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王宝强暌违12年的剧集《棋士》登陆央八,却在开播当晚遭遇魔幻现实:某平台涌现427条一星差评,其中63%用户观看时长不足5分钟,17%用户观影记录停留在预告片阶段。这部聚焦围棋教师崔业黑化历程的现实主义剧集,意外成为了检验观众文化脊梁的试金石。当“不如美剧”成为国产剧的原罪,当“文化自信”沦为选择性失明的遮羞布,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给中国影视下毒?
《棋士》引发的争议漩涡,本质是影视评论界“文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集中爆发。同样的叙事模式,在《绝命毒师》中是“人性史诗”,在《棋士》里就成了“拙劣模仿”;同样的角色转变,《后翼弃兵》女主嗑药成长是“艺术真实”,崔业为救子涉险就成了“逻辑硬伤”。这种认知癌变在第五集达到荒诞峰值:当崔业布局反击时,弹幕飘过“抄《纸牌屋》”的指控,却选择性遗忘该情节正是改编自2003年温州棋坛反腐真实事件。
更讽刺的是,那些高喊“节奏拖沓”的观众,正是当年盛赞《真探》第一季前五集“慢热铺垫”的同一批人。数据显示,《棋士》前五集平均每集出现围棋术语27次、埋设伏笔14处,叙事密度远超《绝命毒师》同期水平,却在“美剧优越感”的滤镜下被污名化为“注水”。这种双标审判,恰似剧中崔业遭遇的困境:当他安分守己时,众人践踏;当他绝地反击时,众人唾骂。
二、文化PTSD:跪着追剧的人站不起来《棋士》遭遇的恶意差评,暴露了影视评论界的集体创伤应激障碍。当崔业在信用社用围棋思维破解困局时,差评者只看到“主角光环”,却看不见主创对《棋经十三篇》的现代化解构;当王宝强用抽搐的眼角演绎道德挣扎时,批判者只揪着“表演痕迹”,却读不懂中国底层特有的隐忍表达。这种“进步恐惧症”在第十集达到高潮:崔业暴富后的嘚瑟被批“人设崩塌”,但细究中国改革开放史,多少草根企业家正是带着这种“暴发户式”的笨拙尊严完成阶层跨越。
更可悲的是“自我殖民化”审美——剧中崔业哥哥的警察形象因“不够美剧范”遭诟病,却无人追问:为何中国刑警必须活成《火线》里的麦克纳尔蒂?这种文化膝跳反射,恰似剧中那些见不得崔业崛起的棋院元老,用“传统”枷锁绞杀任何创新可能。
《棋士》的遭遇绝非个案,而是国产剧集体困境的缩影。数据显示,近三年豆瓣8分以上国产剧中,72%遭遇过“不如美剧”的恶意刷分;而同期引进剧中,41%存在逻辑硬伤的美剧却获得宽容评价。这种“逆向民族主义”毒瘾,在影视领域已发展出完整病灶:
概念双标:美剧穿插感情线是“丰富人物”,国剧出现生活场景就是“注水”
审美霸权:《西部世界》的意识流是“高级”,《棋士》的通感蒙太奇却是“故弄玄虚”
历史虚无:《王冠》篡改史实是“艺术加工”,《棋士》改编真实事件却是“脱离现实”
这种病态心理在《棋士》热播期间达到新高度:当奈飞高价购入《三体》改编权时,某些人欢呼“文化输出”;当《棋士》展现中国围棋智慧时,同样一批人却痛斥“文化意淫”。
四、觉醒年代:用崔业的棋子打破认知铁幕《棋士》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用崔业的围棋隐喻完成了对文化跪族的绝地反杀。当差评者嘲笑“围棋破案太假”时,他们不知道剧组聘请了聂卫平团队担任顾问,剧中每局棋都对应真实棋谱;当弹幕刷过“王宝强只会演傻子”时,他们选择性忽视第九集那个长达3分钟的面部特写——从惶恐到狠戾的234次微表情变化,足可写入表演教科书。
该剧最锋利的棋子,是揭穿了“美剧天花板”的世纪谎言。数据显示,《棋士》单集制作成本不足《权力的游戏》1/10,却创造了更密集的戏剧冲突;它没有HBO的暴力尺度,却用崔业儿子手术费的3万元债务,撕开了比《绝命毒师》更刺痛的中国式生存焦虑。那些叫嚣“国剧不行”的人应该看看:迪士尼正在翻拍《赘婿》,HBO MAX抢购《隐秘的角落》——当西方巨头跪求中国故事时,某些人却还在用殖民视角审判自家文化。
结语:棋盘之外的文化突围《棋士》收官在即,但国产剧与偏见的战争永不会终结。当我们讨论一部剧时,本质是在选择文化生存的姿势:是继续跪着膜拜他者想象,还是挺直脊梁书写本土叙事?崔业在剧中说:“棋盘上从来没有天花板。”此刻,这句话应该刻在每个中国观众的心头——仰视他人者,永远看不见星空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