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父母拼命让孩子进入体制内,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布衣粗食 2024-11-05 14:26:34

最近几年,考公热度持续攀升。

还有一些地方,组成了“考公团”,大家互相鼓劲,信息共享,非要进入体制内不可。

也见过一些孩子,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拒绝考公,就是父母苦苦相逼,也不予理会。

扪心自问,孩子拼命进入体制内,是孩子的最佳选择,还是父母的最终目标?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者说其根源,就在父母身上。

01

在古代,人分三六九等,体制内的人被定为高层。

很多的认知,不是今天忽然冒出来的,而是骨子里自带的。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血脉,还有习惯、生活导向等。

《管子·小匡》中写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从春秋战国开始,天下的管理者,就把人分成几等。“士”是最高等,很多地方还形成了士族。

一些诸侯国里,士的地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一代人到体制内,混到高层了,那么下一代也能得到对应的地位。

在商鞅变法中,有一条“奖励军功”——但凡在作战中,能够取得功劳的士兵,可以加官进爵。因此,士兵热情高涨。从某种角度看,这就打开了普通人进入体制内的渠道。

到了汉代,可以举孝廉,进入体制内;到隋朝,可以科考进入体制内。每一条渠道上,都挤满了人。

人们把“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作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在《范进中举》的故事里,看到一个把科考当成终生事业的范进,因为科考成功,居然疯掉了。

事实上,不仅国内,就是外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在奥地利,有一位叫莫扎特的孩子,从小就被父亲培养,专注弹钢琴。

莫扎特在父亲的支持下,八岁就会写曲,单独演奏;十二岁就写歌剧。每次出门,都有豪华的马车,受人瞩目。

经过高强度的训练,莫扎特终于成为了钢琴家。

但匪夷所思的是,父亲让莫扎特成为了一名宫廷音乐师。

父亲认为,莫扎特进入了体制内,并且在皇帝身边工作,拿着稳定的俸禄,就非常骄傲了。

莫扎特为了钢琴梦,准备辞职。父亲因此愤愤不平。莫扎特让父亲帮忙带孩子,父亲果断拒绝——他瞧不起不在体制内的儿子。

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的体制内,那么找对象,也要是体制内的。这就是“门当户对”的硬性要求。一些原本在体制外的人,一旦进入体制内,可以把原来的配偶,或者对象,轻轻松松放弃。

比方说,唐朝的元稹,考上进士之后,对初恋“表妹”,就不当一回事了。

从古人的思维里解读,父母要孩子去体制内,就好理解了,这是祖先的安排而已。

02

为什么很多父母拼命让孩子进入体制内?原因有三个。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都提倡“劳动不分三六九等”。

任何一个岗位,只是分工不同,并不存在人身歧视。

赚钱的门路越来越多,人与人的阶层,不再是“士、农、工、商”。甚至,“士、农、工、商”的角色,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新时代下,父母们,却仍旧热衷让孩子到体制内。这就不仅仅是古人的做法在延续,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

第一,父母为了生活,漂泊怕了。

从社会结构来看,当下成年人的父母,多半是60、70、80后。他们多数出生在农村,或者小镇,小城。

为了谋生,多数的父母,过上了背井离乡的生活。也经历了打工的苦。

就拿我自己来说,刚刚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在东莞的工厂里,昏天地暗地干。

为了工作轻松一点,又多次跳槽,去了深圳,广州等。反正,哪里有活干,稍微轻松一点点,就去哪里。

我的一些同学,在本省干活,但也多半流动到了省会、市里。

总是居无定所,收入不稳定,也不很高,这就让父母有了“求稳定”的心态。

父母常常这样教育孩子:“我吃够了苦,就不想让孩子继续吃苦。”

不管孩子收入多少,稳定了,就够了,父母就睡觉踏实了。

第二,父母站在底层,眼界有限。

父母多半是农二代,或者可以说祖祖辈辈都是农人。

随着时代的变化,离开老家,去打工多年。

不知不觉,父母就形成了“打工者心态”——不想投资,害怕投资失败,就简简单单过一生,把风险给别人。

更可怕的是,父母在打工的过程中,形成了——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多一点都是吃亏。与此同时,为了留住工作,就宁愿看老板的脸色,被骂几句也行。

反正,父母是没有真正过上富人的生活。触及不到高层次的人群。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没有创造工作岗位的想法,也没有突破工作限制的思维,那么人的眼界就会很狭隘,似乎除了打工,别的事情都不行。

而体制内,就是父母眼里最佳的“打工之地”。只是父母不承认,还说那是“上班”,模糊“打工的本质”。

第三,父母混在人群,习惯从众。

周围的人都去体制内的时候,你不去,不好意思;你去不了,就好难受。

你要是去了,有面子,父母更有面子。

很多年之前,在农村,若是谁的孩子去当乡干部,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一个村里人都来庆祝。

当然,父母和亲戚都认为,结交体制内的人,就是有关系的人。他们不知道,在法治时代,我们更加注重规则。

03

新时代下,体制内不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在知乎里,一位年轻人在求助:想从体制辞职,家里人不同意,很痛苦,怎么办?

他说,自己本科毕业,快三十岁了。做网络安全工作,一年收入几万,但是他在北京。钱,显得杯水车薪。

从性格上看,他讨厌单位的条条框框,不喜欢人情世故,并且他的同学,在外面打拼,收入高很多。

最可怕的是,他一眼就看到人生的尽头,发现自己还要熬几十年,日日雷同,心都碎了。

几次和家庭里谈起辞职,父母拼命反对。孝顺和人的前程,好难选啊。

还有一个女青年,她为了圆父母“体制内的梦”,考了异地乡镇事业编制。一年都难得回老家一次,而她的新婚丈夫却在老家创业。

夫妻两地分居,导致争吵不断;不是很多的收入,还有各种工作不适应,地方不适应,让她崩溃了。父母却只是反复强调:“别辞职,辞职了就会后悔......”

面对形形色色的情况,父母要学会变通,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首先,高层和底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在只要能够好好赚钱,走正道的年轻人,都在高层,起码在奔赴高层。

然后,除了位置之外,人还有精神追求、婚姻观念、家庭打造、地域喜好等。只有喜欢的行业,才会混得风生水起。

最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有的年轻人都在一条赛道,这是多可怕的事情?这也是父母创造的“内卷”。打开格局,拥有外卷思维,会发现,人生通透,可以走的路多了。

有远见的父母,都在托举孩子,但是不一定托举到体制内,而是梦想的彼岸。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0 阅读:25

布衣粗食

简介: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