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一个火遍全网的读书人,他就好像“神仙”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无所不知。我们偶尔刷视频或者看文章,都能看到或者听到他的读书心得。他的读书分享,让很多人佩服和沉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这几年经历过一些事情,以后,发现他所谓的心得和道理,其实就是无用的废话,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
“像卖保健品一样卖知识”樊登读书会的营销模式(如社群裂变、焦虑式宣传)常被比作“知识传销”。口号“每年读50本书”吸引了许多渴望快速成长的人,但也让部分人反感——知识被包装成“救世良药”,用户付费后却可能陷入“听书=学习”的自我安慰。
“他说的道理都对,但听完更焦虑了”樊登擅长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方法论”(例如育儿、职场、婚姻),这种“万能公式化”解答对初阶用户友好,却容易让进阶用户感到“正确的废话”。例如,用“非暴力沟通”解释一切人际矛盾,忽略现实情境的复杂性。
“解读书籍还是消费书籍?”浓缩式讲书被批评为“知识二手贩子”:原著中的逻辑和细节被大幅删减,取而代之的是樊登的个人解读。部分读者认为这削弱了深度阅读的意义,甚至存在断章取义的风险(如他对《论语》等经典的解读曾引发学者质疑)。
在《任正非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北大毕业的学生,入职华为,他刚到华为时,觉得华为的经营战略有问题,自己作为新员工,有必要提出来。于是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了任正非,历数了华为的弊病和改进方法。写完之后自己很满意,原本以为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打动领导。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任正非给他的批复却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意思是,成果都是靠实践得出来的,而不是靠书本得出来的,像樊登他们这类人,他们是做不了任何是实业的,甚至去到一家公司,他们也无法管理好一家企业。成果,都是靠劳动,靠苦干,靠不断的试错的出来的,他们这类说书人,只是把他人的过程和成果用文字稍作包装,汇聚成书籍,但是这种书籍又不能作为实战经验所用的书籍,因为总结和表达得太肤浅和表面了,不是他们不想写得更具体和深入,而是因为他们也不懂如何写得更具体和深入,只能用空洞的表达形式去描述了,所以说,他的话是正确的废话。
“反精英”情绪与“伪精英”人设的冲突樊登的“读书人”形象本应代表深度思考,但他的商业化运作(如频繁直播带货、跨界营销)又显得过于功利。这种“既要文化光环,又要商业变现”的矛盾,容易触发公众对“伪精英”的反感。
快餐式学习 vs 系统化阅读的博弈他的成功本质上是“用娱乐化方式对抗娱乐至死”——通过短平快的内容争夺用户刷短视频的时间。但这也让传统阅读者不满:“如果连读书都要别人嚼碎了喂,思考能力还剩多少?”
知识普惠还是知识垄断?支持者认为他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忙碌的人接触书籍;反对者则认为他垄断了知识解释权,甚至让部分用户形成依赖(只听解读,不再买书)。这种“知识中介”角色的伦理争议长期存在。
认真想想,你真的需要听他说那些正确的废话吗?听完以后,你的思想层次提高了?你的学识提高了?你的人生经历丰富了?或者是你的精神层次上了一个台阶?其实啥都没有,除了浪费了你的时间以外。
这让我想起以前百家讲坛的某位姓于的女士,天天在各大平台讲“心灵鸡汤”,也是说了一堆没有任何作用的废话,直到某次这位女士到了北大演讲,因为他用错词语,说错一句话,直接被台下的学生给轰下来了,当面顿时尴尬。你说樊登会不会也遇到这样情况,估计总有一天会遇到。
“功利性学习”的本土困境樊登的内容精准击中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焦虑:职场内卷、育儿竞争、中年危机……但解决方案往往停留在“认知升级”层面,缺乏实操性。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焦虑”的循环,让用户从追捧转向疲惫。
“导师崇拜”与“祛魅”的反复国内大众对“知识偶像”往往经历“造神—质疑—推翻”的过程(参考罗振宇、吴晓波等)。樊登的争议本质上是社会对“权威”的警惕性升级: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付费知识无法替代自我探索。
代际认知差异的爆发70/80后用户更看重他的“实用干货”,90/00后则更抵触“说教感”。年轻一代对“爹味输出”的天然反感,加剧了樊登形象的代际割裂。
社会在进步,人的认识也在进步,如今的人更多的是务实不务虚,对于画大饼,或者讲鸡汤道理的人,只会被社会唾弃。人生的经验是通过实践得到的,而不是靠书本或者自己臆想得出来的,像樊登他们这些说书人,如同那些所谓的“专家”,专门不说人话的专家。说句难听的话,像樊登这些人,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任何的作用,美好的生活都是用手干出来的,而不是用嘴巴吹出来的。
如今中美之间贸易战正式打响,国家也要在科技以及产业方面逐步升级,尤其是人工智能和芯片等产业需要更多的数理化人才,所以未来也是重点培养理科人才,而文科人才,只能做一些总结类工作了。自己想要成为实干家,少听别人讲书,多钻研自己的专业。如今信息化大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太多的垃圾信息,只有少接触垃圾信息,才会让自己的头脑更清醒。
少看一些说书人,多钻研自己的本份工作,美好生活自然离自己更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