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修身,先养心(深度好文)

静语悟人 2024-11-06 06:43:10

修身的前提,在于养心,心不修好,身就不正。

歌德说:“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尘世间,不少人追逐功名利禄,渴望奢华生活,梦想声名远扬。

在这看似光彩夺目,实际虚妄的追求中,灵魂渐被侵蚀;身心也负重累累,日益疲惫。

许多人仍然很执拗,选择默默承受,苦苦挣扎。

其实,这样无谓的坚持与忍耐,并没有必要,甚至可能成为人生的负累。

因为人在世间,若心灵长久被紧张、浮躁、忧愁笼罩,就像飞鸟被囚于笼中,失去自由,生命也将失去光彩,渐渐枯萎。

塞涅卡说:“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忽视心灵滋养,不懂养心之道,不明修心之重,便无法抵御生活的风雨,更难承受岁月的磨砺。

所以,修身之前,要先学会养心。

01

看淡名利,宠辱不惊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庄子亦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为人处事,像佛的空性一样不被虚荣左右,不被利益迷惑,不被名声束缚。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观,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的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随意对他人指手画脚,妄图改变别人,那便是愚蠢的举动。

这样的人,终将在人际关系中受挫,满心愤懑,觉得世界黯淡无光、冷漠无情、毫无希望。

其实,人生的真谛,在于先让自身的存在有价值。

古人云:“喜伤心,悲忧肺,惊恐肾,思伤脾,怒伤肝。”

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人在世间,活的就是心境。

心境平和,负面情绪自然减少,情绪少了,心灵便澄澈,心情便愉悦,面对外界的诱惑、纷扰,也能安之若素。

生活里,人人都会遭遇各种难题、挫折、苦难。

真正懂得养心的人,都会坦然接受,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乐观。

因为一旦陷入情绪旋涡,消极情绪便会如影随形,逐渐侵蚀你的理智。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

面对仕途的不顺,他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应对,

无论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都展现出他看淡名利、宠辱不惊的心境。

在艰难岁月里,他依然能在文学、美食等领域留下璀璨篇章,为后人传颂。

巴尔扎克也曾说:“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

人生路上,总有诸多意外,有无数挑战需要我们面对。

与其以消极悲观的态度对待挫折,不如豁达些、坚强些、潇洒些,积极乐观地迎接人生的苦难。

02

不慌不忙,沉稳有序

《论语》中有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今社会,忙碌是常态,人们在忙碌中却往往迷失自我。

繁重的任务,无尽的琐事,带来的是内心的慌乱、焦虑与疲惫。

若有一颗沉稳安宁的心,怎会在忙碌中乱了阵脚,陷入焦躁?

要做到“泰而不骄”,需让内心平静,学会在宁静中梳理繁杂事务,排解烦恼忧愁。

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就是要我们拥有一颗沉稳的心。只有内心沉稳,才能化解一切困扰,从容自在地滋养心灵,领略生命之美。

《菜根谭》所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对万事能举重若轻,不计较得失,不纠结恩怨,不被琐事牵绊。

那些总是为小事耿耿于怀,心怀怨恨,带着慌乱焦虑的心态对待生活的人,即便事情并无恶意,也会觉得自己受到委屈,进而发火、生气、冲动行事。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当我们内心足够沉稳、宁静、宽厚,便能感受到如山川般沉稳的心境,如溪流般舒缓的心情。

在这平静的心境中,尽情领略天地之广阔,岁月之悠长。

03

善养心者,掌控命运

拿破仑说:“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

记着: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人人都渴望生活顺遂、美满,轻松且自在。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往往事与愿违。

历经风雨,我们才明白:

不抱怨命运的坎坷,是对命运的尊重;

不指责生活的磨难,是对生活的理解;

不放弃心灵的修炼,是对人生的负责。

欲修身,先养心,良好的心态需后天培养。愿我们在生活的洗礼、岁月的打磨下,铸就一颗坚韧的心。

然后,以平和、从容之态,看穿世间繁华与落寞,看透人生得失与成败,内心宁静,心境平和,生活安宁,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0 阅读:6

静语悟人

简介: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