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新品牌研究所
作者 | 易婷
“一年级的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
临近暑假,一些所谓的“资深老师”在短视频和直播间里,“一本正经”地和家长分享学生之间差距拉开的“原理”。他们试图通过制作焦虑,卖书和卖课。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央视新闻表示违规卖课得治,家长也要保持定力擦亮眼。同时提醒相关视频平台别为了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对贩卖焦虑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实上,2021年7月“双减”落地,部分家长为孩子成绩焦头烂额之际;教培机构都忙着升级转型;教培老师只想活下去……而“怎么活”成了他们解不开的一道题。
站在十字路口,大家的选择各有千秋,部分人瞄准了新的场所:短视频和直播。去年笔者就发现部分教培老师,手忙脚乱的走进各大直播平台,打着讲题、讲方法的口号,继续做着K12培训的事。
今年以来,部分教育博主还通过短视频渲染“暑假很可怕”的气氛,让大家觉得“补课”势在必行。就连有些宝妈在关于孩子要不要上幼小衔接课程的问题上,也纠结许久。
他们从初入社交平台的满身“正气”,到现在游刃有余的向学生、家长输入讲解,把“暑期时间不能浪费”的情绪发挥到极致,一套接着一套的道理,成为他们的“带货”工具。当K12遇上短视频,他们的命运会有新的变化么?
炮制焦虑,变相带货
为期两个月的暑假,如何安排孩子的时间,成为家长们集体思考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不少家长开始晒自己制定的计划:学习、旅行、夏令营等。广西南宁一位宝妈家有2个孩子,大女儿小升初,小儿子三年级。为了让孩子的暑假更加“充实”,她提早一个月就开始规划。
在她的计划表里,放假的前一周先带孩子出去游玩一周,接着开始暑期的五花八门的课程:女儿有舞蹈、作文、书法、奥数四个班;儿子同样有游泳、跆拳道、口才、奥数四个班。除此之外,为了能在下学期更好的进入状态,在暑期后十天给孩子都报了“预习班”。
一边“抱怨”每日接送孩子路线弯弯绕绕的同时,她一边“肯定”自己的这种安排实为最佳选择。她告诉笔者:身边同事孩子都这样补课,不去的话,孩子就要落后一大截。
家长们口口相传的“为孩子好”,也被一些博主抓住机会,在社交平台上放大说辞:暑假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二升三是一个分水岭、初二暑假不利用好,几本就和高中无缘了……
“最字文学”搭配无缘初高中的话术,让家长和小孩极易产生不安情绪,紧接着就会发问如何在暑期让孩子弯道超车。这样的现象愈演愈烈,在社交媒体上,相关截图被疯狂传播,每一张小图都是自媒体的博主在讲述“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提醒观众要注意暑假补课或购买教辅,图片涉及年龄段从小学一直到初升高。
此处不得不插入一则网传段子:弯道超车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术语,意思是利用弯道超越对方。但是正常行驶过程中,弯道限速在30公里每小时,在弯道超车容易出现交通事故。间接说明,用弯道超车来形容学生教育,并非一个正向的表达。
除了带货卖课的博主苦口婆心和大家阐述暑假的关键外,也有一些家长也在拍摄视频,迎合这一观点。其中有一位宝妈让孩子拍了一条视频,分享学不下去的时候,让大家想想这一段话:我们可以辛苦12年,轻松60年;而不是轻松12年,辛苦一辈子。在该博主的主页,视频基本上都是孩子学习方法论的分享,以及为什么要读书的相关内容。
再进入该博主的橱窗,可以发现,诸多是卖相关学习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类似这位博主“以自己孩子”举例子,打造人设卖资料的不在少数。根据上游新闻记者调查,“XXX的牛蛙手册”的主播在个人简介里,就表示自己是手册的原创者,他们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像粉丝灌输要尽快购买商品的思想。
除了宝妈宝爸人设,还有一些教育自媒体、名校毕业生、海归硕士等,用个人IP吸引学生。
用IP吸引学生
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电商平台2021年纷纷禁止发布面向K12的课程,彼时,很多人预测未来很难再有K12学科类的网红老师,甚至有人预测未来K12学科的老师或将不能在这些平台直播授课。
而此时的现状,狠狠打了这群“预言家”的脸。“英语雪梨老师”“北大傲德学习力”“言西早老师”“数学吴老师”等现在都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教师。
这群人初入直播间,还是自带“气节”的教师,不会和带货主播一般对你一口一个“亲”一口一个“宝贝”,他们只是把课堂搬到了直播平台,对观众的称呼多以“同学”为主。在直播间他们也鲜有吆喝声,顶多是强调同学们注意这个地方容易出错,请大家看好这个问题等诸如此类的话术。
仅从描述上,就能感受到直播间是多么平淡。或许能带来一点趣味的是,老师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和直播间无处安放的手。那既然都是老师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他们的长处。他们便开始挖掘自身的不同和能吸引受众的点。
最为直观的就是他们给自己打上了身份标签,在个人简介和名称上将自己的学历背景和学科类别贴上。比如毕业于国内985本硕,获得剑桥语言类证书,原某机构几级老师,从教多少年等等。这些介绍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我是专业的。”
