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小伊评科技
小米Su7事故这件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闹得沸沸扬扬,几乎可以算是小米Su7自发布以来最大的口碑危机。
我之所以一直没有对这件事发过什么文章,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车本身也不熟,另外一方面,也不想吃这个“人血馒头”。
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针对这件事背后的一些需要大家警惕的事情说一下。
关于这起事故的原因,官方的定论还没有正式出来,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已经可以确定的是如下几个重点:

1、该车辆为小米Su7低配版,无激光雷达,辅助驾驶芯片相比Pro和Max版也都少了1颗,智能驾驶芯片的算力只有84TOPs。
2、在出事故时,车辆处于NOA也就是智能驾驶领航的模式下(最后2S退出),虽然主动安全系统识别到危险,但由于环境复杂,已经来不及制动,再加上车主本人的“疏忽大意”,是酿成本次事故的核心原因。
3、至于有人说主动退出智驾这件事,其实只要大家开过类似的车(ACC\LCC)都会知道,所有的主动驾驶行为在车主踩下刹车的时候都会主动退出。(这个没必要带节奏)
据此可以推测,在发生碰撞的前两秒大概率是因为车主意识到危险,然后踩下踏板导致车辆退出NOA模式,而并非是什么系统主动退出。
好了,关于事故的解读,也就到这了,大家还是等后续官方的回复, 我们此处不再进行赘述和各种臆测。
我今天要聊的是隐藏在这件事故背后的一些需要警惕的东西。
我们先来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这辆出事的车是小米Su7Max,拥有更高的算力+激光雷达+CTB电芯倒置技术,是不是就有可能能够避免这次事故?(小米Su7撞的也不少了,这么严重导致车内伤亡的还真不多)
或者说,如果该驾驶者清晰的知道自己这辆小米Su7在主动安全配置上和高配版存在极大差别,那么他是不是会更加谨慎,从而能够避免这次的事故?
而这就是我们本文想要去讨论的重点——“车圈机圈化”。
这里我们也来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
作为手机爱好者,应该都会有和我一样的一种感受,就是看手机发布会看的热血澎湃,感觉产品力碉堡了。
但是,手机实际买回来却发现,好像也就那样,和自己的期待值存在较大的偏差。
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只是错觉吗?还真不是。
从消费心理学上来讲,这叫做“锚定效应以及参数崇拜”。
在看发布会的时候,看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各种参数指标提升了多少多少倍,各种让人目不暇接的华丽参数,等等。
注:这里不针对任何品牌,只能说所有手机品牌全部都一个样,给大家截一些图:

华为Mate70发布会

小米15Ultra发布会

一加13发布会
手机厂商通过大量的参数化+华丽包装词的堆砌,会潜移默化的让消费者形成高期待值,也就是这些参数会让消费者认为该产品非常厉害,从而形成认知偏差。
然而,问题也就出现在这了,任何参数的提升都不可能100%的转化为实际体验的提升,消费者的落差感也就由此而来了。
随着手机品牌进入汽车领域,手机行业这一套“参数轰炸”的做法也被带入到了汽车行业。
各种各样具象化的提升比例、华丽的词汇包装等等,同样也会让消费者形成类似的认知偏差。
我们选择了都出现过事故的两款热度比较高的车,对他们的发布会PPT进行了截图,如下所示


不管是谁,看到这些宣传都会潜意识的认为这辆车非常安全,而这恰恰就是“危险”的开始。
再给大家再举一个在机圈颇具讽刺意味的东西——防水,比如某款手机在宣传的时候使用了诸如“满级防水”这样非常夸张的描述。

然而在最底部小字部分,他确是这样写的:“生活场景与实验环境存在差异,日常使用请勿将手机浸入水中,或接触海水等溶液或饮品等液体”
一边夸张地宣传手机的防水性能,而另一边则又提示用户“日常使用请勿将手机浸入水中”,这是多么抽象的行为。

就好比现在所谓的智驾一样,各路高管或者负责人,在宣传的时候都会吹嘘自己家的智驾多么多么厉害,结果真到你买的时候就会被告知:
摘自新问界M7底部小字部分
仅作为驾驶辅助,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的操控;智能驾驶不能完全应对交通、天气和路况可能的所有意外情况;在出现上述情况时请谨慎使用智能驾驶功能。驾驶员依然是驾驶主体并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负责。
其次就是大家都已经很明白的“货不对板”的问题了,发布会上厂商只会针对高配版的某些特性进行宣贯,结果消费者去线下购买的时候发现,标准版和Pro版完全是两码事。
手机出现体验偏差,无非只是影响使用者的心情;然而,车这种东西一旦引起认知偏差,那就已经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去年的问界M7,今年的小米Su7不都是这样吗?
END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