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行街走出的宁波商帮

甬商 2023-08-15 15:40:16

在宁波三江口广场上矗立着一组青铜雕像,雕像中前面几个人都背着行囊,准备离家上路的样子,老母和妻儿依依相送。这组雕像的名字叫“三江送别”,真切反映了近代宁波人外出闯荡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北京在洪武初年,人口不过数万,经过近200年后,在嘉靖年间(1522-1566)已增至百万。加上皇宫消费,北京已成为庞大的消费市场”。元、明、清的北京,逐渐成为运河区域乃至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大批官私工商业及其他各种手工业等蓬勃兴起,人口迅速增加,嗅出商机的宁波人相继来到北京发展。

药业在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天启年间,宁波药材商聚集于城区药行街,同乡同行的宁波商帮互相沟通支持,使宁波药业成为全国药业的领头羊。明末清初,宁波的药材商人已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深入名山大川,收购各种土产药材,在各主要的药材产区,都设有座庄,从事收购。南至黔滇,西到甘肃,北至长白山下,都有宁波药材商的活动。而如今在天一广场还保留的药皇殿(1708),当年是作为近代宁波南北药材流通、名医坐堂、同业聚会议事场所,可以说是宁波中药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

宁波商人经营药业的悠久传统和迅猛的发展势头,体现在明代北京的药行会馆是由宁波药业商人创建的,并冠之以“鄞县”之名。在明清经营药业的商人以来自鄞县和慈溪两县居多,他们在京城经销药材,创办药行,最为著名的有慈溪乐氏、童氏、董氏及叶氏、杜氏等家族。随着宁波在北京从事药业的商人增多,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设立了药业行业会馆,命名“鄞县会馆”。可见当时宁波中医中药业在北京的实力与地位。商人会馆是一种同乡商人组织,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同乡聚会、祭神以及各种公益活动,联络感情,促进互助,排忧解难,增强对外帮商人的竞争能力。据立于北京右安门内郭家井二号四明会馆《四明会馆碑记》称,鄞县会馆“相传为明末吾郡同乡之操药材业者集资建造,以为死亡停柩及春秋祭祀之所”。“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会馆的建立,在封建社会是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和人口流动量增加的产物。鄞县会馆是史料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宁波同乡组织,和稍后由慈溪成衣匠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在北京设立的浙慈会馆,一同被公认为是宁波帮初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而且它在明代即已组成垄断性的行业会馆,相比较较早在苏州建立的宁波同乡会馆(1700),北京的鄞县会馆早了半个多世纪。宁波人最多的上海于1797年开始建筑公所,1805年竣工,命名为“四明公所”。从时间上看,比北京的鄞县会馆也晚了150多年。从药行街走出的宁波药材商,就这样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宁波帮”。

在北京,药材业最具代表的是同仁堂中药铺。根据同仁堂乐氏宗谱,宁波乐家26世祖乐良才是永乐年间从宁波慈北乐家畈(今慈溪掌起镇鹤凤村)到北京落户的。他当时只是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郎中,几代人下来,乐家不仅变成了老北京,而且成了享誉四九城的名医。

乐家到了曾孙乐显扬,凭借着祖传医术和自己的悟性当上了朝廷的太医院吏目,结束了几代游医的生涯。秉性朴诚的乐显扬并没有靠着太医院混入仕途,他在太医院任吏目时积累了大量的宫廷秘方,还通过丰富的实践,掌握了许多独到的配方和炮制方法。康熙八年(1669),阅尽千帆的乐显扬开设了一间药室,请人刻了“同仁堂”牌匾。乐显扬被认为是同仁堂的肇始之祖。

老北京过去有句顺口溜儿:“看玩意儿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大栅栏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是老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

康熙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02年,乐显扬的三儿子乐风鸣继承父业,在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铺。在许多老北京人眼里,同仁堂的命脉就在这个“仁”字上。同仁堂自打一创立,便在工艺上一直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在制作上务求精益求精,在选料上货真价实,从不卖假药、次药。上至皇宫贵胄下到黎民百姓,有口皆碑。如乌鸡白凤丸只能纯种乌鸡,白芍用杭白芍,黄芩用条黄芩,蜂蜜用河北兴隆蜂蜜。

1887年,同仁堂传到乐孟繁这一代。他派人到兴隆采购蜂蜜,回京途中因河水上涨,几桶蜂蜜掉进了河里。乐孟繁发现蜂蜜桶进水后,果断地让采购员重新采购。他说:“同仁堂选料上乘,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在我们这一辈砸了锅。”虽然多花了钱,又花了时间,但保证了药的质量。

在封建的皇权社会,哪家药店被选上供奉御药,就标志着哪家药店实力最雄厚,信誉最可靠。1723年,清朝雍正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其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顺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八代皇帝,总计独办官药188年。自制名药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

听老北京人讲,同仁堂原先的店铺门面临街是个下洼门,进店得下几步台阶。病人来求医问药,心境沉重,走入药店,如每况愈下;但从药店买了药品,出门步步向上,走到灿烂、兴旺的大栅栏街上,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建筑心理学的原理,简单朴素地运用到了同仁堂的建筑上。古代的人不明白什么是“品牌”,他们心目中的商业信誉,完全凝聚在高悬于店铺门面之上的那块牌匾里,生意人看得比命都金贵。

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药德,这句话铭刻到了每个同仁堂人的骨子里。支撑着这家老药铺经历了一次次的天灾人祸和战乱滋扰,在风风雨雨里绵延了300多个春秋。

上个世纪50年代,同仁堂从药库里清理出一批清朝末年生产的苏合香丸和再造丸,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打开蜡壳看到的药丸药香浓郁,色泽依然如初。同仁堂的子孙就是凭着这份踏实和耐性一代代经营着这家老字号,不坑人,不害人。

清代在北京与同仁堂齐名的宁波药铺还有很多。如“育宁堂”也开在大栅栏,而且也供奉过御药房。北京有名的“乾元堂”“千芝堂”“鹤年堂”等明朝就有的名店也都是宁波人所开。这些老字号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饮誉中华,靠的就是质量和特色以及优质的服务。几百年来,这些最早出现的宁波药材商,也把至实而无妄的诚信品德传承到宁波商帮的血脉中。

1 阅读:207

甬商

简介:宁波主流财经人文杂志,打造您的每日商业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