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17岁随父打天下,22岁封无可封,他是如何成为天策上将的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5-30 13:05:21
前言

诚然,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生历程堪称一部传奇,他出身显赫的关陇贵族家族,祖先是西魏太尉李虎,父辈与隋皇室有着密切联系,自身又是隋炀帝的表侄。

由此可见,其身世背景堪称完美开端。

李世民不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战略眼光,更具远见卓识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在战争中,他擅用步骑相配、坚壁清野、截断粮道等方式,屡战屡捷,被誉为“天可汗”。

尽管当时仅22岁,却已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才华。

如此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即使是起点爽文作家也难以想象,而李世民用实际行动证明,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精彩纷呈。

17岁少年书写军事传奇

公元615年,时值十七岁的李世民展现出了卓越非凡的军事领导才能。

在这一年中,隋炀帝身陷于雁门地区的突厥军队围攻之中,形势危急之下,李世民挺身而出,请求带兵拯救危难中的天子。

他向上级献策,不需要率领大量兵力与突厥进行直接军事对抗,而是仅需携带象征性的旗帜和战鼓,在白日里展现强大的军威,夜间发动擂鼓警告以呼应援军的到来,以此迷惑突厥军队,使其误认为援军已经抵达,进而主动撤离战场。

这种策略既可以迅速有效地解救处于困境中的皇帝,又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两军之间的直接冲突,无疑是一种值得赞赏的战略谋划。

从这个年轻的将领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独具特色的军事才华以及深藏不露的沉着冷静。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隋朝的政治环境却陷入了极度混乱。

隋炀帝的贪婪残忍和暴虐无道,导致了他在修建大运河等大型工程过程中过度消耗国力,同时对百姓横征暴敛,引发了王室内部的纷争,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名义上的君主——隋恭帝杨侑,在义宁二年主动将皇位禅让给李渊。

自此之后,李唐王朝正式建立,李世民被册封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并晋升为秦王,这位年轻有为的将领由此成为李唐王朝的重要支柱之一。

20岁浅水原之战,平定薛举,解除陇西威胁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也就是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正式称帝,而其疆土仅仅局限于关中以及黄河以东的地区,因此仍然显得较为弱小。

当时,薛举借此机会挥师北上,意图灭亡李渊的政权。

为了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李渊任命秦王李世民担任统帅,率领四万大军进行抵抗。这

也是大唐帝国建立之后所面临的首次重大挑战。

而不幸的是,李世民却因为患上疟疾而卧病不起,只得将指挥权交给了行军长史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

而这两位将领并未听从李世民的警告,疏于防范,结果导致薛举成功实施了突袭行动,使得唐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幸运的是,由于薛举本人患病,未能及时抓住战机扩大战果。

同一年的八月份,薛举因病去世,他的儿子薛仁杲接过了父亲的旗帜,继续向唐军发起攻击。李渊一方面与盘踞在凉州的李轨保持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则派遣李世民继续率军抵抗。

面对气势如虹的薛军,李世民选择坚守不出,在浅水原安营扎寨,利用步兵诱敌深入,然后依靠步兵的顽强防御消耗敌军的战斗力。

等到敌军疲惫不堪之际,李世民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从后方突然发动袭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并乘胜追击,直捣敌军的大本营,使得敌军无发集结兵力,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次采用步骑协同作战的策略成为了李世民在后来屡次击败强大对手的经典案例,即使在骑兵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李世民依然凭借自身的英勇无畏和果断决策赢得了全面的胜利。

