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批判儒家思想,但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存在儒家的思想,比如对大一统有一种莫名的向往,认为君主即社稷,还有妄议朝政,这不都是儒家思想的本质吗?可怕的是,这不是春秋时期儒家的本质,而是程朱理学的延续,甚至在很多人心中觉得大一统就一定是件好事。但大一统对于百姓真的是好事吗?下面我们采用先论证再举例的情况说明真实的大一统与理论上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儒家思想
首先就是天下归于义,当然这个义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比如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大肆屠杀功臣,英布甚至发动叛乱,那么后来又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呢?就是因为刘邦修正秦律,然后实行黄老之学,虽然君主社会的本质难以改变,但起码比楚汉争霸时期强多了,起码大部分人不用像秦朝末年一样生不如死,因此大家为什么要跟着英布干杀头的事呢?这也是刘邦决心铲除异姓王的根本原因,因此这样的大一统就是天下归义。换句话来说,一个制度先进且百姓富饶的王朝将一个落后的地方统一活来,这对于当地人就是福音。这也是历史的主流趋势,比如诸葛亮攻打南蛮后将先进的耕作技术传到了南蛮地区,极大促进了南蛮地区农业的发展,这就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将先进传遍了世界,这也是促进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有人问蒙古消灭宋朝是不是也是历史的进步呢?答案是的,制度完善但制度僵化本身就是一种落后,与之相比的精兵简政提高决断效率,那就是一种进步。天下归于义
其次就是天下归于不义,一个王朝如果野蛮妩媚,那么它统一地区不是给这个地方带来灾难又是什么呢?比如你月薪三万,一个月薪三千的王朝统一你后,对你来说是福音还是灾难。当然对于统治者来说,地方越多赋税也就越多,因此很多人其实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赔本赚吆喝而已,你以为皇帝会因为多一个地方减少对你的赋税,实则只是皇帝多建一个宫殿而已,你的还是一分不少。这也就是我们大肆鼓吹大运河和科举制的原因,因为我们都不过是站在统治者视角而已。
但有了大运河是不是明清就减轻赋税了呢?明朝赋税增加只是增加了统治者鱼肉百姓的欲望而已,从万历时期的三白多两白银支出再到崇祯时期的两千多两支出,如果不是明朝灭亡,他们甚至能增加到四千两。而科举制顶多是寒门的希望,但普通百姓是寒门吗?比如李自成的大顺军,他们都被逼得铤而走险了,还有钱去上私塾吗?即使清朝末期,这些百姓有几个能上得起私塾呢?穷人和穷人也是有区别的,有的人穷得只有一千万了,而你穷得一无所有。
阿史那·社尔
最后我们就用实例说明一下,比如唐朝时期阿史那·社尔,这可是契丹人且是王族,但他却死心塌地为唐朝开疆拓土。甚至是哥舒翰、仆固怀恩等将领也是一样,因为唐朝虽然有民不聊生的情况,但总体上比从经济、文化甚至制度上都比他们部落要好太多了,他们必然是心悦诚服的。这样的大一统就是历史的魅力,墨西哥、波多黎加、巴哈马主动加入美国,但美国死活不要。说白了民心就是过得好,如果国家就是一个抱薪取暖的过程,如果一加一小于二,那么夏朝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再比如历史上有一个词叫归而复叛,因为这个部落归降后发现自己还不如以前,回归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大一统不是强大的王朝统一弱小的王朝,弱小的王朝也可以吞并强大的王朝实现统一。比如刘邦就比项羽弱,但刘邦能从汉中击败华夏统一天下,就是因为项羽的分封制是历史的倒退。一个王朝只要有先进的思维和制度,他就普通一丝星火,从而让仁义在人民心中传播达到燎原之势。
大一统
其实历史上的大一统对百姓来说更多是梦魇,因为在夺取天下之时,这些君主还能实行一些惠及百姓的举措,但当夺取天下以后便认为没有人威胁自己从此开始大兴土木让百姓民不聊生。从隋文帝到唐玄宗再到太平天国,基本所有的君主都不会逃离这个定律,如果不是魏征的居安思危,唐太宗大概率会重蹈覆辙。很多人觉得乱世死亡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大一统的生不如死,不然为什么会有人不顾自己的生命揭竿而起。我这么说吧,如果百姓没有必死的决心,你觉得李自成有多少人会响应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