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湘潭市“三农”领域特色亮点工作回眸:舒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湘潭在线 2025-02-11 09:25:25

舒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年我市“三农”领域特色亮点工作回眸

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唐嘉睿

粮食生产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粮食单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5.11公斤,居各市州第一;“稻菇轮作 一亩脱贫”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湘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中期评估;韶山市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并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024年,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市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市、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奋斗目标,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布局上谋新出新、力度上超常超强、措施上有力有效,“三农”领域各项工作成绩斐然,捷报频传。

紧盯主责主业,出色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心怀“国之大者”,确保粮食安全。2024年,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实抓细,特别是“7·28”洪涝灾害发生后,通过“抢救一批、补种一批、改种一批”稳定生产态势,超额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54.865万亩,总产量121.06万吨;粮食单产达每亩475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5.11公斤,居各市州第一。全市上下层层压实责任,牢固树立稳粮安农思想,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探索推广“统分结合”的多种成功模式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先进做法。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0.15万亩,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到80.6%;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7.38%,居全省各市州前列。

一年中,全市各地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持续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努力打响“潭字号”品牌,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其中,生猪出栏量超过310万头,畜禽屠宰能力、肉制品加工能力分别增加到800万头、80万吨以上,中南地区肉类加工示范区在韶山揭牌,生猪出栏增速、家禽产量等分项指标居全省前茅。湘莲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加工量20万吨,占全国莲子加工总量70%,出口规模全国第一,全产业链创税破5亿元,带动就业超10万人,“莲(稻)渔”综合种养经验成果获全国推介。

在涉农经营主体培育和激活产业发展要素等方面,我市成功申报、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5家。新增农业类市场主体1238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7家;目前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817家、家庭农场达7791家,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44家,市本级重点支持48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781.73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318万人次,同比稳中有升。

锚定高质量发展,守底线美环境育新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关注脱贫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加强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力度,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4年,全市监测户风险消除率居全省首位,农村低保救助水平达到314.3元/月,居全省第二。义务教育阶段的脱贫户、监测户子女教育资助全覆盖,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5013人次,“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达92.85%,超额完成省定任务;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县外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24户,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共计59处。联农带农促增收卓有成效,全市98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696名脱贫劳动力就业,各地公益性岗位安置2785人,易地搬迁安置区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现100%就业;铺排实施22个省重点产业帮扶项目,带动脱贫户(监测户)239户就业、305户发展产业。

在持续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全市各地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重心,不断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2024年,全市新(改)建户厕397座、公厕5座,成功构建农村人居环境公共区域“五清”、农户“五净”、庭院“五美”的“555”标准体系,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不落地”目标。其中,韶山市创新推动“付费制+责任制+考评制”三制融合,率先在全国县一级实现生活垃圾分类与垃圾处理付费制全覆盖。

与此同时,市、各县(市)区将美丽乡村项目同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以及红色教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梯次推进美丽庭院、美丽屋场、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全市累计建成省、市、县级美丽乡村275个、美丽屋场1177个;韶山市全域建成美丽乡村,岳塘区入选全省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试点。

2024年,我市“新农民万人培训计划”实际完成培训11773人次,成功申报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系中部地区唯一试点地级市。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主体9814个、投资60.7亿元,带动就业2.7万人,湘乡市获评全省返乡创业示范县(市)。

聚焦农业强市,农村改革助推经济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地农业农村要素配置改革稳步推进,“一村一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效明显,“强村带动、企业带动、项目带动、园区带动、旅游带动”等联动发展模式日臻完善,持续为建设农业强市释放新动能。

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有35个乡镇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440个村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室。成功构建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数据库和“1+5”平台系统集合,通过网上“三资”、网上流转交易、网上农机社会化服务和网上高标准农田展示,延伸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链条,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累计完成农村产权挂牌1071宗,组织交易749宗,成交金额5.7亿元。全市农村集体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扎实推进,其中,雨湖区长城乡繁白村已完成网签并颁发产权证。

围绕强县富民、发展县域经济目标,市、各县(市)区相继出台了实施方案、工作要点等指导性文件,有力推动省级以上产业集群全覆盖。2024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87家、国省“专精特新”企业137家,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合计2亿多元,其中部分村达100万元以上。韶山市入围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我的韶山行”每日接待规模达4000人,社会化研学同比增长173%,来韶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95.11%、51.86%,红色研学经验成果获全国推介;湘潭县入围推进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四级交易体系全覆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牢记初心使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积极开展“我爱湘潭我的家”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农业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不断舒展乡村振兴新画卷,努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0 阅读:1

湘潭在线

简介:湘潭市委市政府新闻信息门户网站。在这里,读懂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