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握手,欧洲慌了!毛主席50年前早已点破这个死穴

深度问题研究室 2025-02-23 04:28:05

2025年2月,当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与俄罗斯启动和平谈判时,欧洲政坛瞬间炸锅。

从巴黎到柏林,各国领导人紧急召开会议,却连一份联合声明都难产。

这一幕,与50年前毛主席对欧洲的预言形成刺眼对比——“欧洲太乱、太散、太弱,不联合就要吃大亏”。

1975年,西德总理施密特访华时,毛主席与他有过一段经典对话。

当施密特自信满满地谈论欧洲联合时,毛主席却直指要害:“欧洲不团结,对战争畏首畏尾,若十年内不能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联合,必将付出代价。”

彼时,欧洲共同体刚成立十年,经济上凭借“协和式”超音速客机等创新技术崭露头角,但军事上仍严重依赖北约。

毛主席敏锐观察到,美国以“全球霸主”自居,却陷入越战泥潭,其“用十个指头按十个跳蚤”的战略注定顾此失彼。

他断言,欧洲若不能自力更生,终将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25年,当特朗普高调宣布与普京会谈时,欧洲国家竟被排除在谈判桌外。

德国总理朔尔茨气愤地称这是“背后捅刀”,法国总统马克龙则试图用“欧洲战略自主”挽回颜面,但欧盟内部却因军费分摊等问题吵翻天。

讽刺的是,欧洲对美国的依赖正达到历史顶峰。

数据显示,北约70%的军费由美国承担,但特朗普却要求欧洲分担更多,甚至威胁“不达标就退出北约”。

而欧洲在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时,已付出能源危机、通胀飙升的惨痛代价——2024年欧洲电价暴涨10倍,工业产值缩水近5%。

早在2013年,欧盟就提出“战略自主”概念,但至今仍停留在口号层面。

原因何在?

第一,利益分歧难弥合:从农业补贴到防务开支,成员国各怀心思。例如波兰宁愿得罪欧盟也要力挺美国,而德国则试图用工业品垄断欧洲市场。

第二,美国渗透根深蒂固:从好莱坞文化到华尔街资本,美国通过“软实力”控制欧洲。如今欧洲议会中,亲美派占比高达68%,对华强硬立场竟成“政治正确”。

第三,危机应对能力缺失: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仓促筹建“欧洲军”,但连最基本的弹药供应都难以保障,被迫高价回购美国库存。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本质是逼欧洲“选边站队”。

他一边与普京谈笑风生,一边要求欧洲承担更多军费,甚至暗示“乌克兰可以谈判,但欧洲必须买单”。

短期看,欧洲仍难摆脱对美依赖。但长期来看,唯有回归“战略自主”才能破局:

军事上:建立独立防务体系,摆脱对北约的“精神阉割”;经济上:摆脱“美国技术标准”的桎梏,发展本土高端制造业;外交上:摒弃意识形态对抗,与中国、俄罗斯重建务实合作。

毛主席的预言穿越时空,而欧洲的“战略短视”仍在上演。

当特朗普开启第四个任期,这场大国博弈的剧本或许才刚刚开始。

欧洲是继续做“提线木偶”,还是重拾独立自主的勇气?时间会给出答案。

文:深度问题研究室

0 阅读:0

深度问题研究室

简介:深度问题研究,看见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