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是惯会拆台的,我们经常会发现意见相悖的古诗词。
如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鸟鸣山更幽”。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而到了宋朝,王安石在《钟山即事》里,却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那么你认为,怎样才是山更幽呢?
其实,山林的幽灵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所以,都有诗人的道理,两首诗词也有这不同的“幽静”。
在时光的幽林深处,王籍于《入若耶溪》中叹“鸟鸣山更幽”,那是一种灵动的幽寂,仿若幽山中一曲轻吟的梵唱。而王安石在《钟山即事》里道“一鸟不鸣山更幽”,恰似幽林里一片深邃的寂静。
“鸟鸣山更幽”,此乃以动衬静之妙笔。鸟鸣声声,恰似空谷足音,愈发衬出山林的清幽宁静。那清脆的啼鸣,似繁星点点,在静谧的天幕闪烁,让山林的幽更具生机与韵致。
鸟声婉转,像是山林的精灵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唤醒了沉睡的山谷,也惊扰了岁月的静谧。于是,山的幽在鸟的吟唱中,如诗般流淌,似画般铺展。
而“一鸟不鸣山更幽”,则是一种极致的静谧。万籁俱寂之中,山仿若一位深邃的智者,沉默无言,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没有鸟鸣的纷扰,山林沉浸在一片纯粹的宁静里,这份静,能让人听见树叶飘落的低吟,能让人感受到山风拂过的轻柔。
在这无声的世界里,山的幽,如深潭之水,平静而深邃,让人的心灵也随之沉静,去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幽境。“鸟鸣山更幽”的幽,活泼而富有生气,是尘世中的一抹清幽,让疲惫的灵魂在自然的灵动中寻得慰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幽,冷峻而深邃,是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让浮躁的心灵在绝对的寂静中得到净化。
于人生之旅,亦有此般“幽境”。有时,我们置身于热闹喧嚣,似在“鸟鸣山更幽”之境,在纷繁的世事中,找寻内心的安宁。
有时,我们远离尘世纷扰,独处于静谧之中,如“一鸟不鸣山更幽”时,在寂静里思索人生的真谛。动与静,闹与寂,皆是生命的旋律,皆是心灵的滋养。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无论是鸟鸣之幽,还是无声之寂,只要心灵宁静,皆能在其中领悟生命的幽微与宏大,感受自然与心灵交融的至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