成熟时间。
眼下新型丧葬出现的主要因素,就是解决传统火葬的花销过于高昂的问题。
三、新型丧葬,老百姓如何接受再过去的几十年实践,火葬的确是给城市节约除了大片土地,同时也增加了不少的工作岗位。
但是,如今火葬的生命周期也来到的尾声。
在土葬不被批准,火葬又死不起的情况下,各方出现了许多新型的丧葬方式。
从火葬之后开始,国人对于尸体的完整度就不是特别追求。
只要自己家骨灰盒放的是自家亲人的骨灰,即便是掺杂了一些其他人的也无伤大雅。
所以新型的丧葬必然是打破传统枷锁的存在。
曾经有人开玩笑的说,自己死了之后,如果买不起墓地,那就把自己的骨灰洒进大海里,如今海葬来了。
但是要清楚明白的是,海葬并不是随便到一处海域直接撒下就好,而是需要去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审批,否则可能需要缴纳罚款。
最让人感到温馨的,是一种叫做树葬的方式。
有句古诗叫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树葬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尘归尘土归土。
寻找到一片看起来充满生机的小树林,之后找到一颗心仪的树将骨灰埋下,有了骨灰的加持,此后的时间里这棵树会越长越好。
而这棵小树则因为有了骨灰的加持,生命开始变得有所不同。
死去的亲人们因为小树的生命而有了精神寄托,春去秋来,循环往复,相比拉起冰冷的墓碑,这样才显得更加生生不息。
这种丧葬方式简单来讲可以称之为入地,有入地者,便有上天者。
近些年来,西方众多科技公司纷纷努力研发自己的火箭,推出太空旅行服务。
其中太空丧葬是其重磅推出的拳头产品。
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来讲,宇宙的广阔无垠对他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化为宇宙长安或许在死者心中都会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对于亲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将亡故的亲人送上天之后每当缅怀,只需要抬头看天即可。
真正的思念和祭奠不止流于形式。
不过要说以上几种方式,其实都是在火葬的形式上加以演变,并为真正意义上做到推陈出新。
英国的一家医疗机构最近彻底摆脱了火葬的方式,推出了水葬。
所谓的水葬,就是通过长达4小时高温高压蒸煮的方式,让人体完全溶解于水中。
按照英国官方的人讲,这种丧葬方式相较于传统火葬,更加环保,更加节约能源,这与当下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命题是相符的。
从现有效果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选择水葬的方式,某种意义上的说明这种丧葬方式是应运而生的。
结语
其实年轻人对于以上三大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对其有抵触心理的大多是老年人。
对于年轻人来说,活着的本质在于生前哪管生后事、浪得几日是几日。
等到了年轻人即将归天,想来就不会拘泥于丧葬方式的多样性。
毕竟人都没了,纠结丧葬方式也没什么意义。
真正感到担忧的,是被人所忘记的时刻。
有句名言是这样讲的,人其实是经历了三次死亡。
第1次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第2次只追到会议上个人身份的死亡,而第3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的时刻。
从此之后,你与这片天地再无任何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