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天,我家过得格外艰难。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家里还有我和妹妹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春天的田野本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在我家,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那段时间,家里几乎每天吃的都是荠菜。荠菜是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去田埂上挖的,春天的荠菜长得茂盛,挖回来洗净,或煮汤,或拌面,虽然清淡,但也勉强能填饱肚子。可时间一长,肚子里没有油水,我和妹妹总是觉得饿得慌。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也无能为力。
有一天,大伯突然来了。
大伯是父亲的亲哥哥,住在邻村,平日里两家来往不多,但感情一直很好。大伯是个能干的人,家里种了不少地,日子过得比我们宽裕些。那天,他开着一辆旧三轮车,车上堆着三个鼓鼓囊囊的麻袋。
父亲听到动静,赶紧从屋里出来,看到大伯,有些意外:“大哥,你怎么来了?”
大伯笑呵呵地跳下车,拍了拍手上的灰:“听说你们最近日子紧,我给你们送点玉米来。”
父亲愣了一下,眼眶瞬间红了。他走上前,想要帮忙卸车,却被大伯拦住:“你身体不好,别忙活了,我来就行。”
大伯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解开麻袋,露出里面金灿灿的玉米粒。
“这些玉米是我去年存的,今年收成好,家里用不上,你们先拿去应应急。”大伯的声音很轻,却字字砸在父亲的心上。
父亲低着头,声音有些哽咽:“大哥,这……这怎么好意思……”
大伯摆摆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日子不好过,我这个当大哥的,哪能看着不管?”
母亲也走了出来,看着那三袋玉米,眼里闪着泪光:“大哥,真是谢谢你了。”
大伯笑了笑:“弟妹,别客气。你们先吃着,不够我再送。”
那天晚上,母亲用玉米熬了一锅粥,又蒸了几个玉米面馍馍。那顿饭,我和妹妹吃得格外香。父亲却吃得很少,他低着头,时不时地叹口气。
我知道,父亲心里不好受。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却没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大伯的玉米,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也让父亲感到愧疚和无奈。
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变着花样用玉米做饭。玉米粥、玉米饼、玉米窝头……虽然单调,但至少能填饱肚子。父亲也开始更加卖力地干活,他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让家里的日子好起来。
一个月后,大伯又来了。
这次,他带来了一袋大米和几斤猪肉。父亲看到大伯,眼眶又红了:“大哥,你怎么又……”
大伯笑了笑:“听说你们最近还是吃玉米,我怕你们吃腻了,给你们换换口味。”
父亲低着头,声音有些颤抖:“大哥,我们欠你的太多了……”
大伯拍了拍父亲的肩膀:“别这么说,咱们是亲兄弟,我不帮你们,谁帮你们?”
那天晚上,母亲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米饭的香气弥漫在屋里,猪肉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我和妹妹吃得满嘴流油,父亲却依旧吃得很少。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听到父亲和母亲在屋里低声说话。
“大哥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该怎么报答他啊……”父亲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和自责。
母亲叹了口气:“是啊,大哥的情谊,我们这辈子都还不清。等咱们日子好起来了,一定要好好谢谢他。”
那年春天,大伯的玉米和大米,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肚子,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父亲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知道,他心里的感激,早已无法用言语表达。
多年后,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父亲总说,那年春天,是大伯的玉米,帮我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每次提起这件事,父亲的眼眶都会泛红。
大伯依旧住在邻村,偶尔会来我家坐坐。每次他来,父亲都会拿出最好的酒菜招待他。两兄弟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天,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那年春天的故事,早已成为我们家的一个温暖的回忆。虽然日子艰难,但有亲人的帮助和关怀,我们始终没有失去希望。
如今,父亲早已不再为温饱发愁,但他依旧记得那年春天的玉米,记得大伯的恩情。他常说:“亲兄弟,就是要互相帮衬。咱们是一家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那年春天,大伯的玉米,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肚子,也让我们明白了亲情的可贵。那种血浓于水的感情,早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