浅水原之战的胜利,彻底解除了自唐朝立国以来陇西地区对其构成的威胁,确保了关中的安全稳定。

21岁柏壁之战,荡平刘武周,收复河东

刘武周原为隋朝鹰扬府校尉,趁天下大乱而起兵,杀马邑太守独立。

尽管起步早,但他在攻占楼烦郡后便停滞不前,无法进占南面的太原,直至联合了军事才能卓越且兵力雄厚的宋金刚后,其军事行动才初显成效。

武德二年(619年),已蓄势待发的刘武周得到突厥支持,挥师南下。

驻守太原的李元吉无力抵抗,放弃城池逃亡,随后,刘武周连续击败前来支援的裴寂大军,占领了唐朝在山西的领土,对关中构成威胁,长安为之震动。

同年十月,李世民率军迎战,此役形势严峻,山西全境沦陷,刘武周可沿李渊旧路直入关中。

而李渊主力正忙于救援被王世充和窦建德围困的李勣,结果全军覆没,山东失守,众多唐朝大臣被窦建德俘获。

此次出征,李世民仓促应战,军粮短缺。

按常理,唐军应趁粮草充足时主动出击,但李世民却选择坚守,并派遣士兵四处筹集粮食,与宋金刚展开持久战。

面对宋金刚的挑战,李世民坚持固守,严禁部将出战,引发诸多将领疑惑。

对此,李世民解释道,宋金刚孤军深入,后勤补给不足,只能以劫掠民众为生;且其率领的皆为精锐部队,速战方为上策。

因此,李世民主张坚守不出,养精蓄锐,挫其锐气,再分兵进攻。待敌军粮草耗尽,自然撤退,此时便是进攻的最佳时刻。

同时,刘武周依仗宋金刚为屏障,若宋金刚失败,刘武周将失去依托,只能弃城而逃。

自李世民驻扎柏壁以来,无论宋金刚如何挑衅,始终坚守不出,即使刘武周四处攻城略地亦置之不理。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宋金刚因无粮而撤离,李世民果断下令追击,一日内行军两百余里。

刘弘基建议停止追击,认为击退宋金刚已是巨大胜利,且军队疲惫不堪,粮草供应困难,不如原地休整,待粮草充足后再发动进攻。

而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认为宋金刚的撤离乃是无计可施之下的无奈之举,且此刻敌军必定军心动摇,正是歼敌良机。一旦停顿,敌军将获得喘息之机,下次再遇如此良机恐不易得。

在李世民的激励下,唐军继续急行军,历经八场激战,斩首数万,李世民亲临战场,三日未曾脱甲,成功击溃宋金刚主力,尉迟敬德降服于李世民。

失去宋金刚的保护,刘武周不敢恋战,弃太原而去,投奔突厥,终遭杀害。

平定刘武周后,唐军收复河东地区,消除北方威胁,巩固关中地区。

此战堪称战争史中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略思想。

洛阳之战:22岁少年成就传奇

公元620年7月,秦王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与郑国世子王世充展开激战。

李世民在探访洛阳北邙山地形的时候,不料遭王世充万余精锐突袭,危难之时,尉迟恭挺身而出,击退单雄信,护送李世民脱离险境。

脱困之后,李世民派遣尉迟敬德、屈突通等将领率领大军趁乱攻打郑军,郑军大败,损失惨重,唐军成功占领洛阳城外据点。

洛阳外围接连失守,王世充粮道受阻,被迫退守城内。王世充集结精锐防守,唐军昼夜攻城,但未能迅速破城。

王世充被围困多日后,士气低迷,遂向占据河北的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实力强大,李世民围攻洛阳时,他已兼并山东孟海公军。

此时,北方最具影响力的三方势力分别是李渊的唐军、王世充的郑军和窦建德的夏军,若郑被唐消灭,夏将面临唇亡齿寒的危险。

为救援王世充,窦建德率10余万大军南下,抵达洛阳东面的虎牢关。

李世民采纳部下建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留部分兵力围攻洛阳,自己率3500精骑前往虎牢关。

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利用有利地形,阻挡窦建德大军近一个月。夏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王世充告急使者频繁来往,窦建德不胜其烦。

窦建德谋士凌敬建议绕道河东,深入关中,以扩大地盘并威胁唐军,解洛阳之围,而窦建德未予采纳,渐失耐心。

两军对峙期间,李世民故意让战马在黄河边放牧,制造粮草不足假象,窦建德遂倾全力进攻,夏军阵容宽广,鼓声雷鸣。

李世民观察敌阵后,决定暂不出击,待夏军疲惫再行反击。

不久,窦建德军力疲弱,队伍混乱。李世民见时机成熟,下令发起总攻。

李世民亲率骑兵冲锋陷阵,程咬金、秦琼等猛将紧随其后,在敌阵后方树立旗帜,窦建德仓促应战,部下四散逃窜,唐军乘胜追击三十里。

途中,李世民擒获窦建德,虎牢关大战告捷。随后,李世民挥师洛阳,与其他部队合力围攻王世充,王世充见夏军已败,手下将领纷纷离弃,只得开城投降。

此役过后,李世民一举击败郑、夏二王,奠定唐朝统一北方的基础。

李渊为表彰其功绩,特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

对于李世民传奇的一生,各位看官有何见解?

0 阅读:41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