一位刚进入初三的学生告诉《新品牌研究所》,自己想看看清华北大毕业的是怎么讲课,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这种好奇心在很多人心中驱使,也给这些老师带来了很多流量,逐渐这群老师在直播间活跃起来。
自曝曾为上市公司教研负责人的某博主,在她的短视频账号上2019年开始陆续发布视频,内容虽与英语相关,但不成体系,视频点赞量均在100左右。在“双减”之后视频点赞量出现了量级的变化,内容也分为三部分,一是最全答题技巧、二是高分学习方法、三是英语高分作文。
还有部分老师的方式更为简单粗暴,他们在直播间讲题,购买者买上习题册跟着他们一起做,这种带货的形式省去中间的弯弯绕绕,也能让他们赚一笔。现在,在各大直播平台,你只要搜索“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类的关键词,会出现一系列的视频,正在直播的小尾巴也会跟随在推荐的主播的昵称后。
教育家长
上课做题的孩子,但下单付款的还是家长。
声量逐渐起来之后,一味的公益讲课,小赚学生的钱,不再能满足这群网红教师了。他们追求更多的变现量,将目标对象转向真正具有购买力的家长。但是家长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不会因为你说好就乖乖买你的东西,他们会货比三家,也会看看是否真正有需求。
在想方设法“教育”家长上,这群网红教师下了更多功夫,据《新品牌研究所》观察总结可以分为:教育三步曲。
第一步,教做题。一道小学数学题,摆在你面前就问你会不会?如今的小学题再也不是十年前简单的加减乘除了,它更注重逻辑思维的考察,很多题摆在一些大学生家长面前,都难倒一片。
各大平台上就出现新的一幕:如何教孩子做好这道题。在直播间里,这群有着“数年从教”经验的老师和家长在第一道道的讲解题目,甚至还会附赠一些如何讲才能让孩子听得懂的技巧。家长们有的懂了,有的一知半解。这时,给他们推荐一个本有讲解的书,恰到好处。
第二步,谈重要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情景在直播间再现,在“物理X老师”的抖音直播间里,主播常常提起一句话:“想让孩子提升,打好基础最关键。”接着就会对此话展开一系列的解释,最终的导向就是推荐系列家教书。家教书主要是以知识点为主,再加上中高考真题。
第三步,讲故事。这群网红教师从上学到教学,最不缺的就是经历。他们在直播间和短视频里拆解自己的故事,鸡汤一碗一碗的灌给观众。
比如寒门贵子考清北的历程、求学十年路等等,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包装成个人IP,让观众看了一边点赞,一边向孩子传递:你看你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机会更多了,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故事虽是家长听了,其实多多少少都成为案例灌输到了他们孩子的身上。
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有表示钦佩的,有表示要向其学习的,更有网友直接表示“补课才是王道”。评论区这些正面情绪,正好被他们利用起来,促使他们如鱼得水般的卖课。
内容形式和输入对象发生变化后,变现的方式也从传统的收取培训费转变了。一方面来源于直播间的打赏,这部分的收益平台会收取一半,对于主播来说也是冰山一角。另一方面就在于卖“产品”了。
这类“产品”最直接的是直播间相关的书记和习题册,主播带着家长学习的同时推荐的书。部分书记是带视频教程的,只要扫一下书上附带的二维码即可观看讲解视频,价格要比普通的习题册高10-20元。目前无法精确到这对主播来说盈利多少,但从侧面来说,已经用另一种形式在掏家长口袋的钱了。
“三部曲”把说教的对象从学生转到家长,家长的自觉性要比孩子更高,只要家长认可了,孩子有没有学进去是家长的问题了。表面上,卖给家长的课程,实际上是在规避风险,倒给孩子用。
家长重视教育,去学做题,然后教孩子,整个流程,形成闭环。K12在教培机构虽然销声匿迹了,却在短视频和直播间以另一种形式“复活”。目前这样的玩法被一层一层揭开,除了官方表态外,平台也做出了系列动作。
抖音黑板报在6月28日表示:日前平台在巡查中发现,随着暑期来临,有少部分账号集中发布营造教育焦虑的内容,售卖教辅书,共处理相关视频961条,并对81个账号采取禁止发稿、限制电商带货权限等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高考填志愿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提起志愿填报,很多家长有一个刻板印象:三分靠考、七分靠报。因此网上也有不少博主打着“志愿填报规划”的名号,赚取指导费用。
根据笔者观察,三四线城市志愿填报的生意更是火爆。一位家长表示高考前身边就有很多朋友介绍志愿填报的老师,收费在3前元至2万元不等。并且需要提前预定,否则等成绩一出,根本轮不到。除此之外,AI的火爆延伸到了志愿填报圈。有企业叫卖“AI志愿神器”,一键生成选校方案。
关于AI填志愿大家看法褒贬不一,实际上,填报学校需要根据个人成绩、城市、兴趣等多种因素做出个性化选择。笔者认为用AI去了解学校信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直接决定学校和专业,仍有一些草率。
结语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去年笔者发现不少教培老师,在直播平台隐性卖课时,预测会出现更多花样的卖课方式,今年恰逢暑期和毕业季,他们的暗示逐渐走向明示,蹭炒教育热点、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行为直线上升。
在央视新闻的报道中,提到这种制造“教育焦虑”的乱象并未绝迹,需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隐形变异的K12培训,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如果目的只是为了卖货推课,似乎都很难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